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商周] 腦殘政府和媽寶企業才會把零關稅當競爭力

作者: larusa (最愛小熊寶貝)   2014-11-13 15:55:31
: 中國就是由沒有誠信,不喜歡反對聲音,不透明的體制所組成的國家。
: 這種靠奴役人民所產生的國家競爭力,不要也罷。
: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PublicIssue/M.1415864217.A.7A5.html
: 推 MrTaxes : 零關稅不能當競爭力,但是務實的優勢 11/13 15:44
: → MrTaxes : 這是很客觀的,不要用意識型態來看問題 11/13 15:45
稅收哥講的有其道理 老夫提的也有道理
FTA要簽 但重點是怎麼簽對國家利益最好 最能兼顧公平跟國家發展
剩下的就.......看一下下面這篇吧
=====================
http://m.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7060
諾貝爾獎得主史迪格里茲:錯誤的自由貿易 傷害公眾利益
聽聽歐巴馬怎麼宣傳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議):「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貿
易伙伴關係」、「會創造更多的就業」。這些鼓吹TPP的說帖聽起來十分耳熟,「自由
貿易」彷彿各國政府流行的高級修辭。
「我通常是支持自由貿易的,但如果TPP夭折了,我可能不會怎麼灰心洩氣,甚至還會
有點如釋重負,」說這話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R. Krugman),原因是
他認為對受惠產業有益的事情,不一定總是對美國有利。
商業利益不能優於國家利益
持相同觀點的是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他在《
自由貿易這場戲》(The Free-Trade Charade)一文中分析,比起過去,關稅已經降到很
低的今日,各國的自貿協議往往不是要建立真正的自由貿易體系,多半是為了政治的考量

他主張,在進行貿易協商談判之前,應該把握三個基本原則:第一,任何貿易協議應該要
對等。其次,任何貿易協定,都不能將商業利益置於廣義的國家利益之前。最後,過程必
須要透明。
史迪格里茲認為,典型的貿易協議都將商業利益優先於其他價值,例如像是環保、文化等
利益,往往被忽略犧牲。只有少數如法國,希望在談判協議的過程,將「文化」排除在外
,以支持其藝術電影的發展。像這類以及其他廣義的公眾價值,應該是不可以談判的。
他也認為,自由貿易不能夠一體適用。因為,每個國家的需求不同,有不同的政治局面與
制度,經濟發展階段也各不相同。
身為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迪格里茲被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弗曼讚為「對
真實經濟運作直言不諱」。三月中,他在《紐約時報》發文,再度闡釋他對於自由貿易與
全球化的觀察。
雖然,他文中分析的主體美國,有廣大的內需市場,台灣則是高度依賴貿易,兩者或許在
「自由開放」與「保護」的抉擇與衡量會有所差異。但在急著擁抱自由貿易之前,別忘了
,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百分之百純粹的自由貿易。在各方論辯自由貿易協議的優缺得失之際
,我們需要更了解它的侷限。
以下是史迪格里茲這篇〈掉入全球化的錯誤端〉(On the Wrong Side of Globalization
)重點摘錄︰
一談到「貿易協議」,大家可能就目光呆滯、兩眼發直。但我們都應該注意,一不小心就
可能掉入錯誤的全球化。
先來解決一下歷史問題。今天的貿易協議與二次戰後主張的降低關稅,已有很大的不同。
當各國的關稅降到極低,貿易擴張,各自發展優勢產業,生活水準得以提升,今日貿易協
議的談判重點也轉向「非關稅障礙」。
「去管制」的代價全民買單
為了企業的利益,貿易協議的促進者大力推動「去管制」,冠冕堂皇地宣稱,這是為了提
高效率的良善。可是多數的法規(也就是所謂的「管制」),即使不完美,往往都是有理
由的,例如保護勞工、消費者、經濟發展,以及環境。
這樣積極「去管制」的貿易協議風險就是,代價由全民買單。貿易談判者被說服,貿易協
議是對貿易及企業獲利有好處的。但是剩下的我們,將會是大輸家。
這也就是為什麼,祕密協商風險特別高,因為我們正是談判桌上的高額賭注。如果協商是
祕密的,就沒有辦法以民主的程序檢視查核,對協議的負面影響,也將無從限制。
儘管如此,還是有人對自由貿易協議熱情支持,包括許多經濟學家。
管理不善的全球化增加失業
自由貿易是早期經濟學的中心原則。沒錯,貿易有贏家也有輸家,贏家永遠可以補償輸家
,所以自由貿易是雙贏的。不幸的是,這樣的結論有前提假設,其中更有許多是完全錯誤
的。
例如,傳統理論中,假設勞工可以在工作之間無縫接軌、自由轉換;假設經濟是處在完全
充分就業,在部份經濟學家的理想上,因全球化失業的勞工,可以快速從低技術部門轉到
高科技產業。只是在高失業率,特別是長期失業比例如此之高的今日,我們不該再自滿於
自由貿易。
貿易協議的「去管制」,使得開發中國家付出高額的代價,雖然他們是最明顯的受害者,
但已開發國家如美國,也同樣遭遇衝擊。由於管理不善的全球化,這些建立在李嘉圖「比
較利益法則」的貿易協議,實際上會有增加失業率的風險。
我們的經濟政策鼓勵工作外包,利用國外便宜的勞動力生產,可以將便宜的產品銷回美國
。但美國勞工卻面臨與國外廉價勞動力的競爭,不只造成失業,也影響到保住飯碗的人,
因為高失業率使得調薪的壓力降低了。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一個全職的男性勞工,實質中
位數所得比四十年前還要低。
政治加劇了這些問題。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傳統的自由貿易理論表示,贏家「可以」補
償輸家,但不代表贏家會這麼做。
長期而言,我們都死了
相反的是,他們不會這麼做的。貿易協議的擁護者經常說,為了保持美國的競爭力,結果
不僅工資被削減,對於促進公眾利益的稅收與支出也是。擁護者認為,為了長期的利益,
我們應該要接受短期的痛苦。但別忘了凱因斯告訴我們的,「長期而言,我們都死了。」
在這一系列的討論中,我重複強調兩個觀點。
第一,美國貧富差距達到三十年來的最高峰,是政策及種種法令造成的結果。當總統強調
「不公平」是國家的首要問題時,每一個新的政策法令,都應該從這個角度出發,好好加
以檢視。
破解涓滴經濟學的迷思
像TPP這類加深貧富差距的協議,企業固然獲利了,用傳統方式計算的GDP可能(但也
不保證)會上升,受衝擊的卻是一般民眾的福祉。
這也延伸出我第二個觀點,我再次強調,補貼移轉的「涓滴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認為,政府財政補貼可經過大企業,再陸續流入小企業和消費者之手,從而
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是個迷思。
像TPP這樣的政策,壯大了企業,卻不一定會幫助到中產階級,更不用說是底層的民眾
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