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八陣圖吞吳的說法??

作者: kingstong (卍解-天鎖斬月)   2014-01-09 14:23:12
※ 引述《colamonster (可樂怪)》之銘言:
: 1.我覺得要嗆自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杜甫不懂歷史其實還滿屌的 @@
: 不過以杜甫身為諸葛亮跟劉備的大粉絲而言,
: 他會弄錯這段史實實在是不太能想像的事
: 畢竟他又不是跟現在鍵盤史學家一樣靠兩隻手跟一台電腦就可以嗆人去讀四庫全書,
: 人家是真的走遍大江南北有真才實學的....
: 2.有沒有八陣圖的存在?
: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咸得其要云。
: 結案。(茶)
: 3.等等,人家是說白帝城魚腹浦的石兵八陣....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又東,逕諸葛亮圖壘南。石壘平曠,望兼川陸,有亮所造八
: 陣圖,東跨故壘,皆壘細石為之。自壘西去,聚石八行,行間相去兩丈,因曰『八陣既成
: ,自今行師,庶不覆敗。』皆圖兵勢行藏之權,自後深識者所不能了。今夏水漂蕩,歲月
: 消損,高處可二三尺,下處磨滅殆盡。」
: 此外還有東坡志林、寰宇記等史料,證據繁多,恕不絮載。
: 當然這石兵八陣並不是甚麼妖法機關,單純只是諸葛亮操練八陣的練兵台罷了。
: 4.石兵八陣擋吳軍的故事從何而來?
: 最早可以追溯至三國志平話
: 卻說軍師壓住帝星,差一萬軍民去白帝城東,離二十里下寨,搬八堆石頭,每一堆石上有
: 八八六十四面旗。有人告呂蒙。呂蒙引軍來看號,元帥陸遜大驚。眾官問,呂蒙曰:「擺
: 木為陣,火也;草陣,水也;石陣為迷也。眾官不見每一堆石上有六十四面旗,按週公八
: 卦,看諸葛會周天法,八百萬垓星官,皆在八堆石上。」呂蒙又言:「非太公,孫武子,
: 管仲,張良,不能化也。」言未盡,後軍來報,諸葛使魏延尋小石路,劫了元帥大寨。
: 呂蒙班軍復回,軍師引軍後趕。兩壁有馬超,關平夾間。武侯殺一陣,呂蒙過江。
: 但是三國志平話已經是宋朝的說書本,更早有沒有類似傳說不得而知。
: 當然以地緣關係推論,當地百姓穿鑿附會到夷陵之戰上面,也是不奇怪的事。
: 但這並不能論證杜甫的「江流石不轉」=誤把石兵八陣擋吳軍當史實,還做了首詩
: 而且如果這樣解釋,則此詩不通。蓋不管哪一版本的石兵八陣都是把吳軍呂蒙陸遜耍了個
: 夠,有甚麼「遺恨」失吞吳的?遺恨沒有把吳吃了是嗎 XD
: 5.總結來說,一般是把「八陣圖~江流石不轉」跟「遺恨失吞吳」分開來看
: 前者是敘述諸葛亮造八陣的功績,後者是嘆劉備執意打夷陵之戰失敗造成隆中對不成
: 如果要連成石兵八陣打退陸遜,拿元朝的三國演義打唐朝的杜甫,
: 那總得先證明唐朝有此一民間傳說才行啊。
: 不然這等「語不驚人死不休」,只怕杜甫也只能說自嘆不如了不是?
八陣為歷代重要著名陣法,不過八陣卻有下列多種解釋:
1.八種陣形變化,亦即八種戰鬥隊形。將領依不同的軍種特性、地形、敵方人數,隨機應
變,將軍隊佈置成各種不同的陣形。八陣共分為方陣、圓陣、牝陣、牡陣、衝陣、輪陣、
浮沮陣、鴈行陣[1]。
2.九軍八陣法,以井字形將軍隊分為九分,外八內一,主帥居中。八代表八個方位或八個
陣地。風后握機制勝,作為陣圖;故八其陣,所以定位[2]。
3.「陣」可為軍隊編制裡的一個單位,分別為伍、隊、陣、部、將、軍,而八陣為一部
。「八隊為一陣…八陣為一部…八部為一將,有二萬八千一百六十人…八陣齊可變也,終
於六十四卦也。八將為一軍」明‧龍正《八陣圖合變說》
九軍八陣法[編輯]九軍八陣法,或稱握奇八陣。根據《握奇經》:「八陣四為正,四為奇
。餘奇為握奇,或總稱之。」傳說中八陣最早是由黃帝時代的將領風后所創,並記載在風
后所著的《握奇經》裡。但根據清朝學者考證,此經並非風后所著,最早應出現於唐朝
[3]。
歷史上真正最早出現八陣一詞的古籍,應屬戰國時期的《孫臏兵法》:「用八陣戰者,因
地之利,用八陣之宜。用陣三分,誨陣有鋒,誨鋒有後,皆待令而動。」但此處僅提八陣
之名,未提八陣內容為何。根據唐朝常州刺史獨孤及所著的《風后八陣圖記》,此八陣為
: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等八種。但此八
陣並非真的是八種陣形,八是八個方向,八陣是指八個陣地上的部隊。《唐太宗李衛公問
對》:「太宗曰:『天、地、風、雲、龍、虎、鳥、蛇,斯八陳何義也?』靖曰:『傳之
者誤也。古人秘藏此法,故詭設八名爾。八陳本
一也,分為八焉。若天、地者,本乎旗號;風、雲者,本乎幡名; 龍、虎、鳥、蛇者,
本乎隊伍之別。後世誤傳,詭設物象,何止八而已乎?』」根據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卷
九.制度類.八陳》,八陣又有下列說法:洞當、中黃、龍騰、鳥飛、折衝、虎翼、握機
、連衡等八陣。
依宋朝《武經總要》中的推演,九軍八陣法的主要結構是由九個小陣組成一個大陣,即八
陣包一陣,如一個井字形,其中上、下、左、右四個方向之陣稱為正陣,和中陣合成十字
型,為全陣骨幹,通常為依附營壘或戰車、圍柵,由大量弓弩兵構成的防衛式陣式。其他
四角之四個小陣,稱為奇陣,可轉換及運動,通常為持各種長短兵器,由重裝步兵構成的
攻擊式陣式,大陣後又各有數列輕步兵及騎兵,擔任機動部隊,主陣前行時則於前方擔任
警戒。大將於中央主陣以旗幟金鼓等信號指揮周圍八個小陣,隨機應敵,變化正奇,稱為
握奇,故又叫握奇八陣。
三國時代著名的軍事家諸葛亮曾經在古八陣的基礎上推演出所謂的「八陣圖」,並有留下
部分內容及三處石陣遺蹟。另依《晉書.帝紀第一》記載,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曾觀看
蜀軍遺留下的營壘,稱諸葛亮為「天下奇材也」,亦是在讚美其營壘佈陣的高明與巧思。
晉文帝並令其近侍陳勰學習諸葛亮的「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
《晉書.馬隆傳》記載,晉將馬隆曾依《八陣圖》作偏廂車,僅以三千五百人進攻在涼州
作亂的羌人,地面寬廣時設置鹿角車營,路狹時則將木屋直接放置於車上,敵人來襲時就
以弓矢八方射之,馬隆以此孤軍深入羌地,一邊作戰一邊前進,轉戰千里,殺傷數以萬計
的羌兵,最後平定羌亂。由此可以想見八陣圖的威力。
這種陣式源於漢代對抗匈奴的營壘法,在行軍時把包覆蒙皮、設置鹿角及拒馬的戰車連結
起來作為防衛工事,在停止行軍駐紮防衛時,則以壘石、木柵為防衛工事。即所謂的「行
為陣,立為營」,是一種相當完備的佈陣行軍之法。其軍事意義頗類似西方的希臘長槍方
陣、羅馬龜甲陣等,是一種先鞏固防禦,後伺機攻擊的步兵集團陣形。諸葛亮及宋人會發
展此種防衛陣形,主要是由於他們都是從南方對抗北方,但是南方少騎兵,為了對抗北方
優勢的騎兵戰力,因此制定這種偏重防禦的步兵陣法[4]。
六花陣[編輯]據《宋史》記載,唐朝李靖由其舅父韓擒虎傳授九軍八陣法,但因久經戰亂
,武將通曉此陣法者頗多,於是將八陣改為六花陣,以迷惑敵人。八陣原為八包一的方陣
,而六花陣則為六包一的圓陣
戰國時期的《孫臏兵法.十陣第十六》:「凡陣有十:有方陣,有圓陣,有疏陣,有數
陣,有椎形陣,有雁形陣,有鉤形陣,有玄疑[5]陣,有火陣,有水陣。方陣者,所以剸
也。圓陣者,所以榑也。疏陣者,所以吠[6]也。數陣者,為不可掇。錐行之陣者,所以
決絕也。雁行之陣者,所以接射也。鉤行之陣者,所以變質易慮也。玄疑之陣者,所以疑
眾難故也。火陣者,所以拔也。水陣者,所以倀固也。方陣之法:必薄中厚方……。圓陣
之法……。疏陣之法……。」[7]
孫臏八陣指的是十陣篇裡提到的前八種陣形。因為十陣裡最後兩種"火陣"跟"水陣"實際上
並非陣形,只能算是一種作戰方式。
十陣還有其他陣名:
明代的演義小說《封神演義》第六十八回的十陣記載如下:
1.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三山月兒陣、四門斗底陣、五虎巴山陣
2.六甲迷魂陣、七縱七擒陣、八卦陰陽子母陣、九宮八卦陣、十代明王陣
講述唐朝人物的《薛家將》,其十陣則為:
1.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天地三才陣,四門兜底陣,五虎群羊陣,
2.六丁六甲陣,七星北斗陣,八門金鎖陣,九字連環陣,十面埋伏陣。
這兩種十陣有可能只是小說作者自己的想像創作。
作者: kee32 (終於畢業了)   2014-01-09 15:43:00
標準的讀書死......
作者: kingstong (卍解-天鎖斬月)   2014-01-09 16:17:00
那你提出更高明的見解吧!在下洗耳恭聽呢!
作者: kee32 (終於畢業了)   2014-01-09 17:14:00
你講的都對,只是都沒針對問題.不過,我猜您還是不懂我在講啥
作者: siliver (奶茶貓~~號:)   2014-01-11 08:21:00
單純講陣勢很好啊,長見識.
作者: kayama (天山)   2014-01-12 11:08:00
答非所問
作者: Lyon9 (一點滴詩意)   2014-01-15 12:53:00
這需要噓嗎... 相關內容 有憑有據 不是很長云云板友的見識嗎
作者: phi0918   2014-01-16 15:29:00
答非所問
作者: kayama (天山)   2014-01-17 09:56:00
就是噓你
作者: waderu (滑的魯夫?)   2014-01-18 02:25:00
補個推
作者: kayama (天山)   2014-01-19 11:31:00
作者: kobeyo (爽哥)   2014-01-22 02:10:00
講很多 可是跟上篇跟前幾篇推文對你的質疑都沒回到 答非所
作者: jinn (阿昌)   2014-01-30 23:08:00
長知識,幫推!
作者: ibise (清了清喉嚨 他繼續唱著)   2014-02-08 13:19:00
也沒說一時要回答問題啊, 提供相關知識也是很棒的文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