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陸遜只北伐過一次?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7-11-12 00:00:52
由版大這則推文,引起小弟對東吳私兵的興趣,順便比較一下朱桓 & 全琮
以下為推論,不喜歡的人可以直接左轉出去..QQ
→ sunsand: 很多部曲會帶田依附 實際上花的錢不如想像中多 甚至有賺 11/07 13:35
【口袋深度】
"輕財貴義"、"不營小利",各擁萬餘部曲的朱桓、全琮,為何特別要寫朱桓"家無餘財"咧?
1.這些部曲搞不好約可分為2個層級
當不了老大就開始亂噴口水,事實證明後來果然也隨便亂殺自己人的朱桓
跟"為人恭順,善於承顏納規,言詞未嘗切忤"的全琮
儘管黃龍元年時,倆人官階差不多,但前者顯然是顆不定時炸彈
有能力帶田依附的應該還是會選擇後者吧
問題養太多小弟,又可能讓孫權有被威脅感,所以有些會被全琮發卡再去朱桓那邊
2.朱姓雖為吳之四姓,但朱桓的家世背景卻沒有像全琮一樣有描述一下
猜想朱桓其實是諸多分支裡,家道中落的其中之一?
【拓展目標】
同擁萬餘部曲,朱桓、全琮對於東吳的發展路線卻大有不同
希望把握"萬世一時"的朱桓,明顯重點放在守江必守淮的基本國策
全琮的家世還不錯的證明,或可參考〈龐統傳〉裡,弔唁周瑜時,聞名而來的3人之中
只列舉幾個大咖,陸績、顧劭自為四姓之一,而另一人就是全琮了
龐統更如此評論全琮:"「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
當孫權意圖肖想荊州,則希望自己有好名聲,對察言觀色也有一套的全琮
自然會"上疏陳(關)羽可討之計"
更可由下列史料佐證全琮"盡長江之極"的傾向,《通典.州郡一.州郡序》:
"蜀主全制巴蜀,置益、梁二州,有郡二十二,以漢中、興勢、白帝,(註:先主章武元年
屯之,遂為重鎮。後主建興十五年,吳將全琮來攻,不克。即今雲安郡。)並為重鎮"
以及《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九 四川四》:
"章武三年,先主敗於夷陵,退屯白帝。其後吳將全琮來襲,不能克。終蜀漢之世,恆以
白帝為重鎮"
小弟查了一下《吳書》、《蜀書》、《華陽國志》、《建康實錄》
都找不到全琮進攻白帝的相關記載,只能姑且推測此戰役發生的原因很可能是:
1.這時間點前後,南蠻發生了一些亂事,可往上參考可樂大整理的文章
2.陸遜232年兵向廬江未果,233年全琮征六安,不克而還
234年第四次合肥之戰被滿寵刷了戰績
236年陸遜、諸葛瑾攻襄陽,237年朱桓、全琮攻盧江,皆未如預期般順利
只好轉頭向西邊
3.建興十五(237)年該年諸葛恪平定山越,解決了後顧之憂
所以即使對比淮南有險可守,反倒仰攻巴東大不容易的前提下
仍舊先陸抗、步協等一步而趁亂打劫蜀漢
也就不會找對此差事,沒積極表達意願的朱桓來扛
不知版友有無更合理的解釋?
此外想到可能有版友質疑,既然假設全琮的覬覦對象相異於朱桓
那為何找不到全琮打荊北文聘的記載咧?
我的想法是,相較於〈全琮傳〉寫219年以前就已"得精兵萬餘人"
《資治通鑑.卷第70》則把萬餘部曲列在226年"奮威校尉"時期招來的:
"吳丹楊、吳、會山民復為寇....以綏南將軍全琮領太守,琮至,明賞罰,招誘降附,
數年,得萬餘人"
該年稍早孫權才軍向石陽,然而以《通鑑》為基準的話,當時全琮部曲尚未達萬人
以此觀之,全琮沒當主力甚至沒參與該役還算合理?
作者: sunsand (有狗也不是很怪的事情)   2016-11-07 13:35:00
很多部曲會帶田依附 實際上花的錢不如想像中多 甚至有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