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尼伯特「吃快弄破碗」 楊穎堅團隊研究將

作者: Aqqqa (Aqqqa)   2019-04-25 12:00:38
(一)新聞標題
尼伯特「吃快弄破碗」 楊穎堅團隊研究將改善颱風預報
(二)新聞內容
2019-04-25 11:36聯合報 記者潘乃欣╱即時報導
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教授楊穎堅教授團隊自建二組海氣象浮標,發現2016年強颱尼伯特
造成海洋上層流速剪切急遽增強,導致海溫快速下降,不利颱風吸熱茁壯,與當時氣象預
報之「東南方海洋溫度高,颱風將持續增強」不同,如「吃快弄破碗」。未來將繼續用於
改善颱風預報模式。
該研究成果本月登上知名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也將被轉譯成電腦程式語言,植入颱風
數值預報模式,朝準確颱風邁進一大步。
楊穎堅團隊的海氣象浮標,記錄尼伯特颱風來襲時海下的颱風影像和海流儀資料,補足中
央氣象局只能觀測海面以上現象的限制。尼伯特颱風的資料顯示,海水上層溫度在颱風眼
到來的4小時內陡降攝氏1.5度,但尼伯特的強度卻未增減。進行數據分析後,楊穎堅團隊
發現限制颱風成長的機制:表層水溫減少攝氏1.5度的熱量,颱風只吸收一點點。
在這關鍵的4小時內,楊穎堅團隊的縮時錄影資料發現,海洋上層的熱水雖被狂風、巨浪
所激起的水花散到颱風裡,同時颱風又強迫表層海水快速向前衝,上層海流變快了,下層
海流跟不上。上下層海水在拖拉之間捲出無數的大小漩渦,底下冰冷的海水反而被迅速翻
攪上了水面。楊穎堅形容,這讓熱餐頓時成了冷飲,破壞颱風繼續茁壯的機會,如同台灣
俗語「吃快弄破碗」。
整個浮標任務從科學目標的擬定、設計、製作、測試、施放到分析資料,都由台灣本土團
隊自力完成。楊穎堅表示,除原來在台灣東南方的二組浮標,團隊今年6月將前往西北太
平洋再放兩組浮標,持續記錄颱風來襲時的海下資料。
(三)新聞連結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776070?from=udn-ch1_breaknews-1-0-news
(四)其他心得或備註
對於非大氣科學本科的我來說, 寫心得還真怕貽笑大方
只是我覺得這新聞很有趣
不過我的疑問就是像文中所說的機制 應該在很多颱風增強的過程中發生
所以是表層下及表層海水溫差越大, 就會限制發展 (好像是已知)
這篇的novelty是因為直接測得表層下的海溫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