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補救教學有必要 但不可能一蹴可幾

作者: sony577 (雙姓:《姓名權》平等!)   2018-10-04 11:19:40
2018/10/03 19:02
邱世長/教師
近日,教育部進行106年度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績優楷模頒獎典禮,再次讓補救
教學議題成為教育界討論焦點。
筆者在去年度借調到新北市育德國小,剛好參加「106年度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
績優楷模評選」比賽,任職的育德國小也很榮幸通過新北市初賽、全國複賽,筆者也獲得
敘獎,雖無緣在全國決賽獲獎,但對於小校而言,這將是一種行為學派所言的「正增強」
,也讓第一線工作者更願意投入心力幫學生補救教學。對於補救教學,筆者有幾點看法。
一、有學者認為參加補救教學學生的學習動績低落,補救成效難以顯著;有學者不喜歡「
補救教學」這個名詞,認為該改名為學習輔導,以免被貼標籤。筆者認為,補救教學絕不
可能一蹴可幾,否則補習班早就大發利市;舉辦補救教學活動重點在持之以恆去關懷偏鄉
與弱勢學生並提供協助,至於是否更改名稱?則是見仁見智。
二、加拿大神經學家麥克.米尼,曾經做過實驗,常被鼠媽媽舔舐的小老鼠,闖迷宮的表
現就優於沒被舔舐的小老鼠。因此,補救教學的成效,不只在學業成績提升,更重要的是
改變學生的「自我概念」,讓學生感覺被關愛,教育者要讓學生感受到沒有人會拋棄他,
但他仍要更積極自立自強求上進。
三、教育部每年投入近10億元做國中小補救教學,每年受輔學生約36萬人次。但近年國中
教育會考數學、英語的待加強比率(C)仍維持約30%,有人質疑究竟「救」了什麼?筆者就
以博幼學生英文得C的比例是21.8% ,全國學生得C的比例則是30.77%,補救成效如此優異
,這是否能算成效?更何況博幼收的孩子都是偏鄉弱勢的孩子,但是在脫C上卻比全國優
異,值得稱許。
四、誠如李家同所言,好的補救教育要「因材施教」,找到學生的「迷思概念」,適時給
予學生協助,學習成效才會事半功倍。實踐大學教授陳超明也呼籲教師在課堂上要及時進
行「差異化教學」。
五、德國學者亞信.包爾在其《學習動機》一書中,提到人際關係的前提,就是重視與被
重視,當學生感覺被重視,就會形成學習動機。需要進行補救教學的學生,多半來自經濟
弱勢或是文化不利的孩童,政府得適時提供援助,也要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讓社會資源
可以源源不絕進來幫助偏鄉學校,以消弭城鄉落差,也才不會讓學童提早放棄自我。
最後,過去TVBS關懷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濤曾言:「你幫助孩子,不但他們有成功的機會
,你從最負面看,這未來社會可能減少1座監獄、2座監獄、3座監獄。」教育部舉辦補救
教學最大的教育意義,就在學生或許沒有選擇他出生地的權利,但政府與教育人員卻有提
供他們即時援助的義務。
德國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是幼稚教育的創始人,他曾言:「教育無他,愛
與榜樣!」我們若希望塑造溫馨、互助的社會氛圍,就從教育界的補救教學做起吧,別讓
弱勢孩童處於孤立、無助感甚至自生自滅。台灣的補救教學!加油!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1003/1441121/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