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從畢業演講看台灣的「成功者情節」

作者: wearytolove (奪真書生A.W.)   2014-06-12 15:35:06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518965&ch=fb_share
從畢業演講看台灣的「成功者情節」
2014/06/12【詹益鑑╱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
多年以來,台灣的各大學畢業典禮,總是邀請產業大老或學術人士對畢業生進行演講,但
除了帶來對講者或校方的新聞報導之外,我實在看不出來對畢業生跟在校生創造什麼具體
價值。如果從畢業生的觀點出發,他們需要的其實是挫折與失敗的經驗分享,而不是很久
以前的成功典範或對兒孫晚輩般的深切期待。
● 年復一年的大老演講
鳳凰花開的六月,又到了學子們離開校園的時節,也是職場新鮮人面對就業市場與產業挑
戰的時候。因此,各大學往往邀請傑出校友或產業名人,到校為畢業生們致詞勉勵。
今年,台大邀請了施崇棠、交大邀請到曾志朗,分別期許畢業生們「要當T型人」以及「
志在四方」。又如去年,台大邀請了傑出校友戴勝益,卻因為前一週在中興大學畢業典禮
的演講提出「月薪5萬以下不要儲蓄」,後來在台大學弟妹面前把儲蓄門檻修正為「月薪3
萬」,而引起新聞風波。
其實這些產業前輩或名人專家,固然功成名就、術有專攻,甚至可說對國家社會貢獻卓著
,但處在產業變動快速的時代,如果今天我是坐在台下的畢業生,我真的需要這些資深大
老對於職涯發展的建議或勉勵嗎?
●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反觀美國的大學畢業典禮,都邀請哪些傑出人士,對畢業生談哪些主題呢?
MIT在去年邀請了Dropbox 創辦人Drew Houston,告訴學弟妹「最大的風險不是失敗,而
是過得太安逸」;哈佛商學院在前年邀請了Facebook營運總監Sheryl Sandberg,她建議
畢業生「尋求真理及講真話」,並敦促畢業生「創造一個使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中擁有平等
權的世界」。
再往前看,賓州大學在2011年邀請到著名演員與導演Denzel Washington (丹佐.華盛頓
)對畢業生們談「失敗與冒險」;過去十年最著名的畢業演講,則是Steve Jobs在2005年
於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的著名演講,用他個人的三段生命歷程講述「愛、夢想與勇氣」,
並留下「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千古絕句。
● 年紀不是問題,成敗才是關鍵
其實我並不是要比較這些傑出人士的成就,華碩與王品在華人世界的成就價值,未必遜於
我上面所舉的美國名人所屬的企業;但最明顯的差異,在於年紀。
我並不是要「戰世代」,但我要挑戰「大老」才有資格受邀演講的觀念。
施崇棠先生今年六十二歲、曾志朗七十歲,戴勝益也已經六十一歲,這些前輩的子女都應
該早已大學畢業,他們的成功經驗、產業觀點與人生哲學,對台下的大學畢業生來說,已
經算是父母輩甚至接近爺爺世代的。
而美國名校邀請的演講嘉賓,Drew Houston、Sheryl Sandberg、Denzel Washington在演
講當年,分別是30、42、55歲;2005年於Stanford演講的Steve Jobs,回鍋蘋果第二次當
執行長將近十年、創業將近三十年,當時也才50歲。
這些三十到五十歲的講者,跟畢業生之間的代溝,顯然比六十歲甚至七十歲少很多,對產
業趨勢與科技未來的描繪,應該也比較精準實際。
除了年紀較輕之外,這些美國的畢業演講來賓,幾乎不談產業或科技,也不會告訴學生要
「成為怎樣的人」或「怎樣投資自己」、「如何成功」,反而多半在談自己過去的失敗經
驗!
● 年輕人需要的是什麼?
這就是關鍵所在。問題不是講者跟聽眾之間年紀或世代差距,問題是校方打算藉由畢業演
講,給年輕人什麼樣的「價值典範」(Role Model)?
兩年前,我做過一個關於「成功」與「失敗」的個人研究,根據 Google的搜尋結果,中
文字「成功」有12億個搜尋結果,而「失敗」有5億個;對照之下,英文「success」+「
succeed」共 10.2 億個搜尋結果,而「failure」+「failed」共 10.9 億個結果。
從中文「成敗關注率」的2.4 倍相較於英文的 0.93 倍,可以約略看出華人有多迷戀、多
在意「成功」這兩個字。
前面所提到的美國講者,其實也都是各領域的成功者。但一來他們在演講當時都還在「往
更成功的顛峰」路上(想想2005年的蘋果),一來是他們絕口不提成功,反而關注失敗、
冒險與挑戰;而我們所邀請的大老,要不是年屆退休的政經專家、不然就是企業成長已遇
轉型瓶頸的資深創業者或經理人。
所以,為什麼我們的畢業典禮,總是要邀請「大老」擔任講者?
我想除了學校行政單位對於「成功者」或「傑出校友」的想像跟理解有限之外,主辦人的
心態也很值得討論。
可以猜想得出來,校方主辦者一定是希望「大牌講者」蒞臨可以帶來新聞報導,對校方的
聲譽跟新聞曝光度有所增進。但這樣的出發點本身是有很大問題的。
● 主角是畢業生,不是校方或講者
畢業典禮的主角,應該是每一個畢業生,而不是校方或校長,更不是講者。但可以看到過
去幾年受到新聞關注的畢業典禮,不是講者被關注,就是校長被報導。
站在畢業生的角度,這樣的畢業演講,真的沒有價值。也難怪許多學弟妹,現在都不願意
參加畢業典禮了(其實從我大學畢業的1998年,典禮出席率就很低)。
如果我們真的希望給「即將面對升學、就業、當兵、出國等人生挑戰」的大學畢業生有價
值的建議,就應該邀請有價值創造經驗、曾經面臨人生重大抉擇的講者,邀請理解年輕學
子、可以溝通對話的青年傑出人士,而且最好身在產業之中(畢竟多數畢業生都不會往學
術之路發展),跟畢業生們分享挫折的經驗。
也許有人會說,但媒體報導的成功企業家或創業者就一直是那些大老啊。難道台灣真的沒
有青年創業者嗎?
連批判學運世代的行政院長最近都見到了數十位在網路、行動、農業與社會企業等領域努
力耕耘的創業者,更不用說在我所共同經營的AppWorks(之初創投),已經培育超過150
個新創團隊,投資20家網路公司。
不說這些還在辛苦經營求生存的創業者,就算要舉創業成功者,從曾經是「台灣最年輕上
市公司創辦人」的群聯電子潘建成董事長,到被美國上市公司收購的阿碼科技黃耀文執行
長、被日本科技公司收購的前曜碩科技創辦人郭榮昌、被Groupon收購的前地圖日記創辦
人郭書齊,通通都是年輕的傑出創業者,但似乎通通沒有被母校的畢業典禮邀請過。
在產業變動迅速、科技日新月異的現在,成功往往只是一瞬之間、難以預測跟描述,失敗
經驗卻會讓人刻骨銘心、成為養分與動力。
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大學畢業典禮,邀請的不再是爺爺爸爸級的大老,而是對畢業生來說
可以親切叫一聲「學長」而不會覺得有距離的青年世代,跟台下的學弟妹分享他的人生經
歷與挫折故事。
作者: flysky21 (yoyo)   2014-06-12 15:41:00
推!!
作者: RoundTable ( )   2014-06-12 16:38:00
推! 雖然今年施先生的演講已經比起n年前賴先生的演講好很多 但也希望校方在畢典能找一些年輕的演講者
作者: hihieveryone (逐浪人)   2014-06-12 18:27:00
拜託歐巴馬難道會去什麼小鎮演講嗎?這是國際趨勢平常那些學長姐其實有很多都會回來演講或者表演老人家來演講不只是單方面的談話更是種象徵還是要請 J·K·羅琳 布林 佩奇 之類的來說說話?
作者: Ianthegood (雜碎。)   2014-06-12 18:51:00
是種象徵沒錯阿 該死的封建制度的象徵
作者: sbtiagr (星奇*天)   2014-06-12 19:07:00
五六年級斷層啊... o.o你看看多少現在的企業家還是三四年級、沒有世代交替
作者: k801030 (阿維)   2014-06-12 19:29:00
演講者不都在秀自己的公司多邱?
作者: rudolf (滷豆腐)   2014-06-12 19:44:00
是象徵又怎樣?畢業典禮是企業家畢業還是學生畢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