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5-10-31 03:51:39漢末魏初,品評人物儼然成為風潮,例如許子將評曹操-能臣/姦雄
許劭與他堂哥許靖,"並有人倫臧否之稱"、"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法正傳)
且許靖"清談不倦",推得當時善於評論,可望提高自己聲譽
而這類行為同時也被視為清談的一部分
另大名鼎鼎的《典論.論文》,評斷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詞,以至乎雜以嘲戲"
有優點有缺點,告訴我們曹氏父子的年代,上行下效的帶起人物評比風氣
諸葛誕"入為吏部郎。人有所屬託,輙顯其言而承用之,後有當否,則公議其得失以為襃貶,自是群僚莫不慎其所舉"(世語)
就是說,顯然年輕時的諸葛誕一黨,已然融入當時品評人物的風潮裡
麻吉-夏侯玄如其名,乃玄學大師,玄學與清談的關係自不待言
夏侯玄、丁謐甚至連有名的前人都講不出來;另位"三狗"何晏阿公何進,屠羊仔啦
所以說清談玄學是打破儒學形成家學,門第世家自己在玩,如此局面的大好途徑
融入道家甚至佛教的儒學,本來就沒有什麼世代相傳
因而個人推斷浮華案要打擊的對象,其實恰為與世族壟斷對立的玄學是也!
《魏略》載曹丕剛即位不久,"初畿在(河東)郡,被書錄寡婦。是時他郡或有已自相配嫁,依書皆錄奪,啼哭道路。畿但取寡者,故所送少;及趙儼代畿而所送多。文帝問畿:「前君所送何少,今何多也?」畿對曰:「臣前所錄皆亡者妻,今儼送生人婦也。」帝及左右顧而失色"
〈趙儼傳〉載他"與同郡辛毗、陳羣、杜襲並知名,號曰辛、陳、杜、趙云"
辛毗執行鎮司馬懿主動出擊意圖、陳群不用講,杜襲警告曹丕遠離基友-夏侯尚
曹丕只是不爽,也沒怎樣,以上都受重用,連扮黑臉找的都是趙儼
足見有刻意提高潁川份量,轉而打擊浮華何晏、鄧颺、李勝皆南陽人
甚至東宮四友之一的司馬懿,其死對頭杜恕,先祖也來自南陽
這批交好譙沛派-夏侯玄、曹爽、丁謐,不妨視浮華案是在平衡一下譙沛/汝潁勢力
這是題外話@@
Ok 回到正題,由上引知連老公還活著就搶行改嫁,難怪曹丕當政中期出現〈郭后皇傳〉:
"外親劉斐與他國為婚,后聞之,勑曰:「諸親戚嫁娶,自當與鄉里門戶匹敵者,不得因勢,彊與他方人婚也。」后姊子孟武還鄉里,求小妻,后止之。遂勑諸家曰:「今世婦女少,當配將士,不得因緣取以為妾也。宜各自慎,無為罰首。(黃初)五年,帝東征.."
怕被強迫拆散再改嫁,導致婦女變成隱匿人口
《魏略》載曹叡時:"錄奪士女前已嫁為吏民妻者,還以配士,旣聽以生口自贖,又簡選其有姿首者內之掖庭...諸士女嫁非士者,一切錄奪,以配戰士...吏屬君子,士為小人,今奪彼.."
因而杜恕稱"陛下(曹叡)踐阼,天下斷獄百數十人,歲歲增多,至五百餘人矣。民不益多,法不益峻。以此推之,非政教陵遲,牧守不稱之明效歟"
被抓到變成違令者,但以曹魏人口來講,並不算多,那是因為下面會看到
執行法務的吏員變少之故
又,其中的士,可參閱〈辛毗傳〉載辛毗對曹叡"欲徙冀州士家十萬戶實河南",緊迫盯人,最後逼皇帝妥協,"遂徙其半"
〈齊王紀〉:"今追賜(劉)整、(鄭)像爵關中侯,各除士名,使子襲爵,如部曲將死事科"
此外〈盧毓傳〉還有所謂連坐防止逃兵的"士亡法",故知士指的是戰士而非士人
回頭看郭皇后要求門當戶對、曹叡又不許士家妻子跨階級,高攀吏民
《魏書》載有人告訴曹芳:"先帝(曹叡)持門戶急,今陛下.."
以上皆顯示曹叡堅持釐清門閥隔閡的決心
故杜恕主張"今可勿令(刺史)領兵,以專民事"(杜恕傳)
"田多墾闢,又有桑棗之饒,國家徵求之府,誠不當復任以兵事也...計所置吏士之費,與兼官無異"
證明《晉書》的"太和中,減天下吏員"
其減的並非屯田士兵,儘管夏侯玄認為減吏減的還不夠:
"宜省郡守,但任刺史;刺史職存,則監察不廢,郡吏萬數還親農業,以省煩費,豐財殖穀"
再考慮跨門第嚴重,這跟核實戶口力有未逮,脫離不了關係
得知這方面人力極可能遭到縮編
上頭提到的吏員,就是太學出來的為官者在帶的,《魏略》:
"黃初元年之後...依漢甲乙以考課。申告州郡,有欲學者,皆遣詣太學。太學始開,有弟子數百人。至太和、青龍中,中外多事,人懷避就...太學諸生有千數,而諸博士率皆麄踈,無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無能習學...是以志學之士遂復陵遲,而末求浮虛者各競逐也。正始中.."
名士本來就會帶動流行,當時競相搞清談,若不裁減吏員,難道要讓這批官+吏
形成可觀的反傳統儒學的勢力嗎?
再來論察舉/考課與減吏的關係,〈傅嘏傳〉:
"鄉老獻賢能于王,王拜受之,舉其賢者,出使長之,科其能者,入使治之,此先王收才之義也。方今九州之民,爰及京城,未有六鄉之舉,其選才之職,專任吏部"
意思是要搞浮華,鄉里間你按讚我、我按讚你就夠了,大族自然代表鄉里往上推薦
何必給不是世家大族的人機會,當了門第並非要件的名士
後來司馬懿對此有意試探夏侯玄,結果碰了釘子,得到相反意見,〈夏侯尚傳〉:
"正始初...自州郡中正品度官才之來,有年載矣,緬緬紛紛,未聞整齊,豈非分叙參錯各失其要之所由哉...所求有路,則脩己家門者,已不如自達於鄉黨矣。自達鄉黨者,已不如自求之於州邦矣"
司馬懿聽了沒回應,等於默認,呼應《晉書》所述正始年間
選吏"粲然之美於斯可觀"
接下來〈衛臻傳〉:
"明帝即位,進封康鄉侯,後轉為右僕射,典選舉,如前加侍中。中護軍蔣濟遺臻書曰:「漢祖遇亡虜為上將,周武拔漁父為太師;布衣厮養,可登王公,何必守文,試而後用?」臻荅曰:「古人遺智慧而任度量,須考績而加黜陟;今子同牧野於成、康,喻斷蛇於文、景,好不經之舉,開拔奇之津,將使天下馳騁而起矣。」諸葛亮寇天水.."
看的出衛臻有意考課,問題曹叡太和年間即為限縮浮華玄學黨,不惜縮編吏員
考課就算未減吏而無損人力,難道玄學當道,以致以儒為試驗準則後
都把官吏裁撤掉,那行政誰去做?所以衛臻後來就離開選舉,跑去扛軍事了
"後考課竟不行"(劉劭傳),正突顯出此構思的雞肋性質
最後扯一下另外的打擊玄學原因,《後漢書》載哪怕祖父當到光祿勳的劉虞
也得"仕縣為戶曹吏",曹丕為太子時
祖世長吏、爸爸2000石的郭女王弟弟
"為曲周縣吏,斷盜官布,法應棄市"
縣吏何許職等?e.g.陳群他阿公陳寔出身單微,"少作縣吏,常給事廝役",就是打雜的
這些漢魏天龍人,年少也都得從基層幹起,但這些都只是起跑點,血統如劉虞者
還不是"召為郡吏,以孝廉為郎,累遷至幽州刺史",公孫瓚家世二千石,"以母賤,遂為郡小吏"
依舊升的比別人快,"我(縣令)受州恩,當為州牧盡節。汝為郡吏,當為太守効力"(季漢輔臣贊)
《魏略》載許允"為吏部郎,選郡守。明帝疑其所用非次,召入,將加罪"
吏部即便掌管任用太守,卻仍受皇帝控制,代表減少被玄學影響的吏員,指是基層縣吏
這點去省思夏侯玄後面主張"宜省郡守,但任刺史(州牧)"很有趣
因為刺史州牧帶的基層縣吏,會比較樂意接觸玄學,最好都給州級的管
反觀郡守底下高級血統的郡吏,根本沒差,因為他們代表儒學家學系統
先這樣,有讀到新東西再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