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鴻海集團MIH電動車有機會彎道超車嗎?

作者: zxcvxx (zxcvxx)   2021-03-19 13:47:29
原文標題:
鴻海集團MIH電動車有機會彎道超車嗎?
(請勿刪減原文標題)
原文連結:
http://bit.ly/3s4mQZ7
(請善用縮網址工具)
發布時間:
2021年3月19日
(請以原文網頁/報紙之發布時間為準)
原文內容:
電動車產業已成為全球熱門關鍵字,但汽車產業是很複雜的產業,科技業想跨入造車,有
成功機會嗎?
未來電動車產業的競賽,與現在的資通訊產業將有很大的不同。由於,汽車又大又重,勢
必要分散至各地生產,就近供應市場需求是汽車產業必然的發展方向。所以,鴻海要到北
美投資電動車產線,就近服務客戶,也就是北美、歐洲或日本等接近市場的地方。當然,
中國市場還是鴻海MIH要發展的重點,例如鴻海可和浙江吉利汽車及出身中國大陸的法拉
第未來合作。
電動車產業的型態,會讓製造基地不再集中在中國,至於台灣仍扮演研發及投資吃重的角
色。
鴻海MIH電動車開放平台
鴻海推出MIH電動車軟硬體和關鍵零組件平台生態系,採取開放共享,希望成為電動車界
的安卓系統。鴻海MIH電動車平台夥伴已經達到1,065家,其中有三成是全球廠商。MIH聯
盟規劃,將自2021年7月從鴻海集團獨立出來,朝B2B走平台,車廠變成平台的客戶。
首款開發者工具平台「EV Kit」將於2021年1月發佈,將提供MIH聯盟系統開發者線控驅動
(Drive-by-wire)車端平台,開放車端通訊資訊(CAN通訊協議)讓開發者可在自動駕駛
、智慧座艙與動力系統上進行開發。
鴻海轉型電動車的關鍵鐵三角
找對合作夥伴,也是成就一件事的關鍵。根據先探投資週刊報導,鴻海造車夢想主要來自
關鍵鐵三角。
鄭顯聰擔任MIH聯盟執行長;在汽車產業已有四十年經驗,曾任職福特、飛雅特,也是蔚
來汽車(NIO)的聯合創辦人。他加入鴻海,專責MIH聯盟規劃,並將掌管硬體部門及平台
的規格定義,以其在汽車產業經驗跨足傳統與未來,以補足鴻海跨足汽車硬體製造經驗不
足的疑慮。他深知汽車供應鏈的眉角,就建議郭董,要先從零組件開始做,於是鴻海2005
年併購做汽車線束的安泰電業這一著棋。
魏國章主導MIH的軟體平台:他過去曾是賈伯斯創辦的NeXT Computer中唯一的華人核心軟
體成員,在蘋果收購NeXT之後,進入蘋果開發出iOS和Mac OS X作業系統。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以電子工程背景出身,搭配鄭顯聰、魏國章兩位軟硬體大將,形成鴻
海推進電動車事業轉型的關鍵鐵三角。
鴻海日前宣布和美國電動車新創公司Fisker將透過「Project PEAR」專案,預計於2023年
第四季正式量產一台電動車。這台車從概念到量產預計只要花24個月的時程,比傳統造車
需要四~五年的時間減少一半以上,並預計未來每年將量產25萬輛。目前,飛雅特克萊斯
勒汽車(FCA)也與鴻海合作。
鄭顯聰觀察,汽車產業面對電動車創新形成三大陣營:
第一大陣營,傳統車企,包括BMW、福特、通用汽車、大眾汽車(Volkswagen)等百年企
業,優勢在於祖產與品牌實力雄厚,但決策速度與靈活度受限。
第二大陣營,造車新創,包括特斯拉、蔚來汽車、Canoo、Rivian、Fisker等公司,優勢
在於沒有包袱、行動快速。近年,在資本市場取得資金,但當開始自建工廠,恐將步上傳
統車企的重視資產路線,以及建立護城河後,難以跟別人合作。
第三大陣營,科技業跨入造車,像是Google、蘋果、亞馬遜與微軟等科技公司,最大的特
色是科技定義造車、扁平整合,強調合作與資訊透明。
從最近全球車用晶片大缺料來看,現在的汽車供應鏈的垂直分工模式有所侷限。未來MIH
聯盟匯集各種電子零件平台很有機會,成員應該要齊心協力,建立具備高度開放性格的隊
伍,讓所有人都能分享到利潤,而非集中在少數廠商身上。
砸百億衝刺電動車 目標市占率10%
鴻海切入電動車,從提出「3+3」發展策略,就是「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產
業列為新的營運項目,加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這三項新技術領域。
每年「3+3」發展策略的投資金額約100億元,目前大部分都投資在電動車領域。例如:
2020年鴻海在電動車的投資超過70億元,今年(2021)相關投資可能超過百億元。
對外傳鴻海將與蘋果造車的傳言,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強調相關消息「純屬謠言」,但鴻海
集團衝刺電動車發展決心不變。今年(2021)投入電動車的支出可能超過百億元,明年有望
再增加三成,並在今年七月前決定生產地點在墨西哥或美國威州。
劉揚偉訂下製造電動車的目標是達到10%的市占率,且富士康能夠在2024年之前,生產固
態電池。鴻海集團正與多家美國電動車公司洽談,但迄未達成協議。鴻海集團正致力於與
飛雅特─克萊斯勒達成合資協議。
MIH仍需面對成本挑戰
鴻海MIH這類型電子零組件平台開放模式,雖然過去並不常見,但是可以複製的,因為是
開放就容易複製。所以,MIH還是須找出市場區隔及優化成本,否則仍須面對最大挑戰可
能是特斯拉已形成電動車供應鏈,及傳統汽車品牌大廠供應鏈轉型升級後的挑戰。
例如:特斯拉的電池採購價格比其他同業低得多,生產 EV 電池組的成本領先整個產業。
根據Cairn ERA 估計,特斯拉的電池組平均成本為 187 元,而 GM 電池組成本為 207 元
,汽車業的平均成本為 246 元。
MIH平台最重要的是掌握出海口
外資指出,鴻海電動車市占到2025年可望達到1成,鴻海在電動車市場將以B2B營運為主,
鴻海的MIH平台有兩個顯著的優勢,包括動態集成(用於NVH、操縱、行駛和駕駛性能)和
結構增強安全性,剛性和強度。最重要的是,MIH有助於鴻海增加結構零件和內部零件的
附加價值。鴻海計畫在2021年10月推出其首款基於MIH的電動巴士(E-bus)。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先前指出,鴻海要帶大家打天下,平台不能只是制定規範,最重要的是
掌握出海口,鴻海集團一開始就布局電動車出海口,包括Fisker、拜騰,也包括跟飛雅特
集團合作等。
謝金河強調,鴻海提出MIH架構平台,有機會讓鴻海毛利率從毛三到四拉升至10%以上,且
能在電動車產業取得一席之地,鴻海的本益比就有往上調升的機會。鴻海就有機會從PC、
手機組裝代工進入到完全不同的新時代。
台灣發展電動車 政府是關鍵角色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強調,鴻海電動車MIH聯盟,短短時間內已吸引國內外上千家企業加入
,是台灣在電動車產業非常重要的布局,也很可能攸關台灣未來十年在電動車產業發展。
未來MIH的策略與規畫如何推展,亟需政府與產業界共同展開協同作戰與競爭合作。小英
時代提出重要政策5+2產業(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國防產業、
新農業及循環經濟)及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資訊及數位、資安卓越、臺灣精準健康、綠電
及再生能源、國防及戰略、民生及戰備)。但其中,還未明確將電動車列入主要投資或獎
勵方向。不論從各種人才培育、科專計畫、產學合作、投資獎勵、稅務減免等,都可以重
新思考布局,讓政府的產業政策可以發揮龍珠的引導作用,這應該是台灣發展電動車及自
駕車產業更重要的基礎工作。
國內其他電子大廠會如何投入電動車與自駕車產業。例如,和碩積極爭取成為電動車
Tier 1的供應商,至於,其他電子五哥緯創、仁寶及英業達等未來會如何布局,應該也是
許多產業界及投資人很關心的議題。
MIH代表台灣資通訊跨產業轉型、擺脫過去毛三到四、搶攻全球新商機的重要布局及機會
,仍是值得鼓勵及重視的。
心得/評論: ※必需填寫滿20字
特斯拉的成功加上各國政府陸續推出減碳政策,電動車風潮席捲全球,傳統車廠急於轉型
,新創、科技公司則想乘機搶進市場,鴻海也將公司發展未來押在上面。
作者: clement10601 (傑)   2021-03-19 13:50:00
要當老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