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洪廣冀老師談Latour演講

作者: tryit0902 (貓空都是貓)   2017-05-18 23:06:00
禮拜三躬逢其盛去朝見Latour,不過聽不太懂阿QQ
洪廣冀老師有「解經」 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現在是二點四十二分。約莫十二小時前,我被Latour在中研院的演講深深地震攝了。回想
起來,那種「震攝性」並非來自某種被「法喜」穿越全身的滿足感—而是,即便我真的不
是很能習慣拉圖的口音,我還是可以感覺到Latour演說中的幾處大洞—到底Latour在演講
中提及的幾個概念 (如人類世、地緣政治、氣候變遷、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有那些是
新的呢?到底這些概念跟川普的崛起與英國的脫歐有什麼關聯呢?到底什麼是Latour在演
講中一再提及的「否定」? 當我盯著Latour緩慢地總結自然科學家就全球環境變遷的研
究發現時,我很難不聯想起之前與環境社會學者Steven Yearley的聊天。那時,我問及
Yearley在1992年與Harry Collins出版〈認識論的膽小鬼〉(Epistemological Chicken;
發表在Andrew Pickering主編的 Science as Practice and Culture) 後,這幾年來他對
Latour的行動者網絡理論的態度是否有所轉變。沈吟了半晌,Yearley告訴我,他之前曾
針對Latour的另本名作《自然的政治》(Politics of Nature) 撰寫書評。「我還是認為
」,Yearley說,「Latour談論非人行動者的方式高度仰賴自然科學家的見解,這樣的立
場讓他的分析如果不是實證主義式的,就是直覺式的。」我認為這樣的評語頗適合用來形
容Latour於中研院的演講。
即便我不是很欣賞Latour把台下聽眾當成小朋友的姿態 (雖說他很和藹地替學生簽書,也
祝我的研究生「生日快樂」,讓我十分歡喜),我還是不相信Latour晚近就人類世、全球
氣候變遷的思考真的如此空洞。我不免會問自己,之所以會覺得Latour的演說空洞,是不
是因為我對Latour的認識還是侷限在《我們從未現代過》、《科學在行動》、《法國的巴
斯德化》?(對此我必須辯解,我畢竟是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大本營訓練出來的—在取得博
士學位之前,我對拉圖與行動者網絡理論實在少得可憐,也從來不覺得這樣的「少」意味
著某種學術訓練上的缺陷。我還記得好友對於行動者網絡理論的批評:「拉圖總把世界想
成平的」。幾年前的我覺得實在不能同意再多了,現在的我倒挺想翻白眼的—阿不然咧?
) 另外,儘管Latour的演講是「對公眾開放」,該演講之所以得以「對公眾開放」,仰賴
的還是公眾的納稅錢。如果說Latour的中研院演講其實是要「付費」的,那麼,我下定決
心,我一定要從中得到一些東西。於是我開始睡不著了。既然Latour習慣把他所有的著作
都放上網,而且 (正如絕大多數的學術工作者一般),每場新演講往往是來自既有演講與
研究成果的重新組裝,只要花點工夫,我們不難自行把Latour演講中的大洞補起來—而不
用癡癡地等待他即將於今年七月出版的新書:《面對蓋亞:就新氣候體制的八場演講》
(Facing Gaia: Eight Lectures on the New Climatic Regime)。
我想補的一個大洞是「關鍵區」(critical zone) 的概念。只要稍微地檢索,不難發現這
概念出現在Latour於2014年的〈「關鍵區」此概念於地緣政治上的幾處優勢〉(some
advantages of the notion of “critical zone” for geopolitics) 一文,發表在
Procedi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上 (http://www.bruno-latour.fr/…
/default/files/P-169-GAILLARDET…)。如同「人類世」(anthropocene) 概念一般,
Latour認為,「關鍵區」此概念意味著當前研究者在處理「地球之生命維繫系統」時的一
處「有趣轉折」,乃至於一種思考 “geography”、“geophysics” 以及 “
geopolitics” 中的 “geo” 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Latour的中研院演講中,他是以「地
質學」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