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台北電影獎入圍三大贏家《灼人秘密》《下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20-06-28 13:40:03
你看過了嗎?台北電影獎入圍三大贏家《灼人秘密》《下半場》《返校》總體檢
https://www.fountain.org.tw/r/post/nina-wu-we-are-champions-detention
文/張硯拓
去年夏天,我參與了《新活水》第12期專題「下一部台灣電影」的規劃,我們採訪當時將
上映的三部國片:《灼人秘密》的編劇兼女主角吳可熙,《下半場》的製作人陳寶旭,《
返校》的導演徐漢強,和他們分別聊了創作、製作宣傳以及新片看點。如今一年過去了,
三部片的市場成績塵埃落定,也都在本屆台北電影獎入圍豐碩。此時,正適合對當時的展
望做一番回應。
《灼人秘密》:票房守住基本盤,美學新意、議題深度不足
●上映:2019年7月19日
●映期:6週
●全台總票房:735萬(年度台片第17名)
●金馬獎得獎:音效
●金馬獎入圍:導演、原著劇本、攝影、美術設計、造型設計、原創電影音樂、
原創電影歌曲
●台北電影獎入圍:劇情長片、導演、編劇、剪輯、視覺效果、配樂、美術設計、
造型設計
《灼人秘密》是三片中最藝術取向的,票房不如較商業的其他兩部,並不令人意外。若要
論斷它的成績,更適當的基準是導演趙德胤的前作《再見瓦城》(2016)──相同的卡司
,相似的國內外影獎成績,當時票房是705萬。由此來看《灼人秘密》的735萬並沒有明顯
成長,女主角親自編劇、入圍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受#MeToo運動啟發等等話題的
發酵有限,但也不算是失著,約莫是平盤。
就內容來看,去年我們專訪吳可熙,和她暢談創作心路與生命經驗,這些確實轉化成強烈
的情緒和美學風格,體現在《灼人秘密》裡。然而這個虛實交錯、意識與潛意識互相滲透
的故事,敘事上的難度非常高,或許高過了一位編劇新手的掌握,更不用說趙、吳兩人的
企圖心是媲美《穆荷蘭大道》、《噩夢輓歌》等等晦澀難懂、符號滿滿的殿堂級藝術電影

全片美學的確張狂而豔麗,但過於單一而且緊繃的氛圍,帶給觀眾極大的挑戰;在議題上
的發揮也有些不足,雖然搶得了「#MeToo風潮後第一部相關台灣電影」的頭銜(而且至今
似乎沒有出現第二部),但是在權勢性侵、演藝圈黑暗面這些題目上,講得並不深。
《下半場》:從球場到戲院的最後一哩路,仍難以翻越
●上映:2019年8月23日
●映期:8週
●全台總票房:2297萬(年度台片第8名)
●金馬獎得獎:新演員
●金馬獎入圍:男配角、攝影、音效、動作設計、視覺效果
●台北電影獎入圍:劇情長片、導演、男主角、男配角、新演員、編劇、配樂、攝影、
剪輯、聲音設計、視覺效果、動作設計
《下半場》的2297萬票房成績,是三部中最可惜的。它的角色建構、劇情的完整度、情感
的流暢,可能比一半以上曾經破億的台灣電影都好。兄弟競爭又相扶持,賽事的安排緊扣
著情節起伏,導演張榮吉堅持用球技專業的新人、搭配豐富的球場拍攝經驗和足夠資源,
把一場場球賽拍得劇力萬鈞,這股熱血又在最後匯流了親情的和解......
這一切,最終沒有轉化成票房的原因只有一個:題材不吃香。
去年8月24日,我在《新活水》的講座和台北電影節總監李亞梅談台片的現況與展望,當
天正是《下半場》上映第二天。我還記得開場前,我們都非常關心它首日的票房數字;講
座上,亞梅總監問了現場逾50位觀眾,只有三分之一知道《下半場》要上映,再進一步問
有多少人會去看?結果只有一人舉手。
別忘了,那已經是一群特地來聽「台灣電影」的觀眾,如此核心的台片TA(目標觀眾)仍
然對本片提不起興趣,可見「高中籃球聯賽」這個題材不只被「不看籃球」的人直接忽略
,就連喜歡看球賽的觀眾,可能都只對NBA轉播有興趣,對高中聯賽和相關的電影不感興
趣。
去年在雜誌裡,為《下半場》受訪的監製陳寶旭就曾提到,團隊從前置期就研擬了縝密的
行銷計畫,拿到HBL官方授權並相互配合宣傳,目標直指聯賽的廣大觀眾。可惜的是,即
使有好看的故事、熱血的球技、專業的賽事拍攝技巧,從球場到戲院的最後一哩路,仍然
難以翻越。
《返校》:2019年度台片票房冠軍,更證明IP的影響力
●上映:2019年9月20日
●映期:13週
●全台總票房:2億6046萬(年度台片第1名)
●金馬獎得獎:新導演、改編劇本、視覺效果、美術設計、原創電影歌曲
●金馬獎入圍:劇情長片、女主角、新演員、動作設計、剪輯、音效、原創電影音樂
●台北電影獎入圍:劇情長片、導演、男主角、女主角、編劇、配樂、攝影、剪輯、
美術設計、造型設計、聲音設計、視覺效果
無疑地,《返校》以2.6億拿下年度台片冠軍,是亮眼的成績。它在上映首日創下1800萬
的「八年來台片最高」,首週末6741萬是國片史上第4,最終2.6億排名國片史上第11名,
和《艋舺》、《大囍臨門》、《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同一量級,僅小輸給李安的《色,
戒》。
這樣的成績,是否是這片的類型──知名手遊改編、白色恐怖歷史題材、點綴愛情元素的
驚悚片──所能企及的最大值?或還可以更好?雖然幾乎沒有範例可以比較,但在發行團
隊結合數據公司、從市場經驗/科學分析兩方面共同著力的情況下,本片應是發揮最大的
票房潛力了。這從上映後,電影海報及宣傳台詞「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紛紛
成為社群流行語,被大量改編、轉發的現象,可以得到證實。
就內容來看,《返校》是導演徐漢強第一次掌握大型商業片,而且有原作素材在前,有龐
大的實拍/特效交錯的敘事要駕馭,還有敏感的題材要拿捏,必須要在遊戲迷/出資者/
廣大觀眾的理解力之間找到平衡,還得向自己的藝術心負責......從這麼多方面的艱難
來看,《返校》能夠拍成一部質感穩定,敘事清晰,情感也順暢的電影,已經很不容易。
若要更嚴格檢視,在炫目的結構及風格強烈的符碼之下,人物有點片面,歷史脈絡不足,
故事核心的悲戀在宣傳上被錯位扭向了「致自由」;遊戲藉由「不明說」來營造的時局壓
迫感,到電影都被翻上檯面,這是為了讓觀眾好懂不得不然,但也犧牲了更深刻的議題空
間。
但以上這些,都不會改變《返校》的時代意義。在這之前,台灣沒有拍過遊戲改編電影,
也沒有用如此貼近大眾的方式碰觸白色恐怖。光是把如今65至75歲那一代台灣人的校園經
歷,重現給這一代的觀眾看,這遲來了半世紀的警惕,就值得記上一筆。
綜觀分析一:如何善用IP影響力
如果把三片擺在一起看,很難否認:《返校》能衝出《下半場》10倍以上的票房,絕對跟
IP有關。改編知名遊戲,讓本片從籌拍階段就是媒體焦點,而導演是新人、卡司也沒有明
星,卻能一上片就開出超高票房,這都是仰賴題材本身──不是白色恐怖,不是校園戀情
,而是特定遊戲──所帶來的名氣和討論度。
如今在社群時代,大眾能被電影資訊「打到」的機會遠勝以往。在過去,決定觀眾看不看
一部片的因素不外乎導演是誰?哪個明星主演?預告好不好看?頂多再加上有沒有得獎、
類型合不合胃口......;但現在被「推」到每個人面前的客製化資訊,以及社群討論的能量,比上述條件更先一
步決定你知不知道、期不期待一部電影。你喜愛的原作改編,或你看過的系列續集,當然
更會被你關注,或在你的討論圈出現。這是為何IP擁有了宰制當今娛樂市場的影響力。
再換個方面看,《下半場》也擁有「HBL」這個IP,而且在行銷上盡心盡力,為什麼無法
把球迷變戲迷?這說明了IP本身的類型區隔:對球迷來說,聯賽這個組織沒有IP吸引力,
就像籃球本身也不構成IP──但如果是特定球隊,或球員,說不定情況就會不一樣了。
綜觀分析二:如何點燃議題動能
《返校》的另一大話題性,來自它的歷史議題,而且是少有商業影視去碰觸、在政治場域
卻非常高能量的「白色恐怖」這一題。這當然有助於本片的媒體效應,即使很難直接等於
觀眾(尤其年輕人)進場的動力,但是當話題起來了,連政治人物都必須來沾個醬油,知
名度也就擴散到電影觀眾之外。而宣傳團隊顯然也深知這潛力,才會強攻「致自由」這一
點。
再加上,我們很難說:如果《返校》早一年生在2018,或晚一年生在現在,它的議題動能
還會跟去年夏天的台灣相似嗎?
另一方面,《灼人秘密》也是一部議題號召的電影,即使#MeToo在台灣一直沒能點起火,
仍然有操作空間。這就要說回影片本身了,儘管真的圍繞著創傷經驗去建構它的美學、表
演、氛圍,但敘事語言是隱晦的,不那麼直接和觀眾溝通,也就難把已經很複雜、幽微的
心情講清楚。這從電影上映之後,即使是關注性別的討論圈也不太有人拿它當例子來說明
經驗或解釋理論,可見一斑。
綜觀分析三:如何突圍類型設定
去年接受《新活水》訪問時,李亞梅總監曾經提到:世上不論哪個國家,最有把握賣錢的
商業電影永遠是四個類型:浪漫愛情、喜劇、恐怖片、動作片。除此之外的題材一概辛苦
。在台灣這個規模小,商業創作更還沒有成熟運轉的市場尤其如此。故我們從類型角度來
看:《灼人秘密》是藝術電影,很難被劃分到類型中,也沒有這個意圖;《下半場》是體
育競技類型,搭配親情主題;《返校》則是奇幻驚悚片,搭配歷史政治元素,核心則是愛
情悲劇。
這樣一字排開,只有《返校》落在四大類型的框架中──從恐怖片跨向愛情,前者是台片
工業目前唯一能穩定獲利的領域,後者則是讓人看完眼眶紅的密技。有了這基底,再搭配
政治話題,以及超級IP的加持,本片大賣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又搭東風。
再說回最可惜的《下半場》。在今年台北電影節的選片指南上,李亞梅形容這是「去年最
好看的國片」,而本屆獲得14項提名的風光成績,也還了它一個遲來的公道。然而,這改
變不了體育類型片很難賣的事實。翻開影史曾經破億的28部國片名冊,只有一部《KANO》
屬於這類型,而且是跟台灣社會的共同記憶綁更緊的「棒球」主題。
《下半場》非常好看,甚至可以說只要被騙進戲院坐下來,任何人看完應該都會喜歡。如
果看《返校》和《下半場》的台北週末票房走勢,會發現兩部片「第二週比第一週的跌幅
」都維持在驚人的22%以下。這意謂著口碑有成型,可惜《下半場》的起始數字真的不夠
,又在《返校》前一個月上映,後半的討論度都被搶走了。
硬生生撞上類型的天花板,即使有口碑也無法擴散,《下半場》的惜敗是寶貴的一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