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介紹] 文章:向大師致敬 秋懷臺灣三學人

作者: shinshong ( )   2014-11-14 19:49:57
※ [本文轉錄自 historia 看板 #1KPUlbs0 ]
《臺灣學通訊》第84期 2014年11月
http://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4111417112872.pdf
向大師致敬 秋懷臺灣三學人 文/戴寶村(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南國臺灣秋陽烈烈不遜夏日,臺灣學界卻有三位重要學人接續別世,讓無數親友、學
生不勝感傷悵惘。本期特別將三人並述撰文,作為追思紀念,彰顯往者學術業績,更惕勵
來者承續發揚其志業。
自學典範 海島拓史─曹永和(1920-2014)
 
  曹氏出身士林一文化氣息家庭,培養出愛書、閱讀習性,從中追尋知識,終而積累高
度史學成就。他雖只臺北州立二中(成功高中)學歷,在楊雲萍、陳紹馨引介下進入臺灣
大學圖書館工作,利用豐富文獻史料漸打造自己的學術殿堂,尤其自學多國語言,開拓研
究視野。岩生成一的識才培植更提升他對荷蘭時代的研究境界;從漁業史、貿易史的研究
而提出臺灣島史的觀念,引領海洋史、臺灣史的研究風潮。他的學術成就終於受到國內外
肯定,晚年當選中研院院士(1998)、獲頒荷蘭女王勳章(2009) 及日本頒授「旭日中授
章」(2012)。曹氏在圖書館退休後到中研院擔任兼任研究員,並在臺大開課教學,以豐
實學術造詣教學,謙虛平和態度待人,影響造就無數臺灣史學者,是名副其實的臺灣史宗
師。
學藝兩全 文化領航─陳奇祿(1923-2014)
  陳氏為臺南將軍人,中小學曾在中國汕頭、廈門、日本東京就讀,後畢業於上海聖約
翰大學,曾在美國、英國研究深造,最後取得東京大學社會學博士。1948-1955 任職臺大
歷史系,並主編公論報的「臺灣風土」專欄,轉向專注人類學研究。他任職於臺大人類學
系及中研院民族所,主要進行原住民族調查研究,包括魯凱、卑南、邵、雅美、阿美、排
灣等族。他側重物質文化研究,對器物標本都能親手繪圖,展現田野功力與藝術天分,留
下豐碩研究成果,也培育甚多人類學生力軍。1976 年當選中研院院士,1981-1988年出任
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之後並擔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及公共電視籌備委員會主委
;2012 年獲頒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的終身成就獎。他對原住民的研究,讓吾人作臺灣學研
究時要注意「溯原」,關心原住民文化的要素與相關課題。
實踐史學 言行化人─張炎憲(1947-2014)
  相較於曹、陳的高壽,張氏的驟逝尤其讓人惋惜。他在 228 事件那年出生於嘉義,冥
冥之中註定他的學術關懷。1983 年自東京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返臺進入中研院,很快的籌
設臺灣史田野研究室,孕育後來臺灣史研究所的成立,另主編臺灣研究刊物歷史最悠久的
《臺灣風物》長達 28年。還職掌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長期進行 228 事件、白色恐怖
案件、臺籍老兵、海外獨立運動等的口述訪談調查研究。2000-2008 出任國史館館長,規
劃各專題史料的蒐集、出版和應用,使國史館展現臺灣主體的新風貌;卸任後他仍以吳三
連史料基金會為基點持續進行類似工作。他不以專書、論文著述成就自我,而是專注於為
他人存史、留史,作為歷史見證與供他人研究,樹立特殊的治學風範。張氏更以行動實踐
史學為經世之學,透過公義性質的學會或社團的運動,努力推動臺灣主體性的建立。他還
在多所大學任教,啟蒙無數學生,有助臺灣學研究的枝繁葉茂。
  秋懷臺灣三學人,有志承續延薪傳!勉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