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經濟學人論「台灣病」 見樹不見林

作者: analysis5566 (analysis5566)   2025-11-16 08:15:50
經濟學人論「台灣病」 見樹不見林
2025.11.16 03:00 工商時報 社論
《經濟學人》把一國經濟問題歸結於匯率單一因素,高估匯率的作用,可謂見樹不見林。
匯率確實是重要的,但一國經濟仍取決於人力資本、政府效能、賦稅政策、產業政策及社
會的和諧。圖/本報資料照片
《經濟學人》日前以「台灣榮景的潛藏風險」為題,指出我央行為維持出口競爭力,長期
壓低新台幣匯率,已讓台灣埋下經濟嚴重失衡的風險,文中還說長期匯率偏低,雖有利於
出口,卻侵蝕一般民眾的購買力,形同對全民開徵隱形稅,總的來說,新台幣匯率的低估
已形成「台灣病」。
經濟學人的評論不能說全無道理。然而何謂低估?並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通則,一國匯率
究竟多少才算最適(optimal),也沒有衡諸百世不變的常規,一切仍取決於市場對外匯
的供需。因此1990年台幣匯率26.89是最適的,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貶至33.44是最適的、
2002年網路泡沫後續貶至34.57也是最適的。今年以來,新台幣非僅沒貶值,還持續升值
,10月已達30.63。以三十多年的時間數列觀察,台幣匯率隨著市場波動,有上有下,這
樣能算是低估嗎?
經濟學人以大麥克指數認定新台幣兌美元低估了55%,大麥克是購買力平價(PPP)的其
中一項,世界銀行每五、六年辦理一次國際比較計畫(ICP),由各國提供一籃子商品的
價格,用以估算在美國用1美元買到的東西,在日本要花多少日圓、在台灣要花多少台幣
、在韓國要花多少韓元才買得到,此即PPP,這一籃子的商品約有1,200項,經濟學人只取
一項大麥克就下結論,未免過於武斷。
然而,即使是1,200項所估得的PPP,也並非是各國的最適匯率。因為外匯交易除了因應實
體貿易的需求,有更大的需求是來自資本市場的各類交易。依國際清算銀行估計,全球平
均每日外匯交易量和實體貿易有關的占不到1成,這說明匯率的變化除了取決於商品貿易
順差,有更大的比例是取決於進出各國資本市場的國際資金。如此一來,匯率應該落在哪
個區間才不算低估,自然也不是PPP所能判定的,更遑論大麥克指數了。
再者,匯率升貶對一國外貿、經濟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嗎?未必,以近一年(2024年10月~
2025年10月)而言,新台幣升值4.7%,日圓貶值1.1%,韓元貶值4.4%。若依貶值促進
出口的思維,台灣應處於不利的狀態,日、韓的順差應增加才是,但以今年以來,台灣商
品前十個月貿易順差達1,218億美元,而昔日貿易順差大國的日本前三季卻出現183億美元
的貿易逆差,韓國前十月的順差也不及我們的一半。
或許有人會認為一年的資料太短,不足以認定匯率和貿易的關係,那我們來看更長期的資
料,日本1990年代的匯率落在94~144,十年貿易順差高達9,400億美元,近十年(2015~
2024)日本的匯率貶至106~151,總計十年反而呈現2,400億美元的逆差,這是匯率升貶
所能解釋的嗎?
這說明影響一國貿易除了匯率這項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產業政策、賦稅政策與人力資本
,忽略了這些,把匯率當作影響出口的最重要因素,顯然是錯誤的。如果發展外貿這麼簡
單,那麼1971年的《史密松寧協議》、1985年的《廣場協議》,美元因此大幅貶值,遺憾
的是,根據美國海關統計,1985年美國貿易赤字不過1,200多億美元,去年已升至1.2兆美
元,這說明匯率不是萬靈丹,提振出口、改善經濟仍得靠生產力,而不是匯率。
總的來說,把一國經濟問題歸結於匯率這單一因素,也太高估匯率的作用了,可謂見樹不
見林。匯率確實是重要的,但一國經濟仍取決於人力資本、政府效能、賦稅政策、產業政
策及社會的和諧。近年台灣經濟確已嚴重失衡,房價確實也飆漲的離譜,但這絕不是匯率
調整一下就能解決的。各國經濟社會多多少少都有些病,台灣自然也不可能沒病,然而,
醫治「台灣病」沒有捷徑,需自教育、產業、官僚體系、朝野互動著手,這也是執政當局
需深刻反省的。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1116700033-439901
1、《經濟學人》只看大麥克就說台幣低估,根本太粗糙。
2、匯率主要受資金流動影響,不是央行在硬壓。
3、台灣升值仍大賺順差,日韓貶值反而不如我們,顯示匯率不是出口關鍵。
4、日本和美國的長期資料也證明,貨幣貶不一定救貿易。
5、把台灣問題都怪匯率,無視教育、產業、稅制等結構問題,方向完全看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