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cBookAir12 (New Mac Water)》之銘言:
我發現很多人對Rapidus了解不深,所以來發表一點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深挖一層可以發現,日本Rapidus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要挑戰台積電、三星、Intel
Rapidus所謂的量產並非一般大眾認知的大量生產,
而是選擇某些特定利基市場的多樣化、小規模批量生產的模式,
因而其經營模式與其他三大廠商並不相同。 [1]
這個策略有點像是聯電。面對中國的成熟製程產能高速擴張,
聯電選擇專注在特殊製程類似。[2]
Rapidus就像是在2nm先進製程這個領域的聯電,專注在特定利基市場做特殊製程。
可能是因為很多新聞標題都說Rapidus要挑戰台積電的關係,
讓人誤以為Rapidus就是為了幹掉台積電而存在的。
其實Rapidus和台積電之間,打從一開始不存在直接競爭關係。
Rapidus為什麼要專注在2nm的特殊製程?
因為台積電太貴,如果你不是大客戶,量不夠大,錢給的不夠多,
台積電就不願意特別為你拉一條產線。
所以不管是先進製程或是成熟製程,總是會有特定利基市場小規模批量生產的需求。
台積電、三星、Intel家大業大,專攻2nm先進製程大規模量產的項目很合理,
當聯電決定不進軍先進製程,再加上中國因為拿不到EUV,先進製程被卡脖子,
此時在2nm的特殊製程,反而有空間讓Rapidus進來玩。
Rapidus為什麼選擇2nm?
為了閃避成熟製程過度激烈競爭的問題。
因為從建廠、安裝設備、試產到最後的量產,往往會花上數年。
如果一開始Rapidus打算從成熟製程40nm、28nm、...一路開始慢慢往先進製程來做,
那將會面對中國的成熟製程產能高速擴張,這樣反而賺不到錢,
倒不如一開始就專注在先進製程。
2nm良率問題,Rapidus要怎麼解決?
大規模量產良率比較難提升的原因在於:
由於一次處理大量晶圓,難以對每片晶圓進行獨立的精確控制,
一旦批次中有晶圓出現問題,可能會影響整個批次的良率。
而且在同一個腔室中處理多片晶圓,交叉污染的風險相對較高。
新製程的驗證和導入需要更長的週期,因為每次測試都需要處理一個完整的批次。
Rapidus 計劃將單晶圓方法應用於所有製程步驟,
這種方法能精確控制每次操作,根據單片晶圓的條件或結果進行具體調整。
由於每片晶圓都是獨立處理的,工程師可以即時微調參數,提早檢測異常,
並迅速應用校正,無需等待整個組合測試的完成。
此外,這種方法更適合監控和優化製造條件的 AI 演算法。
用於持續製程改進以降低缺陷密度和提高良率。[3]
講白話一點就是,你一次做100片,良率要90%很困難,
但是如果一次只做1片,良率要90%就相對簡單很多。
Rapidus會成功嗎?
這取決於你對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如果你覺得他需要幹掉台積電、三星或Intel才叫做成功,
那Rapidus當然不可能成功,因為他的目標就不是要和其他三大廠商直接競爭。
但如果成功的定義是像Rapidus在訪談中提到的:
『提升量産規模與良率,樹立業績進而吸引民間資金,擺脫對政府的依賴』[4]
我其實滿看好Rapidus取得成功。
Reference:
[1] https://technews.tw/2025/02/07/rapidus-2nm-2/
[2] https://reurl.cc/nY54X8
[3] https://reurl.cc/2Qoyvm
[4] https://reurl.cc/0Wxln6
你有想過工程師們從頭到尾盯,並調整參數,人力成本加機台閒置並維護成本要多少?攤提成本百年都不會回本,有些機台動不停,一天產能就好幾千萬,一個新產品可能要調2-3天參數,這個製程步驟才能產出,從晶圓廠玩到封裝測試,幾十個站別,小量產你IC一顆想賣幾百萬嗎?光讓機台日夜動不停,一片就要90萬,你小量產一片不用上千萬嗎?我們以前接特別件大客戶也是3-5倍價,沒有單試一下就上千萬,你能試幾次,還是給生手試,是機台製程參數產品或人為,工程師們出個報告錢照收,你沒單說不定連報告也不出給你
作者: HinaGikuYanG (HaruKaze) 2025-07-19 16:39:00
就跟日足一樣,1.20年後突然就嚇死市場的成長計畫
阿...所以你想說他的每道黃光都會rework補到最好囉?
作者: WSY000000000 2025-07-19 17:41:00
我只聽說日本政府要GG去談北海道廠,然後GG熊本就開始延遲了。
作者: snoopy790428 (snoopy) 2025-07-20 18:39:00
同機台也很難隨便切去run不同產品吧 太唬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