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如何做茶鄉?泰國北部美斯樂的華人、茶

作者: hot5566 (五六國慶日)   2015-02-19 01:56:25
如何做茶鄉?泰國北部美斯樂的華人、茶產業與地方
文/許純鎰(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碩士生)
  聽到美斯樂,大家可能會想起異域、孤軍、亞細亞的孤兒,或是曾經參與泰北服務社
團的人們,在腦海中浮現出相對困苦、極需幫助的形象。臺灣政府做為中華民國政權之所
在,對這裡的生活與生計責無旁貸,也在人道關懷的角度上,對這片土地有多次的援助活
動。若松大祐用「捨不得的自我」[1]來詮釋我們與他們的關係,然而,文中的「我們」
在臺灣的歷史進程中已不斷改變,我們對「他們」的想像卻仍停留在1980年代「愛心傳異
域,送炭到泰北」的畫面。
  是的,當今泰北已有所改變,但我並非要說當今的泰北已截然不同。事實上,許多機
構仍在泰北地區持續為華文教育努力著,也不能忘卻過去如中華救助總會、明愛會與慈濟
等組織對諸多華人村的建設貢獻。在此我試圖透過現在泰北的茶產業,跟隨著當地華人茶
家的生產與生活,譜出當代這群人如何以地方與茶鄉之名,不斷訴說自己、改造其所賴以
為生的邊境之地。
他們是誰?
  要如何敘述這群人呢?學術上與各種大眾傳媒對他們有不同的展現。他們絕大多數祖
籍來自雲南,是國民黨軍93師的後裔。因為國共內戰失利,他們從雲南撤退至緬甸,也在
此過程中繁衍了第二代。做為一支流離於中南半島北部山林的異國軍隊,其一舉一動讓緬
甸倍感壓力,一舉上告聯合國。在國際輿論壓力下,臺灣政府對這批軍隊於1950年代前後
有兩次大規模的撤退行動,分別安置於桃園龍崗忠貞新村與清境農場等地,但有些許軍隊
因為不同的理由,仍駐於原地。在自願原則下,他們成了不受中華民國政府管控的異旅孤
軍,約有4000人。
  適逢泰國政府苦惱於對付共產勢力,於是他們在泰國軍方安排下,駐墾於泰緬邊境的
十三個自衛村,替泰國守護邊疆、攻打泰共。時至今日,這批軍隊已開枝散葉至6萬人,
沿著邊境建立近80座村寨[2],地點包含現今清邁府、清萊府、湄宏頌府境內(詳見下方
地圖)。
  當今泰北華人村的壯年一輩,多有緬甸的生活經驗,隨著軍隊來泰,並在臺灣念過書
、在日本打過工;青年一輩則生於泰國,同時受過泰文與中文教育,到大都市如清邁、曼
谷工作。或許你在泰國畢業旅行的當地導遊,就來自這裡。如此複雜的境遇,究竟該如何
指涉與分類他們呢?在國籍上,可以稱他們為華裔泰人;在學術上,他們的遷移經驗構成
了離散(Diaspora)華人的稱謂,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更願意稱自己為雲南人,來區辨
自己與泰國人的不同。
今日的泰北,家家戶戶吃的是雲南菜(到臺灣成了擺夷菜)、衛星小耳朵訊號收的是中國
中央電視台、中文學校可能同時教注音符號與漢語拼音,談起政治說的不僅是前總理盈拉
與紅衫軍,更多機會是馬英九與柯P。若問起身份,他們則會用雲南話跟你說:「我們是
泰國人,住在這是父執輩辛苦用血汗打泰共換來的……」。
種茶之前的泰北
  當今泰北的山林地景已感受不出過去作為戰場的肅殺之氣,只剩盤查著來往人員與貨
物的檢查哨(Checking point),仍密集的分布在泰北道路沿線,提醒著人們這裡位處邊
境。道路兩側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田園風光,一種是少數民族刀耕火種的坡地與時興的咖
啡園,另一種則是華人所種植的桃李梅柿,以及層層開台的茶園。在諸多經濟作物中,有
一項已走入歷史─罌粟。30年前,泰北山林處處是華人口中的「罌山」,與週遭緬甸、寮
國的森林合稱「金三角地區」。這裡的罌粟是由英國、法國於19世紀殖民時期帶入緬甸、
寮國大量栽種,並販售至鄰近的中國與世界市場。越戰時期,這裡的罌粟則成了美國與共
產勢力抗衡的政治籌碼。在當時,美國取代法國在中南半島東側的政治勢力,為爭取當地
山區少數民族支持反共活動,大肆收購當地鴉片(罌粟加工品),使金三角地區的毒品經
濟歷久不衰[3]。泰北華人軍隊在失去臺灣國民政府的支援情況下,為了維持部隊的生計
,開始涉入地下經濟,包含緬甸玉石的黑市交易、鴉片等特貨鏢運,以自籌軍餉。對泰國
政府而言,泰北的罌粟、少數民族、華人軍隊成了一組治理國內北部邊境的政治命題─然
而,使用的卻是經濟方法。
肅清罌粟與新農業
  泰國政府清楚知道使用純粹禁種與刑罰手段,並無法有效全面肅清罌粟的相關經濟行
為,必須以經濟替代的策略,才能將罌粟栽種的經濟誘因根絕。然而,經濟作物替代並非
一蹴可及,物種的選擇、在地適應需要多次的試驗與推廣才得以成功。當時的泰國政府頻
向國外取經,而臺灣中橫蓬勃的高山農業正好成為示範。臺泰雙方的農業合作應運而生。
  當時的農技輸入主要來自於兩項計劃:1973-1982 年針對少數民族的「中華民國協助
泰王陛下北部山地農業計畫」,以及1987-1991針對華人的「泰北難民村就地經濟工作五
年執行計畫」。前者執行單位為官方的退輔會,經費「完全由泰王自籌」;後者則為半官
方的中華救助總會(前身為中國災胞救助總會),經費由臺灣官方挹注。上述兩項長期農
業計畫不僅是泰北山地罌粟替代種植的關鍵,同時也肩負紓困臺灣外交困境的重任。
  1971年臺灣退出聯合國,隨後亦與泰國失去邦交關係。為了呼應國內因柏楊《異域》
而起的關懷聲浪,政府必須重新牽連與泰北軍隊的關係。透過泰國王室的政治超然角色,
以泰王的「資助」的名義,臺灣得以先將福壽山農場的高山蔬果栽種經驗轉移至泰國北部
山區。有了這段合作基礎,臺灣再以半官方的中華救助總會進入泰北華人村寨,進行基本
人道救助與現代化的道路、房舍與水利工程建設,並同樣地引進溫帶果樹與茶樹,定期派
遣農業專家進行指導,改善當地華人生計。時至今日,據2012年泰國禁毒委員會最新的統
計數字顯示,泰北金三角地區的罌粟種植面積已經比1980年代高峰時期減少了約95.1%。
泰北華人也因各項現代設施與經濟作物的栽種,逐漸改善物質環境。
為何種茶?
  在泰王山地計畫之前,泰國北部與週遭山林便存有演化上較為原始的大葉種茶(
Camellia sinensis var. Asamica),為各個山地部族料理使用。現在泰北的臺灣小葉種
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最早可追至1950年代。當時國共內戰大勢雖
定,但雙方劍拔弩張的對陣氛圍仍十分強烈,泰北軍隊與臺灣保有密切聯繫,跨國物資補
助十分頻繁。我在訪談中得知,當時臺灣以軍機運來一批茶籽於五軍軍部所在的美斯樂,
作為開闢軍餉的來源。不過軍機上的茶籽品種各異,軍人無法分辨,便將之催芽入種,彼
此之間雜異混種、性狀各異,成為後來臺灣茶葉專家口中的「青青」茶。由於當時對茶葉
加工認識有限,所以產品只是初級的加工的「太陽茶」,售予泰國的三馬公司與曼谷的潮
州人。
  1980年代的臺灣由於經濟發展正值起飛時期的巔峰,國內生活水準提升,對於飲料的
需求開始上升。同時,工業化讓務農人口降低、工資成本升高,致使國內茶葉產量下降,
進口量飆增。那時,中華救助總會泰北工作團龔團長便因此理由,在眾多溫帶果樹移植計
畫中,多增加茶葉一項。據訪談,當時考量不僅是針對臺灣的茶葉市場,還有茶葉加工後
相對於溫帶水果易於存放、較不具生鮮時效要求。於是自1980年代開始,便陸續引進臺灣
茶樹,包含當今我們所熟知的臺茶12號金萱(當地俗稱「台茶」)、臺茶17號軟枝(當地
俗稱「烏龍」)。透過泰北工作團所設立的華亮農場進行大量阡插無性生殖,將性狀均一
的茶苗大規模的廣泛分種到各個華人村寨,並在其中規模較大的13座村寨設立公有製茶廠
,製茶機器皆從臺灣原裝進口。時至近日,泰北現存三大茶產區(請見上方地圖數字所標
示部分)的茶葉物種與製茶設備多在此時期確立下來。
如何打入茶市場?
  中華救助總會在引進臺灣茶樹與加工設備上功不可沒,但在銷售方面,泰北華人則通
過一段很長的摸索期,才成為現今銷路以泰國國內為主、拓展國際市場為輔的樣態。在
1990年期間,泰北地區憑藉勞力成本低廉、茶種與臺灣相似的優勢,吸引大量臺灣茶家與
茶師傅來此尋找茶源。臺灣製茶設備商看準此當地製茶需求,開始大量引進設備進入泰北
,特別是當時發展蓬勃的美斯樂地區。不過製茶設備如炒菁機、揉捻機、烘乾機等價格高
昂,故當時以貨債抵押的方式,製茶設備先予泰北茶家購入使用,尚未付清的款項便以後
續所製茶乾照價償還。透過上述製茶設備的貿易中介,泰國的茶葉市場得得以和臺灣接軌

  但在設備抵債償還後,後續泰北茶家與臺灣市場的連結強度便備受考驗。特別是成本
更低、供貨量更大的越南茶進入臺灣市場後,泰北所產的臺式烏龍茶開始受到排擠。如今
泰北茶家甚少將茶賣予臺灣,因為定價實在被下削太低,還不如賣給泰國當地市場。因此
,泰北茶業因臺灣而起,也因臺灣而市場轉向。當前泰北茶業的主要銷售對象除了當地的
飲料公司Oishi外,也透過北部邊界美賽(Mae Sai)、中部觀光城市芭達雅(Phattaya)
,將茶販售到中國、緬甸、俄羅斯。歐陸地區與日本的生意則會有商人直接找上門,或透
過華人遍布全泰的人際網絡間接聯繫。廣布的市場分散了風險,卻也增加許多不確定因子
。例如去年盧布貶值五成,俄羅斯遊客銳減,茶葉銷售也深受打擊;Oishi公司的原料採
購策略變動,也讓各個茶家憂心忡忡。
華人之外的少數民族
  泰北山坡上層次分明的茶園雖然起於華人,但走進茶園,最常看見的卻是少數民族。
現在經營茶業的華人多是壯年一輩,年輕人早已不願回鄉務農,選擇在都市落腳。因此勞
力上的空缺,就由當地的阿卡族、拉祜族、傈僳族填充,從事茶園管理、茶菁摘採與製茶
工作。華人與少數民族在茶產業上,可謂是唇齒相依,以致於許多茶家都這麼說:「沒有
他們美斯樂根本不行」。
  工資低廉的少數民族並非永遠扮演著被剝削的一方,在茶菁摘採的季節華人往往需要
「搶工」,才能即時採收確保品質。若希望穩定勞力,讓茶園保持在管理完善的狀態,就
需要長期聘任,提供食宿。負責在茶廠製茶者,也因長期在華人茶師傅身邊「邊做邊學」
而自成一格,得以在不同茶家茶廠間遊走謀職。以美斯樂為例,當地的少數民族已開始利
用茶葉摘採後淘汰的粗枝,加工成茶粉與次級茶,與華人較無來往的村落,則發展出咖啡
經濟,供應泰國本地市場。
  離開茶園走進茶店,除了華人頭家招呼客人外,周遭負責搬運貨物、真空裝袋與剔除
茶枝的,可能都是來自緬甸的移工。緬甸距此不過10公里之內,從北部關口美賽也才3小
時的路程,許多茶家、民宿都會聘用一批緬甸移工作為幫傭。不過相對本地少數民族,緬
甸移工的來去更為頻繁,我在三次各相間半年的田野經驗中,都會看到新面孔的加入。持
著紫色護照的他們,在這握有遠高於母國的工資,白天工作,晚上與在故鄉的家人用
Skpye通訊。同一塊土地,對三種不同身份的族群有不同的安身立命方式,彼此相生相依
。因此,與其討論美斯樂的華人茶產業,不如在人際網絡互動的意義下,討論茶產業中美
斯樂的華人、少數民族與緬甸移工。
移動的茶品質
  不論在臺灣、美斯樂和泰國的每一個角落,總是會有人問筆者:「泰北的茶品質好不
好,和台灣比如何?」這個問題引含了一套評判茶葉品質的標準,而這套標準來自臺灣獨
樹一幟的部分發酵茶喜好與價值觀。確實,這裡的茶種與製茶技術來自臺灣,但是對茶的
滋味喜好是來自個人的品評主觀,技術良莠則要看對應了什麼樣的市場與價格、採用了何
種指標。
  來此尋找蟲咬茶菁(具有蜜香)的臺灣師傅就曾表示:「臺灣製茶北中南口味喜好各
異,往往做的不是自己喜歡的茶,而是市場需要的茶。」當地某位華人茶師傅也因其茶色
香味俱全,受泰國人與中國遊客的喜愛,卻因為形狀不好看,晉升所謂的「高價茶」仍有
一步之遙。當然,也有技術和臺灣較為相近,被美斯樂茶家公認手藝精湛的師傅,卻不是
每每製茶都投入如此高的心力─「這批是給水公司(飲料公司)的,茶菁好的話稍微翻一
翻就會甜。」有時筆者陪著師傅看訪茶園,就會問道為何有些茶園修整的像公園般精緻,
有些的草就很長?原因在於維持茶園所投入的成本十分高昂,因此若非專門製造高價產品
,實在毋需週週除草修枝。運用上述幾段當地師傅對於茶的敘述,並非是說用成本考量當
作對精益求精的推諉,而是當我們將品質視為產品的內建本質時,很可能會忽略了評判者
的立場所挾帶的價值觀,包含筆者自己。
  舉一個例子,數年前臺灣曾派師傅來此教授「紅烏龍」的製法,筆者將當地人如法炮
製的成果送給茶葉改良場的老師,詢問「這是紅烏龍嗎?」老師的回答是:「就臺灣眼光
會認為發酵太重,但只要當地(市場)能夠接受,它就是紅烏龍。」確實,我們常用某種
穩定、習以為常的標準來看待彷似熟悉的事物,泰北的茶源於臺灣,但隨著市場轉向,其
對品質的考驗與看法已異於我們熟悉的臺式烏龍茶,「泰式烏龍茶」正隨著泰北華人、泰
國市場與各個本地學術機構的行動而建立。品質在這個意義上,並非固著在茶葉本身,而
是隨著生產者與消費者而不斷移動著。
以地方之名
  過去泰北的茶葉,因為有著輸入臺灣「併堆」的歷史,所以包裝上始終寫著「烏龍茶
」、「高山茶」、「臺灣茗茶」等稱謂,其真空袋若非從臺灣進口,便是從中國進貨。直
到近期,美斯樂的茶開始有素色真空袋,貼上泰文標籤的做法,甚至袋子上已印製泰文。
最能體察「泰北的臺灣茶」到「泰北茶」的轉變,莫過於泰國政府OTOP(一地一特產)政
策的推廣。
  我幾次聽到(外)美斯樂鄉長與茶家商討去曼谷參加OTOP展銷會的事宜。討論事項包
含他家產品是否算是美斯樂特產、包裝是否符合美斯樂形象等等。這樣的展銷會等於是溝
通了雙向的地方想像:泰國人透過OTOP認識泰北物產特色,而美斯樂茶家亦須篩選符合他
人與自我期待的樣貌展現出來。配合政策與影視活動,美斯樂以茶為主的地方形象便由此
動態過程逐漸穩定下來。地方不僅存在於各種包裝與媒體的再現,還存在於茶葉栽作過程
之中。近期泰國政府透過本地學術單位,進行有機茶園的推廣,以媒合當前全球的農法潮
流與市場需求,同時達到北部山林國土保護的目的。然而,有機標章的給定─政府認證的
美斯樂有機茶─卻展現國家想像與當地茶家實踐上的落差。對茶家而言,認證的茶不一定
好賣,維持認證所保證的只有成本上升的必然性;對國家「推廣」有機農法而言,降低認
證門檻讓參與業戶增多,卻讓原先兢兢業業的茶農感到不平。有機美斯樂的口號似乎只存
於泰國產官學合作的備忘錄中,但其實另有茶家為了具有獨特蜜香的蟲咬茶,而放棄施灑
農藥的慣行農法,維護蟲咬茶主角─小綠葉蟬─的生態環境,吸引了臺灣製茶師傅前來尋
覓茶源,也登上了臺灣《聯合報》與泰國《世界日報》。有機作為美斯樂的地方新形象,
官方的代言性質雖然看似失效,卻在小綠葉蟬所促成的蜜香與栽種過程中達成效果。 -
當今的茶鄉美斯樂
  經歷各式國家力量的介入,而臺灣市場又已然遠去的情況,當今泰北茶業進入發展的
「戰國時代」,各自逐鹿市場也各自發展競爭。這樣的局勢隨著具有都市生活經驗、泰國
教育背景的第三代經營者加入,而有著與過去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在觀光旅遊、高端消
費、品質與產能提升都顯得更有企圖心,打造自身品牌的意識也更加明確、更有實踐能力

  新一代茶業經營者具有與父執輩截然不同的經營觀念與市場嗅覺,對於茶業發展的邏
輯與運行方式亦受其影響而有所不同,其反映的不僅是世代交替下茶業的翻轉,更是新一
代泰北華人如何重新想像美斯樂的表現。然而,這個由國共歷史、跨國政經、各式族群與
製茶技術所共同組裝浮現的茶鄉,僅是美斯樂眾多面貌的其中之一。隨著泰北更多新闢旅
遊景點的相互競爭、茶葉市場不斷變動的狀況下,當地人開始引進更多外部資源,例如在
地發起的櫻花種植計畫、與中國某基金會討論共同合作開發旅館等等。茶產業之外的咖啡
,也在少數民族的闢建下產量不斷增高,發展出與華人茶產業截然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
社群與物作的組合、發展下,美斯樂不斷地被訴說、被改造。與其考察美斯樂如何做「茶
鄉」,不如跟隨在地華人、少數民族、緬甸移工的腳步,觀察他們如何面對不同考驗,在
一連串行動中「做」茶鄉。
註解
[1] 若松大祐(2013)。臺灣現代史上的官方國族主義與泰緬孤軍形象。大阪大學中國文化
論壇,No.2013-5。
[2] 石炳銘(2008)。異域行泰北情─救總在泰北工作實錄。臺北:中華救助總會。
[3] 呂天(2000)。邪惡的罌粟: 20世紀毒品問題掃描。重慶:重慶出版社。 - See more
※看影片遊美斯樂
【如何做茶鄉】轉運※Check point※邊境治理 http://youtu.be/BlVvUCy2GB4
【如何做茶鄉】茶店※茶田※高處望 http://youtu.be/o7EAtlNB0bo
【如何做茶鄉】芒崗村※華人茶園※少數民族 http://youtu.be/lNHzW0OOsA8
【如何做茶鄉】育苗※阿卡※大規模栽種 http://youtu.be/M-nSkLkz8rc
【如何做茶鄉】新茶地※茅草屋※大晴天 http://youtu.be/oV3XVwfRuUI
【如何做茶鄉】炒茶※殺菁※默會知識 http://youtu.be/HhjsIWYH-DE
http://www.geog-daily.org/2015465293387502015465372human/10
作者: coolmanz (去吧~稻中桌球社)   2015-02-19 19:29:00
推!!
作者: bluejames (阿九)   2015-02-20 00:07:00
作者: leoliu (silver liu)   2015-02-22 18:52:00
推!
作者: stevenkuo (Stev)   2015-02-26 09:56:00
三馬茶好喝又便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