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 CH15 人工攀登(上)

作者: find1song (subullet)   2016-08-29 15:44:07
Ch15人工攀登和大岩壁攀登 (Aid and Big Wall Climbing)
一、 人工攀登簡介
傳統攀登(Traditional Climbing):傳統攀登是由攀登者,沿路自行架設保護點。而目標為完攀。因沿路沒有永久保護點,所以傳統攀登通常為沿著裂隙攀爬。可分為人工攀登與自由攀登。
1.人工攀登(Aid Climbing):使用人工工具攀爬攀登過程中會藉助器材的能力,如手抓腳踩繩梯、固定點、保護點,如上升器、繩梯、岩釘、岩槌…等。但因岩釘對岩牆會造成破壞,在講究環保的現在,一般僅使用岩楔做固定點或確保點。
2.徒手攀登(Free Climbing):這個名詞是相對於人工攀登而產生的,攀爬時只靠身體的四肢抓踩天然的把手點或踏足點,傳統裝備只是用來架設確保點,並非上升施力之用,而繩子只作為確保安全之用。
分級:
人工攀登─目前大家都使用同一種系統,但有很多種詮釋。
A1: 所有的固定點都很容易放置而且牢固。
A2: 固定點都還算牢固,但是放置不易。
A3: 固定點放置很難,但是還是可以找到幾個牢固的固定點。
A4: 一排固定點中有好幾個都只能勉強支撐身體的重量,千萬不要有大的墜落。
A5: 超過20米以上的固定點都只能勉強支撐身體的重量而已,墜落就掛了。
二、 人工攀登裝備
(一) 乾淨的基本裝備:
1. 岩械:基本上同徒手攀登(Free Climbing),有些不能承受墜落
2. 鉤環:使用O型鉤環避免鉤環移位 (將體重放置到故定支點時發出類似脫出的聲響)。
3. 繩:攀登用的動力繩、拖吊用的靜力繩、第三條輔助繩。
4. 扁帶
5. 岩盔、手套、鞋、眼睛的保護、小刀
(二) 乾淨但徒手攀登(Free Climbing)不會用到的裝備
1. 繩梯 (Aiders)
2. Daisy chains
3. Fifi hooks
(1) 用5-15cm長的繩環連結於吊帶,用於休息或提供反向張力。
(2) 須小心使用,攀登者釋放張力或改變角度時會鬆脫。
(3) 可調式daisy chain可取代可調式fifi hooks。
4. 雙肩裝備繩環
5. 雙重裝備環:因為東西很多所以通常視為標準裝備。
6. 護膝
7. 確保坐鞍 (belay seat, 15-5):可以帶一條扁帶繩環或一張吊床XD,注意自我確保要扣上確保站
(see also: http://www.climbing.com/skills/how-to-maximize-comfort-at-hanging-belays/)
8. 上升器 (ascenders, 15-6):Jumar and Tibloc。
9. 岩槌 (piton hammers, 15-7) :敲擊面用來清除和敲入岩釘,不尖的鉤子用來撬起固定點。
10. 連繫繩圈:全強度 (承受Fall) 、1/2吋傘帶 (支撐體重)。
11. 天鉤 (skyhooks, 15-8) :撐住體重,不能確保。繩環的結從背面穿過底部的洞。分為基本岩鉤、蝙蝠鉤、魚鉤、羅根鉤(Logan hooks)。
12. 旋鉤 (camming hooks, 15-9) :利用轉動力矩來鉤住裂隙,適用在比其金屬厚度還寬但比鉤頂長度窄的裂隙。斜窄鉤面的力矩較大,寬廣鉤面的力矩較小。
13. 耳片 (hangers, 15-10):鋼索耳片、標準耳片、匙孔耳片 (keyhole hangers)。
(三) 金屬裝備
1. 岩釘 (15-11)
(1) 頓悟岩釘 (Realized Ultimate Reality Pitons, RURPs):尺寸最小如郵票,用於細而淺的裂縫,只能支撐攀登者重量。
(2) 鳥喙型岩釘 (birdbeaks / pekers):外型像頓悟岩釘,但釘身較長,易於置入及取出。
(3) 刀型岩釘 (knifeblades):外型又長又薄,有兩個釘孔,一個位於釘頭,另一個在側邊突出的部份。長度及厚度不等(0.3-0.5cm),放不進小岩楔的狹窄裂隙即可使用刀型岩釘。
(4) 箭型岩釘 (lost arrows / wedge pitons):狀似刀型岩釘,但中央只有一孔,且與釘身垂直。長度及厚度不等(0.4-0.95cm),極適合用於橫向裂隙。
(5) 角型岩釘 (angles):為一種V字形的岩釘,角型岩釘和其他大型岩釘已被自由攀登裝備取代,因為通常大到能放進角形岩釘的孔通常就能置入無傷器材。
(6) Z型岩釘 (leeper Zs):可以兩個疊在一起使用穩固性更佳。釘身短,適用於"bottoming cracks"
(7) 多孔型岩釘 (bongs):為5-15cm寬的大尺寸角型岩釘,已被friend取代。
(8) 鋸斷型岩釘 (sawed-off pitons):適用於留下極多淺岩釘孔的路線。
2. 可塑性裝備 / 銅頭 / 釘頭 (malleable hardware / bashies / heads)
(1) 銅頭或鋁頭 (copper or aluminum heads, 15-12a):銅頭的承受力較高,鋁頭的可塑性較高,大多數位置鋁頭較佳,僅有最小號款式使用銅。
(2) 環型釘頭 (circleheads, 15-12b):
3. 膨脹鉚釘 (bolts):特殊技巧不告訴你怎麼打^^
(四) 大岩壁裝備
1. 滑輪:拖吊背包。
2. 拖吊袋:要備上一條固定索,用編式八字節將此固定所繫在主拖吊環
3. Cheater sticks:能在碰不到的區域扣入繩子或繩梯。
4. 萬用膠帶(duct tape):貼在尖銳岩石邊緣保護繩子、貼在岩鉤或沒有hanger的
5. 吊床 (portaledges):用來睡覺的平台。也可用吊床,但是更不舒服。
6. 行動廁所 (waste container)
三、 人工攀登支點的設置
(一) 原則
1. 支點架設越高越好
2. 放置穩固的岩鉤來代替岩釘和岩械,岩鉤較簡單,但只是能暫時支撐重量,不能當作固定點
3. 置入岩械的評估和自由攀登一樣,但有些支點不能承受墜落,且放置後因受力較難取出。
4. 岩鉤fall時可能會被金屬割斷,故最好多帶岩釘和膨脹鉚釘,以防掛耳遺失或損壞。
(二) 岩釘打入法 (15-14)
1. 水平打入較佳,選岩釘不是選岩縫,不可放入倒V型岩縫。
2. 用手放入1/2或1/3,剩下用岩槌敲入,檢測是否會轉,敲岩釘遇到阻礙即停。
3. 避免鉤環受力應做延伸。
4. 角型岩釘應使用V字三點接觸岩石
5. 多孔型岩釘鋁製的,不要用力敲
6. 會擴張的裂隙:同時敲兩個岩釘,會造成鬆脫,改用岩械。
7. 淺裂隙或凹槽:岩釘敲到岩械旁,或將岩械塞到岩釘和岩壁之間。
8. 製作保險繩環,以防支點掉落時岩釘也掉落。
9. 釘孔朝下較佳
(三) 套疊法與並置法
1. 當手邊沒有適合的岩釘岩械,可用組合的方式放。
2. 避免直接疊加在一起放,會容易取不下來。
3. 將岩械放入裂隙,再將岩釘置入以固定岩械。
4. 需用保險繩環來連接。除非是要用來承受墜落,否則放岩鉤即可。
(四) 鉤的放置
1. 避免臉正對著鉤站立,可能會彈起受傷。
2. 依岩質選擇岩鉤使用。與裂隙吻合度越高越牢固。
3. 將體重一點一點轉移,輕輕測試岩鉤是否牢固。
4. 先從繩梯很下方開始,使重心和站立位置遠低於岩鉤。
5. 一旦站上一個繩梯,可用fifi hooks鉤入繩梯的鉤環 (把它當作固定點一樣)。
6. 站在繩梯上時要有持續向下的壓力施於旋鉤。
7. 旋鉤要卡住扭轉,熟練後可以用各種神奇方式置入,有時候甚至要用岩槌才能取出。
8. 砂岩不應使用旋鉤,容易損害岩石
(五) 釘頭的放置
1. 除非遇到小岩洞或外張裂隙,否則不要使用可塑性裝備,因為光靠檢視無法保證卡緊
2. 使用岩隙可容納最大的釘頭,應輕柔的做彈跳測試。
3. 岩槌的尖嘴適合放入大的釘頭,小的釘頭則須平鑿。
4. 裝設的步驟 (15-18):1.Place it 2.X it 3.Paste it 4.Rotate it 5.Use it
四、 人工攀登的基本技巧
(一) 事前規劃:研究地形,擬訂計畫,決定休息處,思考拖曳方式。
(二) 整理裝備:岩械考慮尺寸大小混和,由大至小放置,3-6個岩釘鉤一鉤環。
(三) 基本步驟 (15-19)
1. 觀察地形。
2. 放置支點。
3. 將繩梯和daisy chain扣入支點,若目前支點不夠牢固,可往高處再架一個支點並扣入
4. 測試支點:單手用力扯 → 單腳用力蹬 → 轉換一半體重後猛跳 → 全身轉移並跳幾下。
5. 爬高到第二或第三階,扣入Fifi hooks。
6. 將攀登繩扣入前一個固定點,並移開下方繩梯和daisy chain的連結
7. 爬繩梯至最高階,產生張力 (15-20kN) 。
8. 重複以上步驟
(四) 站到最高階的方法
1. 把繩梯頂端當作一般的腳點
2. 讓fifi hooks或daisy chain形成張力保持平衡。
3. 將快扣置於固定點上,用手拉住撐起身體。
(五) 休息方式
1. 一社好新故定點就扣上fifi hooks或daisy chain 休息
2. 再傾斜角度較小的地方可以一高一低踩繩梯,坐在高處繩梯。(15-21)
3. 也可以請確保者拉繩,倚靠繩子休息。
4. 輕鬆的站姿:雙腳腳跟併攏站在繩梯上,腳間分開抵住岩壁。
(六) 人工攀登轉自由攀登:身體移到岩壁,收繩梯。
(七) 橫渡
1. 張力橫渡:利用確保者張力撐住,有些移動須要倒向側邊甚至頭下腳上。
2. 擺盪式橫渡:先降低到有足夠的繩子給先峰者再岩石來回地跑,再擺盪過去。
3. 上述兩種都很難,會給second帶來麻煩。
(八) 懸岩
1. 無法用雙腳抵住岩面的話,應在繩梯較低階處懸吊體重,要升高時再用fifi hooks。
2. 可考慮收回天花板上的支點,以利後攀者用上升器。
(九) 設置確保 (15-23)
1. 主繩固定點:給second上爬。
2. 拖吊固定點:second清理確保站時架設,可以用主繩固定點的其中一點當作其中一部分。
(十) Tyrolean橫渡法 (15-24):常用於爬到與主岩壁分離的石柱。
1. 將單繩的垂降端連接到固定點。
2. 垂降到主岩壁和石柱間的鞍部。
3. 用垂降繩當作攀登繩或利用另一條攀登繩攀登此石柱。
4. 兩人都登上石柱後,將綁在主岩壁的垂降繩拉緊,然後固定到石柱上的固定點。
5. 第一個攀爬者連接橫渡繩,並將空端帶在身邊。若目的地水平或高於起點可以用兩個ascender或一個ascender配上一個mini traxion;目的地低於起點則可能整段橫渡都要用垂降。
6. 第一位攀爬者從石柱橫渡回主岩壁的另一個位置後,第二個攀爬者將第一條繩從石柱上卸下。
7. 第二位攀爬者再將橫渡繩安裝好。
五、 後攀者
(一) 上升器的使用
1. 避免上升器失效,不可解開登山繩尾端,應用鉤環連結至吊帶或菊環上,避免掉落。
2. 為減少長距離墜落的可能,應每一段距離繩子打(單)結縮短,或作後備確保。
(二) 清理路線:邊爬邊將支點拆除,拆岩釘的方式是上下來回敲打。可塑性裝備不宜重複使用。
(三) 拆岩釘的技巧:輕敲岩釘,使之鬆動?連接帶環,來回敲擊。?硬扯工具,往上扯往下扯。
(四) 再次人工攀登 (re-aiding):主要用於水平向橫渡
(五) 短距離或傾斜橫渡 (15-27)
1. 短距離橫渡:用正常的沿繩上升技術。自擺盪固定點至後攀者間的鬆垂繩子。
2. 傾斜橫渡:長度應兩倍於擺盪之弧度。在整個過程中,後攀者應始終與登山繩連結。
(1) 後攀者攀登至擺盪固定點,準備攀升器。
(2) 後攀者將身體放低,以垂降器擺盪至對岸,下方攀升器呈開啟狀態
(3) 後攀者每隔一段距離便將繩索打上8字結繫入吊帶,解開繩索尾端,將之抽回,重新將自己與繩索尾端繫結。
(六) 長距離或水平橫渡(15-28):使用下降法 (擺盪式橫渡)。
1. 先鋒者以雙繩垂降,雙繩皆有確保。
2. 先鋒者開始攀登,以一繩確保。
3. 先鋒者架好固定點,以繩索未扣入支點的方式進行確保工作,後攀者進行垂降,擺盪至對岸。注意垂降繩扣入後攀者身上防止掉落。
4. 後攀者抽回垂降繩,沿繩索上攀,每隔一段距離便將繩索重新打上8字結繫入吊帶。
六、 先鋒交換
(一) 使用不同顏色繩索以便區分,繩子疊整齊。
(二) 計畫後攀者從何上來,注意下一個先鋒者的需求。
(三) 吃喝拉撒找空檔處理。
七、 大岩壁攀登
(一) 大岩壁攀登技巧
1. 高度冷靜的心智狀態
2. 效率、秩序、體能
3. 攀登前的事前參考登山指南或前輩建議,但也勿過度依賴。
4. 多天數多段的人工攀登須注意拖吊重物的適當安排。
(二) 拖吊系統:將攀升器移至拖吊繩,踩上繩梯,利用攀升器來拖吊背包。
(三) 架設固定繩:大岩壁攀登一日的最高點不一定適合過夜,故會將露宿用不到的裝備固定在最高點。再垂降下來找尋適合的過夜地點,次日即可直接用上升器到最高點。
(四) 撤退
1. 事先規劃撤退路線。
2. 攜帶膨脹鉚釘工具盒,便於緊急架設垂降固定點。
3. 每個繩距都要思索如何下降撤退。
(影片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rH-bTSuilo&index=36&list=PLMha0cdgevGSRfzzY8471q_Z6wRE3vToZ)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