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未載其名,一般稱「孫夫人」
三國演義誤稱其名為「仁」,按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
引注《志林》:
少子(孫)朗,庶生也,一名仁
完全誤植 (?)
後來戲曲給她一個較通俗的名字: 孫尚香,這就成為後來
經常指稱的名字
實際上,因為她和劉備的婚姻並未正常完結,事蹟在三國志
經常要找別人的傳甚至引注來補完,同時,她的餘生也不再
有任何記錄,因此留下創作想像的空間
[首次登場]
《三國志 蜀書 先主傳》
(劉)琦病死,羣下推先主(劉備)為荊州牧,治公安。
(孫)權稍畏之,進妹固好
照字面敘述,很簡單一句「進妹固好」帶過
(並沒有演義裡劉備到東吳娶親的排場)
[劉備方面的觀感]
《蜀書 龐統法正傳》
初,孫權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剛猛,有諸兄之風,
侍婢百餘人,皆親執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凜凜
這段是補充在諸葛亮談到為何不對法正「抑其威福」的
回答之後,他提到:
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
《蜀書 關張馬黃趙傳》引注《雲別傳》
先主入益州,(趙)雲領留營司馬。此時先主孫夫人以
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先主以雲嚴重,
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
照這些敘述看來,幾乎沒什麼正向觀感,並且是極度防範;
劉備乾脆「單身赴任」前往益州,名義上「幫」劉璋防範
張魯去了
[返吳]
同前《雲別傳》
(孫)權聞備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後主
(劉禪)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
這段就是演義61回「趙雲截江奪阿斗」的故事來源
劉禪被救回,孫家的船把妹妹載走,全劇終 (?)
明朝嚴衍《資治通鑑補 41》寫了這麼一段:
吳既求和,吳王(孫)權乃途其妹孫夫人歸漢,至醒江
而帝崩,夫人乃投江死
清朝毛宗崗修改演義也就添加上去,但據稱這是把傳說
混雜的謬誤
《訂訛類編 卷二 孫夫人無自盡事》
朱國楨湧幢小品載蕪湖江心有磯。磯上有祠。祠孫夫人。
曰蟂磯。甚有神靈。孫夫人至此磯。聞先主崩摧。哭自沈。
又戰孫、劉有隙。夫人歸吳。舟艤磯下。不忍見仲謀。
遂刎於此。蜀既不傳。吳亦遂諱。
案日知錄。據蜀志。夫人還吳後不知所終。辨其自沈之說
之妄極是。
[現在如何看待孫權妹]
首先,政治婚姻原本就是按照「固好」目的而成立,
如果雙方翻臉有嫌隙的話,基礎就崩壞了
當然,在那之前,劉備陣營對於這個舞刀弄劍的孫小妹,
並無好感 (這不是浪漫小說),那些一起帶過來的人加強
了這種惡劣印象,所以劉備避而遠之,趙雲防範
後來也真的發生「舟船迎妹劫阿斗」的事件,至此完全
恩斷義絕,之後根據傳說「腦補」投江自盡情節更顯的
荒謬 (雖符合宋至明清以來對婦女的要求)
作為三國史書少數真的習武的女性,看來還是留在小說
之類創作的印象比較討喜... 當然別再搞投江了,既非
三國史實又狹隘的道德觀點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5-11-14 10:55:00江東此女行徑 想到後漢書列女傳 會稽曹娥投江/吳郡許榮踰垣更正許榮!應該是"許升妻者,呂氏之女也,字榮" 呂姓 名XX
作者:
CGT (Peter)
2025-11-14 17:59:00和齋藤歸蝶的故事類似,後來沒有同盟需要就完全沒記載了,很多事蹟是創作出來的。差別在當時孫家勢力更大,她應該更看不起劉備的部下們,所以留下負面紀錄
作者:
kaito2198 (kaito2198)
2025-11-14 18:29:00雖不必以後世甚至現代眼光看待,而且孫夫人的態度正反應了吳方對劉備陣營的態度,不過考慮到結婚時,孫夫人最大26歲最小17歲,和劉備年齡差最多可到3雖不必以後世甚至現代眼光看待,而且孫夫人的態度正反應了吳方對劉備陣營的態度,不過考慮到結婚時,孫夫人最大26歲最小17歲,和劉備年齡差最多可到30歲以上,還是值得那麼一點點同情。。。吧
雖說是遊戲 但無雙也都把孫尚香放到吳國勢力 這點也滿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