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請問各位對台鐵歷史比較了解的大大,當年西部幹線電氣化時,有無考慮標準軌化?
這是前幾天看了板友po的關於車頭的文章後的疑問,小弟的伯父曾在中華工程約20年,
據他跟我說過的,其實台灣的鐵道高速化在1970年代十大建設時就有人提出,
眾所周知,1435MM是國際鐵路的標準軌距,台灣因為清朝就用1067MM,日治時代延續此軌距,
且這與日本傳統鐵道相同,但也導致列車速度有限,
據他說當初是有人提出直接標準軌化的構想,然後購買高速列車,而不另外新建高速新線,
對台鐵來說,如果能拓寬,至少買車的選擇上就多很多了,
而且因為是通用規格,成本應該可以降低一些,
想請問當時真的有此構想嗎?以當時的政治環境,沒有什麼抗爭,也沒有什麼人會去質疑必要性、成本效益甚至環保,
如果當時就搞起來,不知道台鐵營運速度能否破200,而達到高速鐵路的水準?謝謝。
如果當時就拓寬,應該就不會有高鐵了,不過快慢車速度差距的問題可能還是不小,
就算列車本身可以夠快,可能也很難衝200以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