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岩] ch.14 先鋒攀登

作者: lifelight (楨)   2014-07-17 11:59:35
一、非技術性先鋒攀登
a.握手繩–在技術困難低但有暴露感的地形使用
先鋒攀爬者將繩固定於路線底端,帶繩攀爬過困難地形後將繩端收緊固定於頂端,並注意
不要摩擦到尖銳的石頭或岩角。接續攀爬者以手握繩輔助前進,也可以以帶環或普魯士繩
環連接手繩及吊帶。由最後一名攀爬者負責收繩與器械。
b.行進確保法–用於攀登較為簡單的路線,一組繩隊通常只有兩名成員。
兩人同時攀登,先鋒者負責架設固定點並扣入繩索,接續攀爬者負責拆除器械。兩人間至
少要有兩個固定支點,當一人墜落時,另一人的體重可制動其墜落。須注意兩人間攀爬的
繩距,較長的繩長可吸收較多衝擊力,但會增加繩子卡到岩角或樹枝的風險以及溝通的難
度。這時可以紐西蘭繩圈(cf.17)將繩子收短為適合長度。
c.帶繩盤攀登
在需確保的路段之間的簡單路段,兩名攀爬者仍保持以繩索連接,並將大部分繩子收起以
繩盤攜帶,繩伴間留有3-5公尺的繩距。可節省將繩收回繩袋以及下次取出繩子的時間。
二、技術性先鋒攀登
攀登者需架設固定確保點,並在每個繩距間確保先鋒攀登,先鋒攀爬者須衡量自身能力選
擇路線及應攜帶之裝備。
a. 裝備串(rack)
一組繩隊攜帶一組裝備串,由先鋒攀爬者攜帶,second者回收裝備抵達頂端後,由下一繩
距之先鋒者挑選所需器械重新整理攜帶。需衡量攀岩者的能力與信心以及路線狀態選擇攜
帶裝備的種類與數量。在攀爬未知路線時對裝備的估量需更加保守。選擇路線前可先多參
考攀登指南建議或上網搜查資料。
典型的裝備串包含各種岩械以及鉤環與帶環。一個岩械須以兩個無鎖及一個帶環連接繩索
,鉤環有被岩石打開之風險的位置時可以有鎖替代無鎖鉤環。在較垂直的路線可使用快扣
,但通常在傳統攀登或非直線路線時以攜帶帶環為主,可延長或收短帶環,使繩索保持直
線狀態。
pick由second的人攜帶以便拆除固定點,但leading的人也可選擇攜帶,當架設固定點不
完善時方便拆除再重新架設較佳之固定點。
其餘需攜帶的裝備包含確保器及架設確保固定點的器材(輔助繩環、分力繩環以及用來平
均固定受力點的帶環)、普魯士繩環、口袋型小刀、防滑粉和粉袋等。
b. 裝備整理攜帶
1.數個尺寸相近的岩楔扣入同一個鉤環內,將整組岩楔分到數個鉤環上。放置固定點時挑
選適合尺寸放置後將岩械自鉤環取出,再扣上無鎖與帶環。此方法可增加挑選岩械的效率
,但也會增加岩械掉落的風險。
2.將岩械放置於獨立的鉤環。多用於放置中至大尺寸的凸輪裝置,因其較好辨識,可在適
合的岩隙較快速的取出所需尺寸的岩械放置。
可將放置岩械的鉤環扣於裝備帶環上再斜背在肩上,方便先鋒者裝備交換。或是將裝備分
散放置於吊帶之裝備環上,較能平均分散重量於腰部。目前多以混和使用為主,可將鉤環
與帶環組合成快扣扣於吊帶之裝備環,將岩械組扣在裝備帶環上,或以其他攀登者習慣的
方式放置。但須注意協調繩伴間的放置習慣,以避免裝備交換時的混亂與耗時。
先鋒攀登的步驟
規劃路線
事前查找背景資料。觀察整面岩壁的地形特徵、內角、煙囪以及破碎岩面等。注意可能架
設確保點的位置,並評估繩長及所需裝備數量。在攀爬過程中要持續評估路線狀況,再做
下一步的規劃。考量可行的撤退方式,觀察預定的下降路線。若整條路線不同繩距間難度
不一致,要從整體難度考量。
選擇及放置固定點
固定點架設時需考慮點與點的間距,以及前一個固定點的品質,衡量墜落可能造成的衝擊
。應在難關的前後設置固定點,避免在離前一固定點很遠的地方嘗試困難動作。
在可以讓你空出一隻手的安全位置放置固定點,左右手都應該要熟練放置岩楔和扣入繩子
的動作,不管勾環的開口朝左或朝右,並注意不要入錯繩。(圖14-9)
面臨固定點的選擇時,可以考量以下問題
–如何放置合適尺寸的岩械並讓受力方向穩固?
–如何放置能承受較強的衝擊?
–需要保留哪種尺寸的岩楔在更高處使用?
–是否方便second的人卸除?
–是否會妨礙到攀爬的手腳點?
–如何放置能夠減少繩子拖曳?
如果無法架設良好的固定點,仍應先嘗試放置,並盡可能在不遠處增加固定支點,或架設
兩個固定點承受分力。差的固定點應假定為不存在。如果在難關前沒有好的固定點,可以
再多觀察岩壁,並
–盡可能架設固定支點,開始攀登
–在沒有較近的固定支點的情況下繼續攀登
–下攀,看是否要換人先鋒
–另尋簡單的路線攀登
–撤退
在先鋒攀登前需考慮的問題
– 路線的長度以及難度?
– 能否看見繩距的路徑以及下一個確保點?
– 難關的位置以及特性?
– 需要什麼種類、大小的岩械與其他裝備?
– 架設確保站會需要什麼?
– 該路線需要什麼樣的攀岩技巧?
確保者須注意
– 剩餘繩長
– 先鋒攀登者與確保者是否能聽到彼此?
– 先鋒墜落會如何影響確保點,確保者位置的安全性?
– 第一個確保點的位置與放置方式,如何減少墜落的衝擊以及發生拉鍊效應的機率?
判斷墜落力量的方向
先鋒者放置固定點時需考慮後續攀爬可能承受墜落衝擊力的方向。若繩索轉折過多,因墜
落時繩子繃緊成直線,會對不同固定點產生不同方向的拉力。chock如果被放置在只能承
受向下拉力的地方的時候,承受其他方向的拉力可能會脫出(圖14-10)。用帶環延長固定
點可以讓繩子處於直線的狀態,也可以減少繩子在墜落的時候的受力。
可以在轉折處設確保點來交換先鋒,若轉折處無法避免,可在此處放置可承受多方向受力
的固定點,並可盡量利用天然的固定點。
拉鍊效應
當先鋒攀爬者距起始點較遠處墜落時,最底部的岩械會承受很大的向上及向外的拉力,當
其脫出時,會轉由下一個固定點承受拉力,而致使所有置入的岩械由下而上連續脫出。(
圖14-12)
特殊情況放置確保點:
a. 懸岩
在懸岩下方架設固定點時可將帶環延長,盡量保持繩索的自由滑動,以減少卡繩以及墜落
時拉鍊效應發生的機率,並避免岩角對繩索的切割。(圖14-13)在小的懸岩,較佳的方式
為傾身向外架設固定點於懸岩上方。
b. 橫渡
橫渡時難關前後都應放置固定點,以避免先鋒及後續攀爬者大幅度鐘擺式墜落。鐘擺式墜
落可能增加攀爬者受傷的風險,且墜落後很難返回原先的路線上。(圖14-14)先鋒者放置
固定點時需考慮對後續的人的影響。可以用第二條繩子確保後面的人,以防止長距離墜落
。如果使用雙繩的技巧,不要將兩條繩索扣進同一個確保點內。
抵達下一個確保點
在繩距頂架設好穩固的固定點並自我確保後,才能喊解除確保。
當上方確保時,將整個確保程序思考清楚,確定制動手及收繩的位置,盡量讓確保系統簡
單,可清楚目視繩索的走向以及與固定點的連結。不需要用的物品不可以放在地上,應整
理放置在身上或固定點上,一次手上只拿一個物品使用。整理妥當後再收緊繩子,直到
second的人說:拉到我了。將繩裝入確保器,完成確保準備後才能喊:確保完成。
清理繩距
a. 帶環連接扣環以及岩械的拆除方式:
取出岩械→將岩楔上的扣環扣到身上→將帶環從岩械端的扣環上解開,斜套在身上→解開
繩端的扣環
b, 快扣:
取出岩械→將連接岩械的扣環扣在身上→解開繩端的扣環
一般來說,應將裝備從岩壁端拆除到繩索端,可確保裝備永遠扣入某樣東西。
在安全的狀態下,解除確保之後可先拆除確保站,但永遠留一個點來自我確保直到上面的
人確保住。離開前環視確保站確認沒有少東西,喊開始攀登之後才能開始爬。
在繩距頂端移交裝備
按照下列步驟進行
1. 兩位攀登者都要扣入岩壁的固定點自我確保。重新整理裝備串,注意不要掉落任何裝
備。
2. 將裝備環及取下的帶環或快扣交給接下來要先鋒的人。
3. 若其中有人背著背包,可以將背包卸下,扣入固定點。
4. 若原來的先鋒者仍打算先鋒下一段繩距,要重新理繩,讓後攀者就確保位置。
若為輪流先鋒的繩隊,確保者不需將繩子卸下確保器。若不交換先鋒,就得移交裝備給確
保者。交替先鋒的方式比較有效率,但兩個人都要能勝任先鋒工作。
三人繩隊
效率較兩人繩隊低。但多一個人拖吊背包或擔任救難的工作。除非路線短,三人繩隊
大多需要使用兩條繩子,以下為兩種方式。
1.接續使用兩條繩子:
由第二個人確保先鋒攀爬,第三個人仍固定在確保站。先鋒者架設好下一確保點後用第一
條繩子確保第二個人,第二個人帶另一條繩子上來,用第二條繩子確保第三個人上攀。如
果有橫渡的地形,要保留固定點給第三個人,第二個人把第一條繩子自固定支點解開後,
再扣入第二條繩子。第三個人抵達確保站後可以直接接續使用第二條繩子先鋒。
2.同時使用兩條繩子:
先鋒者同時以兩條繩子確保攀登,兩條繩端分別繫在第二及第三個人身上,可以同時由一
位確保者同時確保兩條繩子,也可以由兩位確保者各自確保一繩。當先鋒者到達繩距頂端
、架設好確保站,可一次確保一人上來,或是同時確保兩人以一前一後的方式攀登。缺點
是先鋒者需處理複雜的繩索管理工作,優點是可使三人繩隊的攀登速度幾乎和兩人繩隊一
樣快,先鋒者全程先鋒不需要交換。
雙繩系統(double-rope)
同時使用兩條半繩攀登(直徑約8到9mm,繩端有1/2標示),兩條半繩分別扣入不同的固定
點,提供獨立的確保系統。當兩繩需扣入同一固定點時,要分別以不同扣環連接。因為操
作複雜所以必須分兩個顏色區別繩索。在曲折的上攀路線時,兩條繩索分別扣入不同側的
固定點,使兩條繩索平行,可以有效減少繩子轉折及墜落距離。(圖14-17)
併繩/雙子繩系統(twin-rope)
雙子繩比半繩更細(直徑約7到8mm,繩端有兩個圓的標誌)。將兩條雙子繩作為一條單繩來
使用,兩條繩索要同時穿過每一個扣環。雖然繩子較細,兩繩吸收的衝擊力較大因此比單
繩安全,且兩繩同時被岩角切斷的機率較低,也可方便用於雙繩垂降。
雙繩和雙子繩系統相較於單繩系統更為安全耐用,但也比單繩系統重而且比較貴。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