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林以涵:「我們會一直做別人還沒做的事」

作者: geniusjackie (單車霹靂遊俠)   2014-07-18 15:18:32
【課前預習】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我們會一直做別人還沒做的事」
她總是跟我說著「會創業是個意外」、「她完全不是個創業的料」。下一次見到她卻在跟
諾貝爾得主尤努斯說話,再下一次聽到她的消息,是跟台北101董事長宋文琪、中央研究
院長翁啟惠、童子賢、詹宏志一同被選為行政院全國經貿會議顧問。
她是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Sunny),二十八歲的年紀,在台灣談起社會企業卻幾乎人人
都會提到他。
社企流網站是一個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平台上包括國內外社會企業的介紹、最新發展
趨勢,甚至大大小小的相關活動與人力需求。今年召開的年會高達一千多人購票參與,發
行的《社企力》一書,介紹了12 位知名華人社企先驅的創業心法、10個社企創業的利基
評估指標,介紹台灣、亞洲、全球最新社企趨勢,堪稱是台灣關心社會企業者的必讀聖經

作為總編輯的Sunny,其他人眼中的模範青年,卻一直堅持創業真的是個意外。「我不是
一個適合創業的人,因為我個性上很多不適合啊,」Sunny說她不喜歡拜託別人、不喜歡
承受風險、不喜歡與不可控制性共處。的確,不太適合創業。
領她走到現在這裡的,是一位前輩的拒絕。
當時她興沖沖的從美國回來,修讀完社會企業管理、累積了社企管顧公司的經驗想投入台
灣其他社企扶植團體時,前輩卻阻止了她,「他說,這個領域需要的是創業者,」Sunny
回憶,但不確定自己是否真能成為創業家,走上自己從沒考慮過的方向,被拒絕的Sunny
只好開始先從計劃開始做起。
不要怕把手弄髒
回憶當時的猶豫,現在看過了不同社企、不同創業者,「我發現,那些成功的人都必須要
為了自己喜歡的事去做不喜歡的事,」Sunny說,好像是一個必須的過程,Sunny開始想自
己的個性能做什麼,一切從一個資訊平台開始,幾個夥伴開始架網站、翻譯文章,一篇一
篇的把社會企業的故事帶進華文世界。「不只是要彌補那個資訊落差,而是要讓大家都了
解社會企業背後的挑戰跟機會,然後還想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否則力量都分散了,實在很
可惜。」Sunny說出社企流成立的初衷。
如果社會企業也算是一個產業,那與創業家不夠多的問題相伴的是「第二線支持系統」的
不存在,就像每個產業可能有育成中心、協會、專法支持甚至是媒體傳遞消息,而對台灣
的社會企業來說,當時都是缺的,談不上資訊交流、資源交換,「就像蛋生雞、雞生蛋,
創業家因為這樣數量就多不起來,」Sunny說。
在如此的條件下,社企流其實做的就是構築整個Ecosystem的工作,沒有資源、沒有人,
他們六、七個人以及後來的志工們就這麼慢慢的累積,有如做苦工一樣在生態圈裡沒人要
去的地方鑿啊鑿的,她說當時的自己,每天坐在電腦前無時無刻都在看網站,一直修、一
直修,也不知道做下去未來會怎麼樣。
「樂觀一點看你們是在藍海啊,」我想說鼓勵一下,Sunny沒有花一秒鐘想就回答了,「
但你知道,人家說藍海也可能是死海啊!」她講完自己大笑。
跟當時不同的是,社會企業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並不陌生,創業家數量跟整個環境應該都
有好轉?
「有興趣的人多,但是真的願意吃苦的人很少,對大部分人而言參與社會企業領域是
nice to have,不是must have。」Sunny觀察,創業家其實是非常孤獨的,很多事都必須
自己一步一步來,要重複的修正、嘗試,「真的不能怕把手弄髒,」Sunny提醒。
Aim high, but start with little.
把手弄髒,而且還要蹲低。「Aim high, but start with little.」Sunny說,一開始的
社企流就從華文資訊提供開始,沒想到慢慢地集中了社群,「從一件小事開始做,努力做
,做到成為專家了,資源就會來了,」
社企流從一個計劃,到去年底正式成立公司、踏上創業的路,開始辦起草地學院、工作坊
等活動,一步步向前。還記得Sunny說她沒想過創業,「是什麼改變了嗎?」我問。
「你就是發現了一個非你不可的事情,」Sunny說,有了大家的期待、有了網路社群、有
了資源,社企流逐漸變成了第二線支持系統,「我喜歡幫助他們,看著他們越跑越快的感
覺,」Sunny說。
發現一件非我自己不能做的事,就沒有二心了。
「如果要我選一件事,做個2、30年都不放棄,那就是社企流,」Sunny的答案很篤定,「
除非失敗了,不然我們會一直做別人還沒做的事,把生態圈不斷擴大、健全起來,」她口
中的這件事,就是社企流的下一步:iLab。
享受做「蝙蝠俠身後的羅賓」
成立公司之後,社企流引進英國最大社會企業育成組織UnLtd,成立「社企流iLab」,將
提供有意創業者為期半年到一年的種子獎金、主題培訓與導師諮詢。
你可能會好奇,台灣政府民間有許多創業資源、輔導計劃,為什麼社企流要引進UnLtd?
Sunny講出了之前的故事。一個輔導創業的單位找了幾個創業家詢問意願,Sunny是其中之
一,對方提出了幾個KPI、期待短期之內能夠達到的規模等,「這到底跟我有什麼關係?
」Sunny心想,沒有數字、沒有快速規模化的打算,社會企業挑戰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兼
顧,往往是從來沒人過的事,創業者因而需要更多信心與耐心,但培育計劃通常要的是「
全壘打型」的新創公司,更別說他們看的是數字,而那往往不容許實驗性、追尋社會價值

UnLtd在世界上有十個國家,幾乎一半在亞洲,強調陪伴人才、資源互通的網絡,正是社
企流引進的原因。「我們之前就是一路這樣過來的,我們有很多前輩幫助,很多資源匯集
在這,我們才能順利的走到現在,」Sunny想把自己曾受過的幫助、資源,讓更多創業家
能夠享有。
「以熱情作為催化劑、耐心作為穩定劑,從點子到實踐,陪伴你完成社會影響力實驗。」
我想任何一個社會創新團隊看到這句,心都會是暖的,字的背後也能看到踏實的協助。
為了完成iLab的設立,社企流又做了好多努力,到處拜訪、邀請社會企業家和專業經理人
擔任導師、尋找資源,「結果發現比做社企流還累!」Sunny說,因為與一般培育商交換
股權的投資方式不同,也不看死板板的數字,新的模式有時候顯得難以溝通,「我們會一
直這樣跑在前面,去找自己的價值,去做別人不做的事,」Sunny認為社企流的資源能減
低每次新嘗試的成本,因而可以作為前鋒,不斷拓展生態圈。
「最後環境變好、創業家會變多,帶進來的資源就會更多了,」看向未來,Sunny仍舊把
整個生態圈的成功看作自己的使命。就像7/19社會創新講座的所有團隊,每個實驗挑戰的
都是一個領域的新模式,帶起的都是整個生態圈的正向發展。
迎接共好世代
做別人不肯做的事,這是這一群三十歲左右創業家共同的特色,但也因為他們願意如此把
手弄髒,未來才有更多的路可以走,生態圈才能越來越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