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早期玉里瑞穗段的選線

作者: NiChu (氵尼~~魚禾火~~)   2025-10-30 21:37:58
講白了就是跨河工程考量,工程人員沒事不會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由南往北來看,池上為卑南溪、秀姑巒溪的分水嶺,以北為秀姑巒溪、以南為卑南溪
重要聚落 池上、富里、玉里、瑞穗
秀姑巒溪重要支流 樂樂溪、豐坪溪
現況跨河點為秀姑巒溪上游、樂樂溪匯流前
舊線跨河點則為秀姑巒溪與樂樂溪匯流後狹窄處
個人認為日本人當初的考量有幾點
1. 秀姑巒溪西岸為完整秀姑巒溪沖積扇,需要跨越的河川較東岸少
只需要跨越卓溪、豐坪溪,東岸海岸山脈除了比較大的高寮溪、呂範溪、苓雅溪以外
還有一堆小野溪要建橋,而且最後還是得跨越秀姑巒溪
2. 河川越下游、洪峰流量越大,建橋難度&成本越高(安全係數要抓高)
與其問為何不走東岸,實際查了資料我反而更想問的是「為何不走長良聚落過樂樂溪」
各位先來看一下秀姑巒溪的水文資料(P60)
https://www.wra.gov.tw/cl.aspx?n=3614
其實,秀姑巒溪上游最大的支流就是樂樂溪
其匯流點Q50洪峰流量約8,000 cms,是秀姑巒溪主流(3,360 cms)的兩倍多
結果,日本人選了匯流後的玉里大橋處(Q50=11,000 cms)過河,只因為「那邊比較窄?!」
這邊用google地圖稍微抓一下各河段段面寬度參數
1. 舊線跨河處:約490 m
2. 新線跨河處:775 m(樂樂溪)+470 m(秀姑巒溪)=1,245 m
3. 經長良跨樂樂溪上游:430 m(秀姑巒溪)+430 m(樂樂溪)=860 m
不管怎麼跨,舊線跨河處都是能蓋出最短橋梁的選擇,就算舊線加入吳在溪(60m)、安通溪
(90m)&樂合溪(100m),其橋梁興建總長度均遠低於繞行長良聚落上游
而且,以現行混凝土樑橋最大設計跨距50m來回推當年的工程技術水平
差不多每隔30~40m就需要落墩,就算在西部的花樑鋼橋或是西螺大橋這種特殊構型的橋樑
其墩距也不過60m左右,橋梁越長、跨距越大,衍生出的問題就是爆增的工程經費...
所以並非同條河再架一座橋問題不大,而是再架一座橋問題可大了...$$$$$$哪...
(西螺大橋在當年都因二戰而停擺,台東舊線能在戰前全線通車就已經該偷笑了)
此外,當年挖隧道反而相較現在便宜&簡單許多,而且土石方棄運也不像現在這麼嚴謹
以結果論來說,存在即是合理,不論當年日本人怎麼考量線型,肯定是當時的時空背景
的條件下所妥協出的結論,現況也只能用當時的技術與經費條件下去猜測
作者: zxcc79   2025-10-30 21:57:00
數據分析推
作者: birdy590 (Birdy)   2025-10-30 22:07:00
主要原因應該是東西向橋樑都是近代才有的 現在也沒幾座也是這次光復斷橋很多人才發現繞東邊替代道路很小條
作者: tony121010 (我是來亂的)   2025-10-31 00:22:00
早年溪的東岸就沒有太多大型聚落沒有那麼大的交通需求
作者: zx246800tw (搖桿驅動程式)   2025-10-31 00:54:00
作者: IanLi (IanLi)   2025-10-31 06:53:00
作者: MickeyDisney (米奇迪士尼)   2025-10-31 08:20:00
不走長良而選安通 大概是因為溫泉的關係
作者: gogoguide (汪)   2025-10-31 15:00:00
感謝回覆 因為有親戚住瑞穗常走193 所以從小就有為什麼鐵路不走193的路線 要走舞鶴那裏的疑問 因為193明顯地勢比較平坦
作者: kill90206 (快被蚊子吸乾了...)   2025-10-31 19:31:00
結論就是走東側遇到支流比較多要蓋很多橋,而且台九線似乎也是一樣的原因走掃叭
作者: easyfish (easyfish)   2025-10-31 21:17:00
公路翻山簡單很多 當然就更沒有理由跨過溪再跨回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