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搶救鵝鑾鼻遺址1 / 穿越台灣4000年 國境之南考古揭密

作者: CCY0927 (只是個暱稱罷了)   2022-12-12 23:39:25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212125002.aspx
搶救鵝鑾鼻遺址1 / 穿越台灣4000年 國境之南考古揭密[影]
2022/12/12 13:52(12/12 14:17 更新)
https://i.imgur.com/KBFGRBK.jpg
清華大學考古團隊在鵝鑾鼻公園挖掘到51具墓葬,4000年前的人骨遺骸重見天日。中央社
記者張智彥攝
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岬角有眾多史前遺址,最久遠的可追溯自6500年前。1956年地質學家
在鵝鑾鼻燈塔附近發現石板棺,開啟當地考古開端;清大團隊2019年展開挖掘,大批墓葬
和文物重見天日,也首度在台灣發現史前時代的貝器加工場。古老海洋民族的生活樣貌是
什麼?開發與考古的衝突又該如何解?中央社專題報導帶您一探究竟。
(中央社網站12日電)清華大學考古團隊在鵝鑾鼻公園有重大發現,距今4000年的51具人
骨出土,同時挖掘到東亞、島嶼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最古老、面積最大的貝器加工場。
陽光、沙灘、海景。墾丁是台灣當今熱門的旅遊景點,而就在這個渡假勝地上,蘊藏豐富
的史前文明。
進入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遊客中心,可以看到有一面櫥窗展示著史前人類的石器、貝器、
漁具,這些文物是恆春半島歷來的考古成果。
墾丁國家公園至今已發現70處遺址,園內資深解說員林瓊瑤表示,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岬
角,是恆春半島史前遺址密度最高的地方,也是區域之中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最久遠可
追溯自6500年前。
林瓊瑤說,現在我們都覺得鵝鑾鼻是國境之南,可是對於史前時代乘著船、隨著洋流遷徙
到台灣的先民來說,鵝鑾鼻是最早碰到的岬角,所以在好幾千年以前,鵝鑾鼻可以說是台
灣頭,而不是台灣尾。
https://i.imgur.com/H5fVos5.jpg
恆春半島史前遺址豐富,墾管處遊客中心設有一面文物展示櫥窗。中央社記者張智彥攝
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台灣古老的海洋民族,他們的面貌是什麼樣子?
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邱鴻霖與教授李匡悌率領考古團隊,於2019至2021年間在鵝鑾鼻
公園進行考古發掘,大批墓葬和文物重見天日。
這項為期2年考古發掘計畫,源自於鵝鑾鼻公園的老舊賣店改建案,墾管處2017年斥資上
億元啟動工程,卻意外發現古代石棺、貝塚、灰坑等考古遺留,因此依照文資法停工,並
委託清大考古團隊進行搶救。
邱鴻霖指出,恆春半島以往的發掘,都屬於研究型試掘或工程上小規模的搶救,此次發掘
計畫是有史以來最大面積的發掘,達1884.5平方公尺,有助於全面性理解該區域的史前樣
貌。
回顧考古文獻,1956年,地質學家林朝棨在鵝鑾鼻燈塔附近發現了石板棺,開啟鵝鑾鼻考
古的開端,數十年來陸陸續續有一些零星文物出土。而2019年這項考古發掘,不僅挖掘出
51具墓葬,更首度在台灣發現史前時代的貝器加工場地點。
這批文物的發掘區域是「鵝鑾鼻第一遺址」範圍,經過碳14定年後,鑑定出年分約坐落在
3800年至4200年前之間。邱鴻霖表示,此次所發現的貝器加工場,是目前東亞、島嶼東南
亞及太平洋地區最古老、面積最大的貝器加工場,極具深入研究的價值。
邱鴻霖說,加工地點有一個特色,就是會發現很多廢料和半成品。在鵝鑾鼻第一遺址中,
考古團隊從貝殼原料、塊料、胚料、廢料,到貝器半成品、成品及加工用的工具組都有發
現,證實史前鵝鑾鼻人有一套獨特的貝工藝技術。
進一步觀察貝器的形狀,邱鴻霖舉出有兩件器物「貝錛」和「貝質魚鉤」,在台灣島外周
邊區域,也曾發現過相似的器型,可作為比對台灣史前時期海外互動的證據。
邱鴻霖說明,貝錛是一種有刃工具,過去在沖繩及太平洋地區有發現距今約3000年的貝錛
,此次在鵝鑾鼻挖掘出台灣第一件完整的貝錛,年代約為4000年前,可以說是周邊區域已
知年代最古老的貝錛。
在貝質魚鉤方面,邱鴻霖說,這次出土的魚鉤類型常見於太平洋地區,對比年代之後,同
樣能發現鵝鑾鼻第一遺址的年代最為古老,且能判定是在地製造,後續可探討史前台灣與
太平洋地區是否存在交流現象。
https://i.imgur.com/SLHzj6A.jpg
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邱鴻霖指出,史前鵝鑾鼻人有一套獨特的貝加工技術。中央社記
者張智彥攝
大量出土的貝器,揭開鵝鑾鼻4000年前的工藝內涵,那在人類骨骸中,又有什麼發現?考
古團隊在鵝鑾鼻公園挖掘出51具墓葬,這是恆春半島史上最大的出土數量,其中10 具有
使用石板、珊瑚礁葬具。
邱鴻霖表示,史前鵝鑾鼻人的埋葬習俗包含石板棺、土坑葬、二次葬,且墓葬有一些固定
的朝向,代表當時已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規範;此外,從採取石板棺和埋葬品的種類和數量
上,可以觀察到男性比女性多,代表男性社會地位可能比較高。
除了從墓葬特徵推敲史前人類的社會文化,人骨遺骸也是研究古代DNA的關鍵樣本,有助
於理解史前南島族群的遷徙現象。
根據過去的考古研究,4000年前是眾多學者認為台灣南島語族向外擴張的重要時機點,此
外,早年考古學者李光周提出,鵝鑾鼻的人後來到了東部,形成花東的族群,但還有待進
一步的證據支持。
站在過往論點上,邱鴻霖指出,鵝鑾鼻第一遺址所挖掘出的人骨遺骸,若能和台灣東部的
阿美族及南島語系族群做DNA比較,探討血緣上的關聯性,將是很有意義的研究。
考古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邱鴻霖說,搶救發掘完成後,文物整理階段已有許多重要發現,
未來目標是規劃綜合性的研究案,攜手不同領域的學者共同研究,才能將鵝鑾鼻的史前樣
貌立體化。(記者:賴麒元)1111212
【搶救鵝鑾鼻遺址EP1】古墓埋藏4000年 國境之南考古揭秘|中央社專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MfVD6_-bSU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