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EvanYang (EvanYang)
2014-09-08 12:50:56※ 引述《Aldebaran (一直走)》之銘言:
: 我不懂經濟,不過一直都相當好奇
: 為什麼臺灣的產業結構只能靠中國,為什麼臺灣只有出口導向這個選擇
: 臺灣的國內市場規模小到無法支持內需,無助生產力及擴大經濟規模嗎?
: 我也不止一次聽到圈內人表示臺灣根本沒有所謂的科技產業
: 剛剛看到一篇不大的學術文章,作者是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經濟學博士
: 蠻扼要的就這些問題提出解釋和建議,我隨意摘個幾段如下
這篇寫的很好,我做點我個人的理解補充。
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反之對應的就是內需疲憊,內需就是消費,消費建立在
薪資以及社會福利上,這牽扯到政府施政態度。
簡單的說,出口導向&壓低本地人薪資,對誰最有利。當然是大企業,大企業
有資源擴大海外投資,所以出口導向對其最有利,因此政府施政許多觀點都
是以大企業的利益為前提。
反過來,如果以本地人的利益為前提,我們會看到台灣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
呢?
首先,外勞會大舉減少,不開放外勞壓低本地人薪資,人力資源珍貴下,政
府押著企業主強制轉型,像是提供更多高效能的機器,讓人力可以效率更大
化,如搬運,不再靠人力以及破爛的載體,而是靠著高效能載體增加人的效
能。
以及更積極的戒急用忍,想去中國投資的人,不提供銀行端貸款的協助,自
己靠自己,但是留在台灣的企業主,政府提供大量的協助,像是租稅、資金
、人材、技術等全面結構性的以台灣在地為主的設計,讓在地投資有誘因產
業轉型,提昇技術以及引進歐美更先進的知識。
短時間內,經濟增長會蠻難看的,但是這是台灣邁入少子化以及老年化要去
克服的難題。台灣不缺錢,超額儲蓄,但是台灣除了錢以外,什麼都缺。缺
乏用錢的人材,缺乏將人材放置在對的位子,缺乏更有競爭力以及創造力的
企業文化,缺乏人民對政府會保障台灣人的信心,缺乏知識,缺乏技術,缺
乏國際戰略觀,缺乏很多很多我們所不足之處。
但是,我們會學習,我們也會成長,一旦把結構性問題大舉修正,台灣人會
學的很快,很快的就會產生產值,爆炸性的成長。
所以,我們不只要處理殖民體系的結構性問題,更要去理解經濟問題,讓台
灣更在地化,而不是成為一個利企業卻損在地人的鬼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