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你不知道的韓國

作者: femlro (母豬教謀神異端審問官1.5)   2013-02-12 02:54:59
過去的亞洲四小龍
香港在接受了中國的統治之後
經濟逐漸與中國靠攏
先撇開不談
其他的三個國家
韓國與日本因為地理因素的關係
韓國幾乎是以日本做為理想在往前進
這與目前亞洲台灣韓國日本中國都在做出口國的型態
是很類似的
原則上來說這幾個國家都是在做貿易上的競爭與合作
日本從明治維新後
財團相當的集中,而日本靠著自有的技術
因此中小企業可以在財團的夾攻下
有自己的一條活路
但韓國卻沒有這樣的情況
朴正熙學日本的財團集中化,想讓企業可以集中發展特定政策支持的產業
隨後他先將銀行國有化
讓資本可以受到政策的支配
選擇放款的對象,那拿不到的錢的中小企業自然死
先取得資金的企業快速的擴張產線
用規模經濟快速的壓低成本
沒有資金挹注的中小企業週轉不靈
並且又沒有特有技術的支持
官方支持的企業用極低的價格讓這些中小企業一家一家關門
從中又引申出了誰可以取得資金
因此這些自由心證的過程
就變成了官商彼此的''合作''
台灣卻剛好相反
中小企業的發展一直是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
台灣也有扶植這類財團的情況
汪彝定曾經在回憶錄裡面寫到 過去中央的官員有將近三成都是江浙人
重要的官位和兩蔣的侍衛都是江浙人擔任的
民國政府撤退來台以後
江浙商人是最多的
戰後就成了國民黨扶持的資本家
裕隆的嚴家
遠東徐家
華新焦家
都是江浙人
而在中國勢利最大的孔宋兩家因為與小蔣的關係不好
並沒有來到台灣
最早政府扶持外省企業
壟斷國內市場
也因為這些企業受盡了保護
因此無法取得大量的外銷訂單
反過來說
阻礙競爭力最大的原因便是保護產業
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
來自於蔣經國自己社會主義的偏見
他對財團的厭惡非常明顯
再者國民黨畢竟是外來政權
並不像韓國可以名正言順的搞獨厚企業
在這樣沒有辦法扶植大企業的情況下
台灣的中小企業意外的發展相當蓬勃
新加坡則是因為地理位置本身就很好
而總理又極度禮遇外資
讓外資在新加坡是滿坑滿谷
本土企業反而沒有外資發展的那麼蓬勃
幾乎八成以上的新加坡人都是在外資上班
韓國發展財團在97年吃到了亞洲金融風暴的虧
台灣在那時候因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旺盛
使的風險格外的分散
很多企業在那時候靈活的調整
使得台灣受傷的情況比起韓國好很多
在金融危機後
倒了一大堆的財團
剩下的也是外資因為韓圜的暴跌搶買韓國便宜的資產買進的
十幾年來
韓國政府對於他們97金融風暴的註解就是
我們的財團不夠大不夠強
所以我們要更大要更強
因此又用借了更多的錢
外匯存底也是不能拿來還國債的
在這樣體質下的韓國
因為仰賴著財團
使得很多人都只能到大財團工作
當這些人想要轉往下面發展
卻會被認為為什麼你要離開大財團是不是有問題
這樣的結構下人才幾乎是不能流動
只要你進不到大企業
你的人生幾乎是沒有希望的
偏偏韓國的政治人物喜歡說大話
學者沒有高度的言論自由不能隨意批評政府
民族性又強
人民不願意聽到國家是衰弱的
正因為這樣
媒體無法大聲的撻伐許多的錯誤
更容易積非成是
韓國整體上市公司
十個財團的生產額超過一半,但生活品質卻沒有提高
工作機會嚴重的不足
這些問題讓南韓並沒有表面看起來的光鮮亮麗
反而時時讓韓國會成為下一個金融風暴更容易爆掉的炸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