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編劇解密】中國IP劇的第一幕後推手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7-09-06 14:48:25
【編劇解密】中國IP劇的第一幕後推手:專訪編劇白一驄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7450
喜愛中國劇的觀眾,相信應該對白一驄這名字不陌生,從《盜墓筆記》、《鬼吹燈》到《
老九門》,作品不僅創下驚人收視點擊率,更一路捧紅李易峰、楊洋、張藝興、陳偉霆等
新生代偶像;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主辦「編劇深度解密:從文字到影像」活動
,特地邀請白一驄分享IP劇在中國當紅現象與成功秘訣。原來IP劇不僅僅是單純購買版權
與製作拍攝,更是必須精心歸納、計算與研究方法論的商業影視產物。
白一驄出身傳統舞台劇家族,即使大學時代喜歡導演高達、阿巴斯、楊德昌,從小窮苦生
活經歷讓他決定走上商業戲劇之路,「藝術的市場性很有限,而且很多人都想進廟堂,但
不是你堅持當藝術家就能夠成為藝術家,」他笑說:「而且商業並不是那麼糟糕的東西,
有時候,通俗的影響力更大。」
1998年開始以編劇身份踏入影劇圈,白一驄從默默無名到小有名氣,2003年《天龍八部》
成為他崛起的轉折點,讓他逐漸累積豐富的經歷與資源,那金庸作品算是他創作IP的緣起
嗎?白一驄笑說:「其實當時還沒有IP概念,只是開始做小說改編。後來才開始出現IP這
說法,我剛開始還納悶:怎出現這個詞?版權就是版權,換個英文難道看起來會比較厲害
?」
如何讓版權不只是版權,IP不只是IP,白一驄近幾年改編《盜墓筆記》、《鬼吹燈》或製
作《老九門》,確實已成為各界競逐的成功模式,「這兩年,團隊與市場都變大了,所以
要有方法論總結以往的經驗,才能有系統經營運作下去。」為此,白一驄團隊甚至開發出
多套專用電腦軟體進行各種數據分析。例如單單如何選擇與改編IP題材,白一驄團隊甚至
可以給出27頁的分析評估報告:從IP作品與作者知名度甚至到IP人物角色影響力?到IP市
場熱度是否操作造假?是否為同類題材的領導品牌IP?產品是否適合媒體平台屬性?有趣
的是,即使同一份報告也會有不同結果。
分析評估維度中,受眾群的屬性分析也很重要,例如《花千骨》看似仙俠劇,但觀眾所愛
元素其實是最單純的師生戀與虐戀;甚至單一品類讀者與單一作品讀者都不能畫上等號,
例如:《盜墓筆記》與《鬼吹燈》看似同屬盜墓題材,其實《鬼吹燈》多是愛看冒險的男
生,世界觀與人物設定更健全,包括堪輿、風水等,符合一般人對這行業的認知,比較接
地氣,再怪異也還是相對比較寫實的描繪;而《盜墓筆記》受眾則多是為人物形象所吸引
的專屬粉絲,題材充滿神祕主義、多年的玄秘陰謀、系統更龐大,兩者根本屬性不同。
在這IP產業鏈結構,如何改編絕對是能否成功的關鍵,「編劇千萬不要試圖證明自己可以
超越原始IP。」白一驄笑說IP所尋求是目標分眾而不是大眾,所以要確實掌握IP屬性錨點
與粉絲點,不要貪心去抓粉絲外的群眾,「例如6千萬粉絲,只要破千萬人看,就很驚人
了。為何要奢望其他幾億的人呢?」;在此之外,編劇只要掌握IP氣質就可以自由發揮,
「例如周星馳的《鹿鼎記》根本與原著大不同,但只要抓住人物的氣質,就能帶來創作上
的自由。」
簡單的說,就是與粉絲維持平等關係,白一驄進一步解釋:「我們做改編的時候,是在充
分了解尊重原著的基礎上進行的情節延展和劇情生長,而粉絲在意的那些原著點和萌點我
們一定不會動。」
白一驄以44.2億播放量《鬼吹燈之精絕古城》為例,雖然整體結構改編甚鉅,「但是整體
氣質都是根據原著人物設定所分析拆解,粉絲自然接受這樣的改編」;而由《盜墓筆記》
衍生的《老九門》更成為獨特的改編案例,因為它是沒有原著、單純只從人物所發展出來
的IP分裂產品,也因為全新故事「精準傳遞符合粉絲期待的原著氣質與人物設定,復刻原
作IP專屬經典場景」,最後讓《老九門》獲得119.9億播放量,會員收入高達2.5億人民幣
,接下來的《老九門番外篇》更讓此IP有繼續分裂出新作品的發展性。
怕不怕IP原作者的干涉?白一驄反而希望原作者能進來參與改編與製作!「只要先作好溝
通說明,他們都會很願意配合!」但若成為改編阻力時,就只好請原作者高抬貴手,「買
版權時,合約上都會先寫好限制,原作者只是監製。但基本上大家都會互相諒解。」他調
侃說目前還沒遇到雙方翻臉,「若作者那麼在意,幹嘛賣那麼貴?真要承擔,作者可以把
版權變成股份參與製作。」他笑說就像編劇收很高費用一樣,這就當成是承擔失敗風險的
遮羞費。
發展原創其實是每個創作者的夢想,甚至成功原創也能成為IP,白一驄曾自己做過原創《
執念師》,做了三季,但成本越來越高(第二季4千萬,第三季預估8千萬),火熱程度還
不足以支撐,白一驄很無奈:「我個人很重視原創,但環境讓原創作起來很艱難,投顧只
買項目,平台也只選項目;網路目前只有網路大電影還有原創機會,因為它市場太小,買
不起IP。」
也因為這幾年的改編與項目發展經驗,白一驄所經營不再只是單純劇本改編,他的核心理
念是「編劇收入不能直接作為公司收入,時間長了,編劇會離開(抽成會剝削編劇利益)
。」因此白一驄通過工作產業線、團隊效益、周邊輔助工作,拉高編劇附加價值,年費簽
約保證編劇價值高於個人價值,增加部分就成為雙方分享的利潤,「前提是業務量很大,
每年有足夠的工作量給對方,產生的價值足以讓彼此都能賺錢。」
白一驄自認這投資式合作制度在華人界無人可敵,他的假定是:「優秀的人,最終會獨立
起來創業。」所以他會跟編劇團隊先簽5年的獨家綁定,每年一筆年費,任何時期可以轉
成公司就轉公司(甚至擔任監製或開始參與製作),白一驄的集團甚至可以幫忙參與投資
,因此他目前「旗下除了9個編劇團隊約100多人,還有20多位導演,兩個美術製作基地工
廠,製片人約7、8位,更像是媒合與投資的跨平台集團。」
有趣的是,當各界都在高喊做美劇或英劇,白一驄目標反而很踏實,他覺得目前環境根本
做不成美劇,「因為生產流程、工業流程有巨大差距,鬆散的班底、臨時拼湊的團隊,根
本無法建立品質管理流程。」因此他笑說:「先做匠人吧,匠人都做不成,還做甚麼匠心
。先把專業領域人才集合起來,有相對固定群體才能提高品控,內容重要、製作也重要,
觀眾也就自然跟上了。」
從李易峰、楊洋到張藝興、陳偉霆,連續幾部成功IP劇讓白一驄仿若偶像推手,他謙稱談
不上,「其實戲完成前是不會知道成果。我們只是懂得找上升期的新人,因為他們性價比
很高,他們紅了,但也很多其他上升期的人沒紅,只是大家沒發現而已。」他自嘲:「我
以前講過一個題目:如何不把一個項目徹底搞砸。因為我有很多失敗經驗,知道如何避開
錯誤。」
「但大部分人都只看到成功,其實分享失敗更有意思,如何不再踩到同一個坑;成功的方
式有很多種,失敗的邏輯基本上都一樣。」白一驄解釋:「那就是......選錯人,不管主
創、編劇、攝影還是演員,選到不適合的人就會失敗。所以,懂得『止損』很重要,我曾
經有部戲拍了一個月後把女主角換了,即使已經花了兩千萬,但必須止損,否則再拍下去
損失更大,才能降低失敗率。」面對「小鮮肉經濟」成為熱門話題,他認為各界不能一棒
子打死,「小鮮肉」不等同於「年輕演員」,還是有很多年輕人是努力的。
至於下個階段的IP趨勢,白一驄認為絕對是真人演動漫改編題材,「這世代的孩子們都看
漫畫,可說是未來主力族群。」但他坦承目前ACG受眾還沒那麼多,看真人劇不如看動畫
,而且要打破二次元壁很難,但目前他旗下已儲備了一些當紅IP,包括《狐妖小紅娘》、
《迷域行者》等。
至於各方關切的官方政令與規範,白一驄反而覺得有界限總比沒界限好一點,會讓我們在
內容上更明確、多樣化也可以有方向,不至於走冤枉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