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觀:北極渦旋強強凍,超越南極渦旋&注意聖嬰

作者: daron (一)   2015-11-28 10:23:49
天氣小觀:北極渦旋強強凍,超越南極渦旋&注意聖嬰
儘管南半球即將步入夏季,南極渦旋依舊存在,
但是已經勢力持續衰減,未來一周已經比不上北極渦旋。
在上週前北極渦旋強度中心區百帕高度場已經達到15100米(想像910百帕低氣壓),
但是在揮軍南下後,強度有點不穩定,有時又退回15200米,
不過下周起,情況有了改變,
模式預報,未來一周北極渦旋再往上增強
中心區百帕高度場達到15000米,甚至一周過後,還要再挑戰14900米(想像890百帕)。
有挑戰超級北極渦旋的味道。
模式預報,未來一周,北極冰凍氣團。
不過畢竟邁入冬季,和秋季情況有了不同。
儘管北極冷氣團穩扎穩打,不想震盪,不過全球中高緯度冷氣團早就發動攻勢。
尤其西伯利亞消本身擁有大量冷氣庫的存量,加上東亞大槽的帶動,
因此,東亞下周又面臨新一波冷氣團侵襲。不過冷氣團強度比這一波弱,
畢竟上一波沒有得到北極冷氣團的關愛,下周這一波也沒有得到關愛,
兩波冷氣團主要還是消耗西伯利亞自身冷氣庫存量。
目前的模式預報,對台灣來說,天氣較涼,不到冷氣團等級,
但850帕9度線到台灣北部,6度線也可能碰到,換句話說冷空氣應該介於15~20度之間。
從全球來看,下周中緯度西風帶波動頻繁,溫帶氣團的活動旺盛,
冷氣團除了累積自身強度外,同時也向南到來擴張勢力。
從夏季到秋季,北極冷氣團往南擴張時,由於亞洲歐洲屬於大陸氣候,
因此,冷氣團南下除了緯度因素外,地形效應影響最大。
就像颱風北上喜歡暖濕的海洋,冷氣團南下喜歡乾冷的陸地,
而北半球陸地分布除了非洲外,主要偏向中高緯度,相對海洋分布則偏向中低緯度。
因此,中高緯度陸地的大氣系統多來自於冷渦旋與西風系統的活動(西風槽/脊),
而中低緯度海洋則分布副熱帶高壓暖系統。
當北方大氣系統向南進攻時,西風帶往南壓迫,
位於中低緯度的副高很自然會逐起一到副高牆,阻擋北方系統逼近。
越往南,來自於海洋暖氣團的調節越多,副高牆越穩固(副高中心會往暖區靠攏)
西風帶向南移動所受到的阻力越大。
非洲大陸比較不同,因為北非陸地分布為中低緯度的分布,
陸地受季節性變化較敏感,加上海洋氣團影響很少,
一旦入秋,副熱帶高壓很快南移,來自於歐洲的涼空氣往南進入北非陸地,
北方系統開始影響,間接地使得印度西岸-阿拉伯海的夏季西南季風結束的最早。
而對冷氣團從東亞南下的情況,海洋暖氣團/副高的阻擋就很明顯了。
因此,在沒有北極渦旋支援的情況下,
東亞大槽往低緯度延伸的阻力經常就是副熱帶高壓牆。
在冬季,副高的強度與海溫的變化有較密切的關係,尤其是中東太平洋的海溫。
一般研究,中東太平洋海溫與副高為正相關。而海溫又也牽扯到聖嬰現象。
聖嬰現象時,中東太平洋海溫升高,也導致副高強度增強,造成暖冬。
副高牆使季風減弱,到了夏季,日本海溫偏低,造成冷夏。
今年看來,可能受聖嬰影響,可以再持續觀察看看嚴重性。
(以上供參囉)
作者: Aristolochia (馬兜鈴)   2015-11-28 15:04: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