Re: 己巳之變一問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4-10-17 23:20:36
※ 引述《mshuang (竹碳烏龍)》之銘言:
: ※ 引述《jimmy5680 (會飛的企鵝)》之銘言:
: : 是否為主要火力和大小無關吧,明軍明明就有紅夷炮和大將軍炮,
: : 硬說虎蹲炮是重炮,恕我無法接受。
: : 以現在來說,迫炮、RPG也是比榴彈炮多很多啊,你會說迫炮是重炮嗎?
: 你是用現在觀點在分析,這是錯誤的,首先你用現在觀點把虎尊炮等當作是迫炮
: 在以現在觀點鐘的火炮和迫炮的對比把虎尊炮當做是小炮,並且利用現在對於火
: 炮分類以火力來論述,這整個邏輯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
: 明史卷九十二"明置兵仗、軍器二局,分造火器。號將軍者自大至五。又有奪門將
: 軍大小二樣、神機砲、襄陽砲、盞口砲、碗口砲、旋風砲、流星砲、虎尾砲、石
: 榴砲、龍虎砲、毒火飛砲、連珠佛郎機砲、信砲、神砲、砲裏砲、十眼銅砲、三
: 出連珠砲、百出先鋒砲、鐵捧雷飛砲、火獸布地雷砲"
: 同卷"造佛郎機砲,謂之大將軍,發諸邊鎮。佛郎機者,國名也。正德末,其國舶
: 至廣東。白沙巡檢何儒得其制,以銅為之。長五六尺,大者重千餘斤,小者百五十
: 斤"
: 明朝人可不認為這些是小砲阿
...我不懂你從這段文字如何得出這種結論,明明從頭到尾都沒提到這些是重炮,
而且大小之分、野戰與攻城之分從以前到現在都沒變,
你用的不是古人觀點而是你自己的觀點吧。
明軍的火炮編制大多是輕野戰炮,隸屬於各步兵單位作為火力支援,
是以密度甚大,但這不能得出這些虎蹲炮是重炮的結論,
瑞典三磅炮崛起後,即使三磅炮數量往往佔所有火炮的半數以上,
也沒因此把三磅炮當作重砲啊。
: : 那你認為明軍的迫炮是啥?
: 沒有迫砲阿,你真的要問大概是碗口銅鐵銃這類的東西
按照這說法,鄂圖曼的戰壕槍都當作炮了,
但是<1683維也納>說的也就是"較像是安在要塞牆上的炮"─依然是槍枝,
就像重機槍也不會是重炮,至於拿機槍當大炮的法國佬有多慘烈,
可參見#1FbZEGvI (Warfare)。
我這裡指的是作為步兵近距支援火力之用的較輕的重武裝,
而虎蹲炮很明顯就是這一類:單兵難以攜帶和操作,但是又必須為各個小單位所用。
: : 三十年戰爭才不是騎士的時代,要說也是傭兵當道,
: : 何況打到後來連西班牙都開始徵兵,更別說英國內戰絕大部分的步兵都是徵兵出來的,
: : 素質或許確實難以和百戰老兵匹敵,要達到堪戰尚能符合條件。
: 職業士兵很貴,傭兵很便宜,接著英國內戰雙方有多少騎兵和火炮?你用英國內戰的內容
: 來做為毛文龍的回應?毛文龍會哭死阿,有那麼多錢他哪裡只會有五百兵?
傭兵就是職業士兵......至於說傭兵很便宜,我想你根本不懂歐洲戰史。
至於英國內戰,兩大陣營都是艱苦的召集部隊,說多有錢是在開玩笑吧,
何況毛文龍啥時只有五百兵了,他被殺的時候手下明明有兩萬多人。
: : 湘軍最早的一支楚勇在建軍不滿一年內就打敗過太平軍,當然早期的湘軍或有團練經驗,
: : 你拿精銳來比較,說新兵不可能達到堪戰,未免過於嚴苛,
: 但是有人拿這個來對富毛文龍卻覺得非常合理根本不嚴苛阿
你自己之前說六個月練不出兵,現在提毛文龍是想表達什麼?
: : 何況你不見就算是常備軍也未必表現較佳,拿這來救援不大好吧。
: : 若說新兵必不能戰,那不就是把史界流行的軍事革新論都給推翻了,
: : 文藝復興後出現的各種操典不就是為了因應這種問題麼。
: : <1683維也納> 中文版 P64 :
: : "...有操練手冊在手,加上一群聽話的新兵,幾個星期內就能訓練出有戰力的長矛兵,
: : 甚至滑膛槍兵。..."
: 聽話的新兵,我們現在單單訓練你聽話你知道要花費多少資源和時間嗎?
: 以22歲入伍來說我們花了16年,你才基本能聽話
去把戚繼光和湘軍募兵的條件看清楚再來說嘴。
: : 在鐵山被打爆,沒守住啊~ 敗就算了,似乎也沒牽制到清軍多少,
: : 而且袁崇煥畢竟是打贏過啊。
: : 不過我對這方面不是很熟,您幾位去討論吧,就先別理會我好了。
: 我指的東西是無甲兵也是兵,說無甲兵就應該打贏的人可不是我
: : 區區幾十公斤的炮很難運嗎 ?!
: : 孫傳庭可以在一個月內從陝西潼關跑到河南汝州,還是帶著數萬火車(炮),
: : 難道長久使用的河北和遼西道路會比戰亂的關中更差?
: : 好吧,如果你堅持,那就這樣解釋吧,雖然我不太能接受就是。
: 很難運,不然孫傳庭為何要趕置火車數萬輛?
: 你舉的文獻我白話翻譯好了,孫傳庭趕製專門運送火炮的車輛數萬輛專門運送火炮
: 這樣他才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抵達。不難運還要造火車做甚麼?
原來遼東沒有車營啊,看來書都亂寫、板上網上文章都亂寫。
真的是這樣嗎?
作者: 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   2014-10-17 23:30:00
明代火器戰車層出不窮 可是幾乎沒例外都只著眼於戰鬥造車來克服地形這種說法我還是第一次看到 明史兵志就說了"大約邊地險阻不利車戰" 戰都有困難了還運送咧
作者: Hartmann (銀之朔風)   2014-10-20 00:46:00
大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