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 「有」的讀音

作者: lady012266 (台灣豬精男)   2016-03-13 19:35:03
有錢,有權,有勢都是唸 u
有利,有眼無珠,卻是唸 iu
兩個有規則嗎? 還是就只是習慣而已呢?
作者: jack01 (jack)   2016-03-13 19:43:00
可能前者白讀 後者文讀 更深入就待強者補充~
作者: leoblack (自我放逐的開始只好自己)   2016-03-13 20:22:00
疑?不是白讀文讀都可以嘛?像有耳無嘴就念u/iu都可以啊
作者: saram (saram)   2016-03-13 20:40:00
語言中有一種規律,用文讀或白讀,看是否有"撞詞".如"有眼無珠"是成語不四字連綿不可拆分,讀若iu.但"有眼"(有圓洞)是另一個意思,就讀若u."眼"這字在工藝界師傅們常用來表示"0"(孔洞).
作者: s93015a (水瓶珩)   2016-03-13 20:48:00
一樓正解另外幫saram大翻譯,文或白只是習慣而已,所有文白異讀皆然
作者: joe2904951 (節嘔伊(JOE))   2016-03-13 22:03:00
囡仔人「有」耳無喙,我干焦捌聽過白音u7爾,借問敢有人講iu2?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16-03-13 23:21:00
文白差異怎來? 誰解說一下?
作者: papaganono (板版傻傻分不清楚)   2016-03-14 01:26:00
有耳無喙只聽過u沒聽過iu
作者: mapleflute (楓笛)   2016-03-14 08:53:00
文白差異來自層次,是不同時期的中原漢語進入閩地時的新音。歷史上可能不只一層(一說至少三層),因此文白是相對而非絕對概念。現今「文讀」指的多是唐宋層,即閩地音韻分化與外地不同,但唐宋時又要讀書、考科舉、與外地溝通,而引進中原音,又配合閩語音韻自然變化成形(Ex一些拗口的介音直接不見)
作者: saram (saram)   2016-03-14 09:19:00
在布袋戲裡用的是iu有.我想很多人受戲曲影響.漢語俗語受戲曲影響大過於私塾學校,俗民並不讀書.還有各地區的官話,彼此有可能以文讀音相通.
作者: liaon98 (liaon98)   2016-03-14 11:26:00
我在想 現在華語大量影響臺語用詞和發音這樣到底算不算新的「文讀」?這跟過往中原音影響閩南話 我覺得某種層面上有些相似
作者: saram (saram)   2016-03-14 11:31:00
是的.因為在國語來講,如今已經全文讀(或白讀),不必分別了.李白就是白不是伯."讀"書也不"豆書"了.新的台語詞一造出來,就趨向白讀音.而只剩既有成語或慣用語維持文讀音.但變化的速度是緩慢的.
作者: s93015a (水瓶珩)   2016-03-14 11:44:00
推maple大
作者: liaon98 (liaon98)   2016-03-14 13:27:00
我不是說國語是全文讀 我是說 臺語裡的國語詞算不算臺語的新文讀
作者: s93015a (水瓶珩)   2016-03-14 13:48:00
推,和樓上有一樣的想法
作者: saram (saram)   2016-03-14 20:17:00
不是.台語裡有很多用詞根源是日漢字.譬如飛行機.你說飛行機日本人聽不懂,那不是日語音.(漢字則共通)那麼,同樣的台語也會直接將現代中文詞直接換成台語音.而我要強調的是:從文字直接借來,而不是從語音.譬如常用的"抱歉","嗎","媒體","資料","螢幕"等.其他如英語方面,變音成台語的有"哈滴(hard disk)"等.(既然說哈滴,就不會用"硬碟"(很怪是吧?)現代台語充滿了借詞.我想起我朋友,他說他父親受十餘年日本教育,就出社會.但是能看中文報紙,國語不大會講.原來以前學校教了大量漢字,雖說沒機會用日語了,但是那些漢字居然成了他的實用學問.真是一國兩字,一語雙吃.從此我對漢字不敢小看.同一時代,新馬兩地的華人知識分子受的正式教育是英文,他們借來的詞都是馬來文與英文,放在書信裡跟漢文就沒那麼契合.就算翻成中文也是怪怪的.
作者: liaon98 (liaon98)   2016-03-14 21:50:00
現在年輕人 連轉換成臺語音都不太會了連廣播巨蛋也直接講「ㄐㄩˋ ㄉㄢˋ」 而不是ki7-tan3
作者: takenzo (Vietnam War)   2016-03-14 22:51:00
漢字+文言文法其實蠻強的,不受讀音限制可以跨語種使用
作者: mapleflute (楓笛)   2016-03-14 23:20:00
現代華語在台語中不能算是新的文讀層,因為新的語音沒有遷就台語原來的音韻系統。換言之,華語和閩南語的接觸是語言取代的過程,不是大量有系統的包容彼此。如果今天切音的讀書方式仍然發達,且政府推華語卻不禁閩語,且閩語與其他方言勢均力敵,華語就可能成為閩語新層次
作者: s93015a (水瓶珩)   2016-03-15 11:25:00
有點了解了,只不知如何判斷是否遷就原來的音韻系統看起來必須符合這個條件才能說是新層次的產生
作者: saram (saram)   2016-03-15 17:31:00
若一個語言沒有自屬的成熟文字系統,就算使用者極多,也無法主導文化走向.就像火車,車頭是強勢語,後面各車廂是方言群,後面的永遠只能搖搖擺擺跟著走.就算一百個車廂都是"台語",也是跟人走的資格.這命定在幾百年前就發生了.漢語區出現一種白文體,是民俗小說與念唱戲曲的載體.文人也許看不起它但私下又偷看(色情書?),熟人書信裡也用這擬北方方言的寫法,終於在科舉倒下時,讓它成為中國文人的共通文體.接下來各方言區文人發現自己的語言很難套進白話文中而被各地人士所理解,標準化出現了,只好寫歸寫說歸說.手寫口畢竟無法完美實現,中文畢竟不是拼音文字.其實沒有甚麼好"禁"的,少人用,不願意用,消極對待之,下一代自然跑向強勢語區如美語日語國語等."他們"背後有個成熟且實用的文化系統在招手.你看馬華教育,從頭到尾推廣華語(外來的中國普通話)為華校教學語言.他們稱之為"母語教育"!(有雷)這華人區裡根本沒有中國北方來的移民群,卻以華語當"母語"教育語言?今天在馬來華人政治性集會裡(如競選辯論會),用的是各族群人讀小學時認識的華語.有些大咖還講得很流利,就像去過中國留學般.(也是有的)只要你用中文,遲早你要面對這個現實選擇的衝擊.除非你的文字環境已經變成或想要變成英文.(當然一樣學英文較快了)你也可想像日本若未戰敗,繼續統治台灣,今天一樣的,日語是年輕世代的母語,跟琉球人一樣.這是現實.而火車頭永遠只有一個.而車廂,可能連一個都不必要存在.撞擊了某些人的心靈很抱歉.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16-03-15 18:06: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