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一位外國CEO教我的選才標準

作者: qmqmqm   2018-12-04 23:39:20
我覺得您還是不是甚懂我意思, 原本沒想要回的, 但還是想說為了業界風氣回一下
我不是針對您, 有看在我的文就知道, 我立場是很明確希望環境可以更進步的
所以不要浪費這些平台資源, 只做個人宣傳
而且PTT高手多, user沒有那麼弱
這篇文章重點是CEO教您的動機分析, 不管您只是為了下標還是怎樣
反正就是討論動機;
: → QQQchichi: 因為這家公司員工離職率非常低,所以對換工作頻率較高 12/01 00:3
: → QQQchichi: 的人選會有疑慮 12/01 00:3
可是您表示這間公司, 對換工作頻率較高的人有疑慮
但最後分析完"動機", 居然選擇了跳槽最多的C?
所以CEO到底教了您什麼?
再來;
: → Dvallina: 結果你對這三人的介紹完全沒提到動機.... 12/01 00:3
: → QQQchichi: 其實動機不一定會直接說,而是會無形的出現在你回答的 12/01 00:4
: → QQQchichi: 內容裡並前後呼應。所以一開始我也沒這麼清楚他們的真 12/01 00:4
: → QQQchichi: 實動機... 12/01 00:4
您提到了動機分析, 這件事還有您的觀測方式
我再說一次, 所謂的"真實動機"是假議題
所有勞工, 99%的動機都一樣
就是賺錢, 生活, 養家 (包含養自己)
然後有那1%可能不缺錢的, 就是追求進步與實現
是因為HR不接受那麼誠實的答案, 所以才要包裝成一些願景配合面試
免得被當騙子, 在見到用人主管前就被篩掉
所以"根本沒有真假"
你要去分析的, 是申請者的Skill-set, 有沒有符合客戶或是用人主管需求
把Check-list做出來, 關鍵詞不懂請教, 把大概概念抓出來
照著Check-list做QA, 用一個"客觀標準"做第一輪篩選
把符合標準的送進第二輪, 這樣就可能贏過80%的HR了
而不是在人家言談之中, 一直主觀揣摩個人心態的真真假假
是政輪節目, 在分析選舉還有派系嗎?
甚至選舉真實動機, 比如柯p被逼, 韓國瑜被拔
還不是一直提願景, 這樣都不叫做騙人了, 也沒人在意
更何況一般勞工找工作, 有什麼必要分析成這樣嗎?
我今天不是只針對您, 我是針對這個過度分析這件事
真的有太多太多HR, 都搞錯重點了
而且HR說的前後呼應有問題, 很多是建立在"過度分析"的前提下
求職者為了配合的"包裝說法", 本身就是沒啥好分析的
其實真正心裡話是 "你有事嗎?"
另外有1%的人, 可能就真的不缺錢, 想要進步, 或是追求目標的
真遇到了, 也不在那邊設QA套"真實動機"
就已經明白講了, 不然您還要怎樣?
不管是99%的一般人, 還是那1%的菁英, 都不需要過度分析心理
而是該回到JD, 回到Task, 回到專業上
還有一點就是願景, 與job scope其實是可以調整的
比如說像您這樣徵求, 300人的全球公司的"亞太最高負責人"
和台灣公司就100-300人的team manager
可能manager就大於亞太最高負責人了
同樣對應的task其scope/range也是, 有大小的問題
即使是同一件事
而很多這些, 是申請人候選者是事前不知道的
除非自己投的公開資訊公司, 或是天天新聞熱門主題的公司, 包含跨國
又或是有人內推還熱心介紹, 但還是並不會知道那事業體的規模訊息
更多的情況, 全部都不知道, 只有那個崗位的人知道的
但HR不說, 就這樣去了
所以他們會將工作scope合理地調到大的
以上往下看的角度, 去做概括性的業務負責說明
這是一個正面的做法, 強調的是cover (涵蓋性)
並不是有前後矛盾, 或真假問題
所以其實您應該做的, 是在不違背policy下
以HR專業擅長的領域專業(你們都會被assign到不同領域)
去客觀的"提供工作訊息"做matching, 而不是過度"分析求職者心理"做screening
有訊息, 候選者才知道怎麼去調整scope
也不會出現像這樣子CEO的評價
什麼a, b, c三人"動機"的問題, 我覺得根本不是問題
這案例答案就在第一篇推文裡了, 就是小廟大佛而已
其實也不需要過度強調什麼CEO的看人智慧
而具體怎麼做呢?
可藉由其他評價指標, 如這間公司在台灣大概多少人
有哪些部門, 業務怎麼樣, 業績如何
即使客戶或主管pass給你, 不好意思問或是對方不提供
但很多會做委託的都是大公司了, 都是有很多公開資料或產業資訊
真的google一下, 做個功課就可以知道的, 很多東西的
先把background建立起來, 然後將其利用在您的招募接觸過程
很快就有個客觀標準與主題了, 協助您與客戶還有申請者三方
也就不需要過度揣測誰的心理動機了
而且就算是今天這個用人主管, 所謂的動機分析
背後考量的也只是"預算", "能待多久", "帶不帶得動" 這樣而已
我覺得這也沒啥不能聊的, 反而分析客戶動機遠大於求職者
而且很多主管本身都不一定待那麼久, 更也不需要將對方講的當成標準
這些輔以上面做的background, 都可大概整合出來您現有的案件狀況
用一套客觀, 標準的方式將申請者送進第二輪
而不是把注意力都放在這些動機分析, 心理分析, 甚至套話
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實在知識, 與具體作法
利用案例累積, 可以做到的, 這樣就讓您在HR界以專業立足了
而您如果也分享出來, 我覺得就真的有起到分享的作用
建立專業與口碑, 客戶有利, 求職者有利, 您HR職涯也加分
更重要的是如我前篇講的;
我覺得HR的進步, 就是大家的進步, 因為您們這個角色真的很重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