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 董卓和曹操差在哪裡?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8-01-06 07:27:50
這篇亂入一些跟曹魏幾個大制度-戶調、屯田以及質任制有關的貨幣政策的聯想
推 shevchenco: 忘記是哪本書提到(版上推的),董卓任內經濟大崩潰,01/06 00:47
→ shevchenco: 貨幣貶值到只能以物易物,這才是政權崩潰的關鍵01/06 00:48
→ shevchenco: 資治通鑑也有提到這段,柏楊版則指出這超嚴重01/06 00:49
→ shevchenco: 與曹丕任內的以物以物不同,董卓當時似乎處於有貨幣01/06 00:51
→ shevchenco: 到以物易物的階段,大亂可想而知;政經常常互為表裡,01/06 00:52
→ shevchenco: 經濟因素或許也可以說明董倒台的原因01/06 00:53
→ kuninaka: 那是漢末就這樣了吧01/06 00:57
董卓把糧食都搜刮到他被封侯的地方去了:"築郿塢,高與長安城埒,積穀為三十年儲,
云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三國志.董卓傳》)
貧苦百姓哪負擔得起用一擔錢去換一石榖
順便簡單聊一下個人認為的曹丕以物以易物的原因,留待as大神批評指教@@
漢末的情況可以爬一下"小論東漢至南北朝貨幣"的討論串
廢毀五銖的董肥,鑄小錢又品質爛,百姓根本不想用,那曹操剛起兵時的徵稅形式為何?
猜想為何史書沒特別寫明的部份原因出在:
1.應該會是實物而非貨幣,只不過是延續漢末按人頭算的方式
2.平定李傕呂布袁術張繡等之前,根基還不算太穩
   可能需隨時視情況調整所徵的保護費
等到官渡之戰前夕的曹操勢力已不容小覷,於是才開始制度化的徵稅
曹魏以戶調的形式徵收,始見於200年的〈趙儼傳〉:
"時袁紹舉兵南侵....而都尉李通急錄戶調。儼見通曰:「方今天下未集,諸郡並叛,
懷附者復收其緜絹...」通曰:「紹與大將軍相持甚急,左右郡縣背叛乃爾。
若緜絹不調送,觀聽者必謂我顧望,有所須待也。」"
那時候的李通,有黃巾劉辟、劉備掠汝、潁之間,戰亂下自然會有流民產生
此時以戶為單位的徵收機制,剛好提供流民難民一個,對抗周圍敵對勢力的依附選擇
到了204年〈武帝紀〉裡有名的:"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緜二斤而已"
以實物絹、綿來代替貨幣來繳稅的話,普通老百姓毋須再像以前那麼仰賴農民的鼻息
當然這時交易是可考慮舊五銖,問題連年戰亂,沒人能保證舊五銖會不會有恢復的一天
結果沒人敢貿然用舊五銖的情況下,農民無法瞞天亂喊價,否則換不到布,繳不出稅
到頭來也只是跟沒飯吃餓死的兩敗俱傷,至此榖價的命運就是下跌
等到208年曹操當丞相後,意識到情況不太對勁,高榖價雖有效被抑制
卻可能已經被迫砍到低於某個水平,是以會有《晉書.食貨志》裡的又回頭用起五銖來
企圖要把榖價往上抬:
"至魏武為相,於是罷(董卓小錢)之,還用五銖。是時不鑄錢既久,貨本不多
又更無增益,故穀賤無已"
我的想法是,多了貨幣這交易媒介,削減了榖類被使用於一連串以物易物過程的機會
換句話說等於提升先囤積榖物,再高價售出給普通老百姓,牟取暴利的空間
另外一個可約莫推出官商勾結導致影響物價的原因來自〈司馬芝傳〉:
"..芝奏曰:「...自黃初以來,聽諸典農治生,各為部下之計,誠非國家大體所宜也
....」"
典農官受當時社會風氣影響,不甘心受限於農業,而紛紛經商"治生"求富,例如
"青龍中,石苞鬻鐵於長安"(《世語》),又"販鐵於鄴市"(《晉書》)
所以才有〈和洽傳〉:
"太和中,散騎常侍高堂隆奏:「時風不至,而有休廢之氣,
必有司不勤職事以失天常也。」"
汲汲於"治生"的一部份原因,可能來自:
  1.〈文帝紀〉在220年下的這封減輕關稅的令書:
"「設禁重稅,非所以便民;其除池禦之禁,輕關津之稅,皆復什一」"
以便於實現之後〈倉慈傳〉的:"西域流通,荒戎入貢"、"欲從郡還者,官為平取,
輙以府見物與共交市"
  2.221年11月,"(魏文)帝遣使(向孫權)求雀頭香、大貝...."(《通鑑》)
這是在穀價貴,10月罷五銖錢之後的事,在以物易物的環境下
   用寶物來向民間交換,跌價沒多久,還不算太便宜的穀類,以充實軍資,還算合理
順道一提,伴隨減關稅的"簡文案,略細苛",到曹叡時乾脆《晉書.列傳第九》:
"時又議省州郡縣半吏以赴農功,(荀)勖議以為:「省吏不如省官....魏太和中,
遣王人四出,減天下吏員,正始中亦並合郡縣,此省吏也..」"
減吏,代表存留的吏員的控制力更大,自然就需要質任以保障投入開發的劇郡
其具體事實為:
  1.在地百姓負擔的是防禦工事,〈王觀傳〉:"出為南陽、涿郡太守。涿北接鮮卑,
   數有寇盜,觀令邊民十家已上,屯居,築京候....假遣朝吏,使歸助子弟"
2.內地百姓得千里迢迢遠赴外地服役,鬧得骨肉分離,例如《晉書.列傳第十六》:
"昔魏武帝分離天下,使人役居戶,各在一方...將士武吏,戍守江表,
   或給京城運漕,父南子北,室家分離,咸更不寧。又不習水土,運役勤瘁,
並有死亡之患,勢不可久。此宜大見處分,以副人望。魏氏錯役,亦應改舊"
以及《晉書.食貨志》:
   "嘉平四年,關中饑,宣帝表徙冀州農夫五千人佃上邽,興京兆、天水、南安鹽池,
以益軍實",這代表戶調制下,各戶的人口減少了
   符合曹魏後來促使自耕農向豪族靠攏的政策
   冀州如上所述也並非無外患,猜想可能因為冀州即便歷經討袁戰爭,人口仍舊很多
   劉備當年進兵漢中時,曹操就徙過百姓以充河北
   原本還包括邊境的隴西、天水、南安三郡,後來張既令此"三郡人為將吏者休課,
   使治屋宅,作水碓",算進邊境的開銷之後而作罷
   於是邊境開支多,居民回饋的勞役,卻沒成等比例的增加,亦即〈王觀傳〉:
   "觀曰:「...今郡在外劇,則於役條當有降差...」",則曹魏何苦來哉?
   猜想答案很可能來自確保商業收入,例如〈倉慈傳〉可看出西域胡商的往來
   而《倭人傳》亦記載了從玉門關往西、西北的三條絲路
   誘使曹魏出動軍事力量保護這條交流管道
話題拉回榖價,後來曹丕"(221年3月)初復五銖錢",推知曹操後來又一度廢漢五銖
其原因顯然是又遇到高榖價的情況再現,而得到佐證
結果又一次重複榖賤而恢復五銖、恢復後卻榖貴而再罷五銖的迴圈,《晉書.食貨志》:
"(魏)文帝黃初二(221)年(10月),以穀貴,始罷五銖錢....使百姓以穀帛為市...."
此外曹操曹丕時,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鑄錢
→ 推得曹操恢復的是漢的舊五銖,卻又有隨時發動侵略吳蜀的準備
→ 需要保留部分銅來作為,相較於較耗時的鍛造,易於短時間內大量鑄造武器的籌碼
→ 無法拿大量金屬鑄錢 → 整體貨幣流通量有減無增(銅可能被拿去鎔掉重鑄造)
→ 通縮 → 產生弊端:"競濕穀以要利,作薄絹以為市"
後來"至明帝世,錢廢穀用既久",但愚見以為曹叡..
1.改走休養生息減少戰爭(除曹休、司馬懿+曹真那2次和內亂外),以守為主的路線
2.可能之前曹操曹丕時代累積的武器量還算夠
3.或者敗仗所遺失的武器多為鐵製品,不太影響鑄銅錢
4.相較於曹操曹丕的"還用五銖"、"復五銖錢",曹叡的是"更立五銖錢"
從字面看看似並非沿用漢的舊五銖,而重新自鑄?
→ 不再有保留鑄銅做為快速量產武器的考量 → 再次啟動恢復五銖的機制,進場護盤
既然曹叡之後魏晉不再廢過五銖,筆者目前為止也找不到,在那之後穀價居高不下的記載
就推論了一下比較合理的原因:
1.曹叡鑄造的五銖的量應該不大(實際上北方也沒像南方那麼多銅礦給他鑄)
至少滅蜀後不至因此而通膨,反倒通縮起來,《晉書.食貨志》:
"及晉受命,武帝欲平一江表。時穀賤而布帛貴,帝欲立平糴法,用布帛市穀,
以為糧儲。議者謂軍資尚少,不宜以貴易賤"
"至晉用之,不聞有所改創"
  
2.承上,我們都知道曹操祖孫三代的屯田,始終很興盛,僅管中間歷經打仗消耗掉
   然而如上所述,曹叡開始把戰爭型態從相對較耗人力輸送
   和較高風險被搶的進攻模式,逐漸轉變為以防守為主,民、兵有了更多時間屯田
   所以儲糧快速累積而足量的話,造成農民以外的百姓非跟農民買不可的急迫性
也跟著下降,故假使農人持續不願減少利潤,到頭來那些穀也只是腐敗壞掉而已
因而造就了被殺價的空間
後記:關於五銖的興廢,《魏書》的寫法是〈文帝紀〉:
"(黃初二(221)年)3月,曹丕先"初復五銖錢",直到該年10月又"以穀貴,罷五銖錢"
輪到曹叡時又恢復五銖,〈明帝紀〉:"太和元(227)年夏四月乙亥,行五銖錢"
作者: shevchenco (冬肥)   2017-01-06 00:47:00
忘記是哪本書提到(版上推的),董卓任內經濟大崩潰,貨幣貶值到只能以物易物,這才是政權崩潰的關鍵資治通鑑也有提到這段,柏楊版則指出這超嚴重與曹丕任內的以物以物不同,董卓當時似乎處於有貨幣到以物易物的階段,大亂可想而知;政經常常互為表裡,經濟因素或許也可以說明董倒台的原因
作者: kuninaka   2017-01-06 00:57:00
那是漢末就這樣了吧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8-01-06 10:50:00
曹魏整體是通縮的,這也是北朝自然經濟強於南朝的基本背景
作者: bearching (Pandora`s Box)   2018-01-07 08:25:00
可能要挖看看走馬樓的最新研究才行
作者: shevchenco (冬肥)   2017-01-06 08:47:00
忘記是哪本書提到(版上推的),董卓任內經濟大崩潰,貨幣貶值到只能以物易物,這才是政權崩潰的關鍵資治通鑑也有提到這段,柏楊版則指出這超嚴重與曹丕任內的以物以物不同,董卓當時似乎處於有貨幣到以物易物的階段,大亂可想而知;政經常常互為表裡,經濟因素或許也可以說明董倒台的原因
作者: kuninaka   2017-01-06 08:57:00
那是漢末就這樣了吧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8-01-06 18:50:00
曹魏整體是通縮的,這也是北朝自然經濟強於南朝的基本背景
作者: bearching (Pandora`s Box)   2018-01-07 16:25:00
可能要挖看看走馬樓的最新研究才行
作者: and9527   2018-02-28 11:27:00
作者: and9527   2018-02-28 03:27: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