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 103-2 楊植勝 哲學概論 期末考

作者: diar (旗子)   2016-12-25 23:01:11
課程名稱︰哲學概論
課程性質︰選修兼通識A4
課程教師︰楊植勝
開課學院:文學院
開課系所︰哲學系
考試日期(年月日)︰2015年6月24日
考試時限(分鐘):120分鐘
試題 :
以下七道問題任選五題回答!每題滿分為20分;回答超過五題者,以得分較高之五題計分
1.在中世紀的觀念裡,神或上帝是最高的存有;所謂最高的存有,不但是最完美的存有
(ens perfectissimum,the most perfect being),也是最實在的存有(ens realissimum,
the most real being),甚至是至善(summum bonum,the ultimate good)的存有。這個神
的最高存有等級被視為證明神存在的途徑。神的最高存有等級與哪一或那些神存在證明的
論證有關?該論證為何?
2.個體性(individuality)的問題在中世紀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基督宗教救贖的基本
單位是「個人」(individual)。傳統的亞里斯多德哲學把個體性原則建立在他「形式質料
說」(Doctrine of material and form)的「質料」上,但是這個觀點難以符合基督宗教的
教義,所以中世紀的神學家必須調整亞里斯多德的學說。分別說明聖多瑪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1225-1274)、艾克哈特(Meister Eckhart,1260-1327)與史葛托斯(Duns
Scotus,1266-1308)三人如何修改亞里斯多德的學說!
3.中世紀有關「普遍」或「共相」(the universal)的爭論,從「普遍在事物之前」
(universalia ante rem)發展為「普遍在事物之後」(universalia post rem),到了近代
,人相信先有個別的事物,然後才有普遍或共相。據說符合這一順序的方式是「歸納法」
(induction):(一)為什麼歸納法符合這一順序?(二)另一方面的「演繹法」
(deduction)為什麼不符合此一順序?
4.依據尼古啦‧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的說法,近代思想對古代的兩大變革是「因果
的原則」(principle of causality)取代「目的論的原則」(principle of teleology),
以及「流變的形式」(forma fluens,flowing form)取代「實體的形式」(formas
substantiales,substantial form)。用你的話解釋這兩大變革!
5.近代哲學支付笛卡兒(Rene Descartes)說「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I think,
therefore I am):(一)為什麼「我思」可以得出「我在」?(二)而從「我吃飯」或
「我考試」就不能得出「我在」?
6.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形上學是「單子理論」(theory
of monads):(一)萊布尼茲說每一個「單子」都是「無窗戶的」(windowless)是什麼
意思?(二)單子無窗戶會出現什麼問題?(三)萊布尼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7.在近代,整個知識問題可以分成兩大陣營,一是「英國經驗論」(English empiricism)
或「感覺主義」(semsualism),另一是「歐陸理性論」(Continental rationalism)或
「先天主義」(apriorism)。對此,哈特曼用一典故來說明兩者的差異:英國哲學家洛克
(John Locke)為了表明他的立場,說了一句話:「如果感覺不是先在感覺裡,就沒有任何
東西會在理智裡」(nihil est in intellectu,quod non prius fuerit in sensu.There
is nothing in the intellect,which is not first in the senses);德國哲學家萊布
尼茲卻在它句尾加上一個短語,從而也表明了他的立場:「除了理智本身之外」(nisi
intellectus ipse,except the intellect itself)。就這個典故說明兩陣營立場的區別!
可參閱自己所帶之任何書籍作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