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三國外族管理與五胡亂華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4-05 10:11:29
本文原為回應 http://goo.gl/IwstFZ 的內容,略做修改後發表於此
三國時代曹魏、孫吳遷移不少外族內徒,曹魏內徙外族後來造成五胡亂華,此點在江統
的〈徙戎論〉中詳述,江統主張將外族遷移,但同為遷移外族,北方夷狄亂戰時,
孫吳故地卻沒有演變成大規模的亂事?本文談論我的一些想法
雖然沒有曹魏政權怎麼控管外族的手段
但從吳簡可以可以知道孫吳體系怎麼管理山越
兩國外族的管理體系應該相似
這些內徒的外族〝彊者為兵,羸者補戶〞(三國志‧陸遜傳)
根據目前公布的吳簡,主要有三個用途
1.編戶民、屯田民
2.夷兵
3.買賣的生口
首先從一條簡文談起(雖然現在的吳簡研究強調簿籍的復原,應該從簿籍完整內容討論,
而不是單依一簡做論斷,但為了簡化論述,請容許我使用這種方法)
曰郎中□邵 □貴尚書部伍夷民(壹‧984)
尚書是中央的職官,孫吳在文獻上並未有五兵尚書這種管理軍事的尚書職,部伍夷民
可能不是指夷兵,而是軍事化管理的夷民
但從現有復原的戶籍簿上卻未見夷民簿,夷民可能跟編戶民或屯田民採用相同的戶籍
內容
夷兵的管理可能採以夷治夷,夷長管理夷兵,但孫吳透過質任制度控管
吳簡透露出孫吳的保質範圍比過去史書所載範圍還大
初,晉宗為戲口將,以眾叛如魏,還為蘄春太守,圖襲安樂,取其保質。
(三國志‧賀齊傳)
搜神記曰:吳以草創之國,信不堅固,邊屯守將,皆質其妻子,名曰保質。
(三國志‧孫皓傳注)
草言諸鄉條列州吏父兄子弟保質人名為簿事 五月十二日保質曹史□□白(貳‧8930)
IIIX(注記符號)東鄉勸農掾殷連:被書,條列州吏父兄人名、年紀為簿。輒料核鄉界,
州吏二人,父兄二人,刑踵、判走,以下戶民自代。謹列年紀以審實,無有遺脫。若有
他管所覺,連自坐。嘉禾四年八月廿六日破別保據
(J22-2543,《文物》1999第5期〈長沙走馬樓J22發掘簡報〉)
IIIX都鄉勸農掾郭宋言:被書,條列軍吏父兄子弟人名、年紀為簿。輒隱核鄉界,軍吏
八人,父兄子弟合十二人。其一人被病物故,四人叛走,定見六人。其三人跰踵,二人
守業,已下戶民自代,一人給吏,隱核人名、年紀、死、叛相應,無有遺脫。若為他官
所覺,宋自坐。
嘉禾四年八月廿六日破別。
(〈長沙走馬樓孫吳「保質」簡考釋〉引圖版見《湖南歷史圖典(一)》)
過去史書只有記載守將保質,但從吳簡可以看出保質的範圍從州吏、軍吏皆有,並且
設有保質曹,專管保質事務
曹魏也有此制
魏書曰:初,漢朝遷移,臺閣舊事散亂。自都許之後,漸有綱紀,覬以古義多所正定。
是時關西諸將,外雖懷附,內未可信。司隸校尉鍾繇求以三千兵入關,外託討張魯,
內以脅取質任。(三國志‧衛覬傳注)
質任之興,非仿近世,況三方鼎峙,遼東偏遠,羈其親屬以防未然,不為非矣。柔謂
晃有先言之善,宜蒙原心之宥。而盛責柔不能開張遠理,蠲此近制。(三國志‧高柔傳‧裴松之注駁孫盛)
(泰始元年)罷部曲將長吏以下質任。(晉書‧武帝紀)
曹魏的質任制在司馬炎即位後廢止,也是八王之亂後,西晉壓制不住內徒外族的
原因之一
至於生口的買賣曹魏也不遑多讓
(青龍三年)太子舍人張茂以吳、蜀數動,諸將出征,而帝盛興宮室,留意於玩飾,賜與
無度,帑藏空竭;又錄奪士女前已嫁為吏民妻者,還以配士,既聽以生口自贖,又簡選
其有姿色者內之掖庭,乃上書諫曰:「......又詔書聽得以生口年紀、顏色與妻相當者
自代,故富者則傾家盡產,貧者舉假貸貰,貴買生口以贖其妻;縣官以配士為名而實內
之掖庭,其醜惡者乃出與士。得婦者未必有懽心,而失妻者必有憂色,或窮或愁,皆不
得志。夫君有天下而不得萬姓之懽心者,尠不危殆。」(三國志‧明帝紀)
泰字玄伯。青龍中,除散騎侍郎。正始中,徙游擊將軍,為并州刺史,加振威將軍,使
持節,護匈奴中郎將,懷柔夷民,甚有威惠。京邑貴人多寄寶貨,因泰市奴婢,泰皆挂
之於壁,不發其封,及徵為尚書,悉以還之。(三國志‧陳泰傳)
曹魏不過順應時勢,並且二國皆做此事,論起數量,孫吳恐怕不在曹魏之下,只是三國
之中,曹魏的人口/吏員比例最低,導致中央大亂後,政治控制力下降很大
魏略以遇及賈洪、邯鄲淳、薛夏、隗禧、蘇林、樂詳等七人為儒宗,其序曰:「......
至黃初元年之後,新主乃復,始掃除太學之灰炭,補舊石碑之缺壞,備博士之員錄,依
漢甲乙以考課。申告州郡,有欲學者,皆遣詣太學。太學始開,有弟子數百人。至太和、
青龍中,中外多事,人懷避就。雖性非解學,多求詣太學。太學諸生有千數,而諸博士
率皆麄疏,無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無能習學,冬來春去,歲歲如是。又雖有精
者,而臺閣舉格太高,加不念統其大義,而問字指墨法點注之間,百人同試,度者未十
。是以志學之士,遂復陵遲,而末求浮虛者各競逐也。正始中,有詔議圜丘,普延學士
。時郎官及司徒領吏二萬餘人,雖復分布,見在京師者尚且萬人,而應書與議者略無幾
人。又是時朝堂公卿以下四百餘人,其能操筆者未有十人,多皆相從飽食而退。
(三國志‧王肅傳注)
傅子曰:河南尹內掌帝都,外統京畿,兼古六鄉六遂之士。其民異方雜居,多豪門大族
,商賈胡貊,天下四會,利之所聚,而姦之所生。......嘏立司馬氏之綱統,裁劉氏之
綱目以經緯之,李氏所毀以漸補之。郡有七百吏,半非舊也。河南俗黨五官掾功曹典選
職,皆授其本國人,無用異邦人者,嘏各舉其良而對用之,官曹分職,而後以次考核之。
(三國志‧傳嘏傳注)
魏略曰:恕在弘農,寬和有惠愛。及遷,以孟康代恕為弘農。康字公休,安平人。......
正始中,出為弘農,領典農校尉。康到官,清己奉職,嘉善而矜不能,省息獄訟,緣民
所欲,因而利之。郡領吏二百餘人,涉春遣休,常四分遣一。事無宿諾,時出案行,
皆豫敕督郵平水,不得令屬官遣人探候,修設曲敬。又不欲煩損吏民,常豫敕吏卒,
行各持鐮,所在自刈馬草,不止亭傳,露宿樹下,又所從常不過十餘人。郡帶道路,
其諸過賓客,自非公法無所出給;若知舊造之,自出於家。康之始拜,眾人雖知其有
志量,以其未嘗宰牧,不保其能也;而康恩澤治能乃爾,吏民稱歌焉。嘉平末,從
渤海太守徵入為中書令,後轉為監。(三國志‧杜恕傳注)
除平蜀所得,當時魏氏唯有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
八十一。(通典‧食貨)
孫吳呢?
晉陽秋曰:濬收其圖籍,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
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米穀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
後宮五千餘人。(三國志‧孫皓傳注)
如果王肅傳注所寫吏員是曹魏吏員總數
人口吏員比
曹魏為221人
孫吳為72人
雙方行政體系差距非常明顯,兩方雖都吃下不少外族,但孫吳的行政控制力優於曹魏,
縱然孫吳滅亡,只要不亂改體系,外族依然被行政力束縳;曹魏控制力本就不如孫吳,
加上司馬炎改革,控制力再減弱,當中央一亂,問題全面爆發
這可以跟西方農奴改革做比較研究
比如凱薩琳大帝(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的農奴改革
為何無法落實?
參考資料
〈也說吳簡夷民問題〉,熊曲,《簡帛研究二0一五(春夏卷)》(2015)
〈走馬樓吳簡中所見的生口買賣〉,凌文超,《史學集刊》2014第7期
〈長沙走馬樓孫吳「保質」簡考釋〉,凌文超,《文物》2015第6期
電子文獻
《三國志》、《晉書》 新漢籍全文 http://goo.gl/87S3If
《通典》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goo.gl/8rRjlt
作者: cabon (低語森林悄悄寧靜)   2016-04-05 12:24:00
襪靠 我大學時有寫一篇三國時代 少數民族的論文阿...
作者: a7v333 (蠢與窮)   2016-04-05 15:30:00
作者: rssai (遺忘需要多久)   2016-04-05 21:00:00
推個
作者: rockocean (大膽刁民)   2016-04-05 22:57:00
諸葛亮治理南中也是"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 相較魏吳算是比較平穩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4-05 23:16:00
應該說三國都這樣做,只是蜀漢遷的數量跟其他兩國差距太大所以就不列入比較了
作者: Hartmann (銀之朔風)   2016-04-06 08:44:00
大推
作者: CVChang (CVC)   2016-04-06 22:11:00
作者: siliver (奶茶貓~~號:)   2016-04-13 13:41:00
推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