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奧運馬拉松故事12-1908倫敦-標馬距離起源

作者: track (選了自己的人生)   2021-10-11 22:46:14
奧運馬拉松故事12-1908倫敦奧運-被取消資格的竟比金牌還有名/標準馬拉松距離的起源
圖文版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89024
1908奧運會,原是決定在義大利羅馬舉行;
但1906年籌備期時,義大利遭遇維蘇威火山爆發,
猛烈噴發的熔岩造成100多人死亡,也摧毀了Naples市與周邊區域;
本來要用於奧運會的資金被轉移於重建,
因財政上的困難,同時宣布放棄舉辦兩年後的奧運會。
這時英國倫敦有意願接手,後臨危受命成了這一屆主辦城市,
也是倫敦第一次的奧運會。
*2020東京奧運遭遇Covid-19疫情影響,當時英國有政治人物提議倫敦可以接手,
其中一個理由就是過去倫敦曾有緊急救援舉辦奧運的經驗,
這倒是事實,只是發生在百年前。
當時英美間存在的對立與敵意,先是在開幕式時,美國國旗並未被懸掛;
後又有多起抗議主辦方英國於比賽期對美國選手不公的事件,馬拉松也是其中一件。
日期:1908年7月24日 14:33 起跑
路線-起點:溫莎Windsor Castle,終點:White City Stadium
規劃的起點是在溫莎堡內的草坪廣場,
選在這一方面可避免民眾干擾,另方面也讓王室成員方便觀看;
終點設在White City體育場,路線長度為26miles。
後來希望選手衝線能在皇家包廂前,
於是在選手進到體育場後,需逆向繞跑道較遠的路徑來到包廂前之終點線,
這距離大約是385碼(yards)。
而這增加的距離是被選手與觀眾都贊同的,
因如此選手可以接受與享受現場觀眾的歡呼,
觀眾也可看到更多更久選手的衝刺畫面。
而這多出來的碼數,意外成了後來定義標準馬拉松的一部份,
也是馬拉松距離不是剛好26miles的原因。
(1908年倫敦奧運馬拉松,是第一場符合標準馬拉松距離的正式賽事;
但是直到1921年才正式定義標準馬拉松為26英里385碼或42公里195公尺。
1924年巴黎奧運則是第一場依照標準馬拉松距離舉辦的奧運馬拉松。)
75位選手報名,55位來自16個國家的選手起跑,
再一次創下奧運馬拉松史最多參賽國的紀錄;
最後有27位(分屬11國)的選手完賽。
大部分的選手還是來自歐洲國家(31位-12國,其中地主英國有12位),
北美洲的加拿大與美國,則分別派了12位、7位的多人參賽隊伍。
非洲、大洋洲各有兩位選手,
亞洲與南美洲則無人參賽。
美國Sidney Hatch是唯一一位曾參加上屆1904聖路易奧運馬拉松的選手 (14th完賽)。
代表加拿大出賽的Tom Longboat,
美國隊曾向大會提出抗議-質疑其身分非業餘選手,但最後仍准許其出賽。
當時比賽是允許可以有兩位助手,別著與選手相同號碼布,騎著腳踏車,
在距起點6miles處與選手會合,跟著比賽,給予選手合乎規定的支援。
開賽時天氣是陽光、溫暖、潮濕的,
起跑氣溫大約22度,兩小時後來到最高溫25度,
之後則漸漸降溫。
從溫莎堡起跑,一開始的Castle Hill是段下坡,
英國人Thomas Jack以5分01秒跑完第一英里,
這是2小時11分44秒的配速,遠快於當時馬拉松的最快紀錄(約2小時51分)。
Jack的第二英里仍維持高速以5分11秒完成,
這麼快的配速,他已經被預期可能無法完賽。
Jack以驚人的27分01秒完成5英里,但也開始感到疲勞,他於7miles就決定退賽;
新的領先群依序是另三位英國選手(Jack Price、Fred Lord、Alex Duncan)、
南非Charles Hefferon、義大利Dorando Pietri。
10miles時(56分53秒),Price微幅領先Lord,
義大利Pietri則超過南非Hefferon;
此時兩位美國選手John Hayes與Michael Ryan仍保守地跑在落後領先群約1英里的位置。
半程時(13.1miles),Price以1小時15分13秒率先通過,
領先第二名的Hefferon有41秒。
由於前段過快的配速,Price在14.5miles時被Hefferon追過,
Hefferon通過15miles成績為1小時28分22秒,
領先第二Lord達2分鐘(Price於17.5miles棄賽),
Pietri則慢Lord 6秒位居第三,加拿大人Tom Longboat位居第四;
領先集團形成全球混戰局面,
前四名選手分別來自四個不同國家(南非、英國、義大利、加拿大)、
三個不同洲(非洲、歐洲、北美洲)。
Pietri開始加速想追上領先者Hefferon,20miles還落後3分52秒;
隨後不斷拉近距離,
21miles-3分18秒
22miles-2分47秒
24miles-2分00秒
最後一英里時,Pietri及時追到了Hefferon並超越之;
但此時美國Hayes也來到領先者身後不遠處。
Hefferon與Pietri看來都已接近力竭,Hayes仍維持著好的姿勢,
Pietri是第一位跑進到White City體育場的人,
但可能身心狀態已到極限,加上滿場觀眾震耳的加油聲與巨大的環境空間改變,
應該往左轉的Pietri卻無法控制地向右跑,
在修正方向後卻跌坐在地,這幾乎是距離起點26miles的位置,
若沒有最後安排繞場跑向皇家包廂的385碼,Pietri已經抵達終點了。
最後的這段路,Pietri共倒下再爬起五次,
每次都被圍繞著他的體育場人員鼓勵或催促向前。
這時,Hayes與Hefferon也跑進了體育場。
現場的醫療人員有些不知所措,他們不想提供協助,如此會導致Pietri失格;
但他們又覺得有義務做些甚麼,
避免可怕的結果(比如死亡)發生在女王與體育場所有觀眾面前。
從事後的照片看來,這些工作人員最後還是提供了協助,
支撐Pietri站起來,鼓勵他完成比賽,
終於在第五次倒下爬起後,通過了終點線。
眾人都知道這明顯地違反了規則。
而Hayes在32秒後抵達,Hefferon則再經過48秒第三位衝線。
美國與加拿大選手占了接下來的五個名次,
地主英國選手多位因前段配速過快而未完賽(12位出賽有8人未完賽),
且沒有一位跑進前十名。
Pietri被擔架抬出場,美國隊隨即提出抗議,
指出Pietri在賽事過程中,獲得了不當的協助。
大會後來宣布Pietri失格,取消其名次,所有完賽者前進一名。
美國Hayes獲得本屆奧運馬拉松冠軍。
至於為何大會工作人員明知提供協助可能造成Pietri失格卻還是做了呢?
由於當時英美關係不佳,事後許多人認為,那時在場的英國籍工作人員,
在地主選手表現不佳的情況下,
又看到第二位進場的是美國人Hayes,
於是出手幫助這位義大利人,
私心想確保這屆奧運馬拉松冠軍不會落到美國人手上,
但這說法無法被現場幫助的醫師與工作人員所證實。
幸好Pietri送醫後恢復地很快,並沒有留下一些後遺症;
甚至女王還在隔天親自頒發一個特別獎座,以表彰他永不放棄的奧林匹克精神。
1st Johnny Hayes 美國 2-55:18
2nd Charles Hefferon 南非 2-56:06
3rd Joe Forshaw 美國2-57:10
Dorando Pietri 義大利 2-54:46 DQ(取消資格)
值得一提的是,這屆參賽選手有了前幾次奧運前輩的經驗,
除了安排助手協助補給與確保比賽過程安全外,也開始嘗試建立自己的補給策略,
試圖解決馬拉松過程中水分與能量的消耗。
(當時大會並不若現今的馬拉松賽事,會在固定的里程處設有官方補給站。)
可惜當時對於人類持續跑超過40公里的身心反應研究並不多,
也造成領先者Hefferon在距離終點前1mile左右,
接受了路人提供的香檳,他以為喝下可振奮自己疲憊的狀態;
但事實上酒精會讓脫水狀態更嚴重,而香檳氣泡也無法轉換成正能量,
Pietri也趁此機會追上並超前。
一些有趣的後續事件:
*Sherlock Holmes夏洛克.福爾摩斯的作者-Arthur Conan Doyle亞瑟.柯南.道爾,
當時就在場內擔任工作人員,
還為Daily Mail寫了篇描述Pietri與Hayes最後這段的賽事報導。
*後來倫敦有一條路,為紀念這個事件而命名為Dorando。
*被取消資格的Pietri,在奧運史上的名氣,遠勝於該屆馬拉松金牌Hayes。
*當時著名的美國作曲家(俄羅斯出生)-Irving Berlin,
還寫了一首關於Dorando Pietri事件的歌,卻沒有人為Hayes寫歌。
*銀牌得主Hefferon,後來將他的兒子取名為Marathon。
*John Hayes奧運參賽前的身分是美國知名百貨公司Bloomindale的職員,
在他奪金後,即傳出當時他是利用工作之餘在商場的屋頂訓練,
事實上這很可能是公司的宣傳手法。
但公司確實在奧運期間給他假期,並支助他去參加;
得到金牌回來後,他也幫公司的運動用品部門帶來許多業績成長,
這可算是運動員代言之先驅與運動行銷之雛形。
*賽後不久,John Hayes與Dorando Pietri都離開原本的工作轉為全職選手。
1908倫敦奧運馬拉松終點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6xU6DiRKCg
#到底有幾場奧運馬拉松第一位衝線者不是最後的金牌
#標準馬拉松距離的起源
#馬拉松前面真的不要跑太快
#被取消資格的比金牌還有名
#追著奧運看世界
#奧運馬拉松故事
作者: mesenchymal (間葉)   2021-10-12 09:34:00
這屆奧運馬拉松算是很具故事性又很有意義的一場
作者: gjiiiiii (阿光)   2021-10-12 20:42:00
看完故事&附註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