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onekoni (x86)
2025-08-14 10:36:32從傅科的視角來看,電子支付並不是單純的技術進步,而是一種規訓機制,使人淪為更馴
服的消費者。
它的可追蹤性、中心化、可監管性與低摩擦特質,讓消費行為變得自動化、日常化,並逐
漸內化為生活的自然節奏。
當我們掏現金時,會清楚意識到自己付出的,是勞動轉化而來的價值;而電子支付則創造
了一種幻覺:只要消費,就能無所不能地獲取一切所需——「我」即消費。直到月底帳單
送達,幻覺才被打破。
這種轉變不僅讓人更容易透支金錢,也會在無形中侵蝕價值判斷。
在現金交易中,金錢緊密連結著勞動價值,我透過它交換他人的勞動成果,並受到「多勞
多得」的獎勵機制引導。
而在電子支付中,當下我獲得他人的勞動成果,僅僅因為我完成了「消費」這個行為——
我的勞動價值並未直接參與交換。於是,勞動不再是價值的來源,反而像是接受了「消費
之神」的恩賜;月底付不出款項時,則成為被懲罰的叛教者。
當金錢與勞動價值脫鉤,人們會逐漸認為不可消費的事物沒有價值;只有能以消費換取的
,才被視為真實。愛與情感、忠誠與友善、協助與合作,會在這種價值體系中被慢慢侵蝕
。
消費者因此為自己的「消費能力」而自滿,被迫追逐、攀比永無止境的物質需求,最終將
生命浪費在永遠不足的焦慮之中。
一個明顯的類比例子是,許多人因為社群(IG、脆等等)的演算法而罹患焦慮症與厭食症
。流量機制獎勵短暫的外部關注,促使人們去追逐他人的目光。久而久之,生活在「無所
不能」與「無能為力」之間擺盪。更關鍵的是,因為流量可變現,原本單純分享美麗與日
常的行為,變成了自我審查與自我監視的枷鎖——這正是獎勵機制改變人、並讓人自我馴
化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