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濁水專欄:中國陸權文明的海權童話

作者: vikk33 (陳V)   2022-11-03 16:22:57
林濁水專欄:中國陸權文明的海權童話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57907
以下節錄重要的內文
習近平築沙堡長城(Great Wall of Sand)
習近平確定了「小島堡壘化」,「大島陣地化」的目標,於是乎,南海礁石上堡壘、基地
四處羅列,猶如長城上的碉堡、烽火台。「長城」?是的,2015年,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
哈里斯上將就是這樣説,他說,這是沙堡長城(Great Wall of Sand)。
海上長城──陸權國家的海戰想像
哈里斯上將驚訝的說法,中國人大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大大呼應並進一步據中國文
明加以闡述:「中國人本質上都是農民的後代,歷史上修長城,現在我們修海島。」戰略
專家如此脫口,把大陸農民國家築長城以禦北狄的陸戰觀念套用在海洋時代迎接海權國家
入侵的海戰,真是貼切不過。
中國認真建設海上長城,但是有用嗎?前印太司令部司令官戴維斯說,除非中美爆發衝突
,否則中國將具備控制南海的能力,可以輕易打垮其它對南海聲索主權的周邊國家。這是
美國戰略專家的主流看法,他這段話還有潛台詞,那就是《海軍網》文章強調的,美軍可
輕易摧毀中國南海島嶼上機場、雷達、飛彈和後勤四大軍事系統。
固然像中國《艦船知識》等雜誌也引用了美國智庫的研究說,南海人工島礁上的軍事設施
有四大弱點:距離大陸遙遠;面積較小;機場容量有限;敵人可以從多方向對這些島礁發
動攻擊,但島礁之間並不連貫,島嶼間很難提供直接支援;但是兩岸學者專家主流的見解
一面倒肯定砂堡長城的戰略價值,和美國的主流專家大不相同。
關於個別島礁的戰略價值,兩岸專家舉了一些例子證明,例如二次太戰美軍在太平洋發起
奪島作戰時,日軍守島部隊基本上得不到像樣的海空支援,但美軍還是為此付出了慘重代
價。這當然是不當的例子;又如印度洋中迪戈加西亞基地,海灣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都是
美軍B—52等重型轟炸機起飛進行空襲的基地。
問題是,南海諸島如何能和硫磺、迪戈加西亞相比?
例如硫磺島島面積有24平方公里,島上還有169公尺高的小山,可以挖掘隧道構集堅固工
事,並駐紥了日本13,586陸軍,擁有航空隊的海軍7,347人,所以可以令美軍佔領慘痛代
價。又如迪戈加西亞面積27平方公里,面積都大於南海島礁幾十甚至幾百倍,何況迪戈加
西亞還有天然良港。拿細小的太平、東沙相比,真是荒唐。
假如孤立迷你小島不行,那麼串連小島而成海上長城又如何?
這一點,郭育仁教授大大肯定:「共軍要成功突破一島鏈,它必須要掌握南海 ,這就是
為什麼中共從2015年開始吹沙填島 ,然後開始去把這些島礁軍事化;中共要成功的突破
二島鏈 ,就必須要控制南太平洋的島國 ,這是他整體的戰略構想。」
這想法完全不切實際。
首先,海戰本質上和陸戰根本不同。例如在陸地上蓋了堡壘後,敵人來自前方,左右兩側
是自己領土沒有安顧慮,後方更可以提供迅速的補及,碉堡之間有長城連結,優勢更加強
大;但是海上每一個堡壘,敵人都可以機動性地由四面八方而來進行攻擊,而防守方補及
仰賴船艦自遙遠的陸地運來非常不保險。
其次,馬漢「海權的關鍵 ,在於集中的海軍兵力」,這一個殲敵的原則一直被海權戰略
家奉為至理名言。如今和馬漢集中原則相悖,把軍力分散布署在海上長城的各碉堡,任何
碉堡一旦面對迅速集中而來的強大艦隊,結果肯定是災難。
第三,南沙群島被第一島鏈諸島環繞封鎖,島本身又不夠強大到成為艦隊基地,甚至當艦
隊中途補給站都力有未逮,距海南島太遠不利島上補及,距跨過第一島鍊進入太平洋後又
距第二島鍊太遠,不像迪戈加西亞逼近中東南亞內陸,也發揮不了中途站或前進基地功能

何況若要突破島鏈,主力所賴的在於潛艦、航母、巡洋巨艦,肯定只能由三亞、青島航艦
母港或三亞、大連潛艦基地直接出發,過程中,所有南沙島礁堡壘都扮演不上任何角色。
第四、在南海島礁、惡劣的天氣都不利構築工事與固守,如今吹沙各島,海蝕都非常嚴重
。未來,海上長城會不會成為海市蜃樓?
被跳島戰術振奮的迷你島控們
近年來相信中國一意要改變現狀,企圖奪島以突破島鏈封鎖,美日一方面強化自九州到台
灣的西南諸島的戰備,一方面改良二戰太平洋戰爭中「跳島戰術」,稱為「遠征前沿基地
作戰」,頻頻和澳、加等盟國進行大規模聯合演習。
有媒體報導,未來跳島戰術也可能用在南海島礁攻防戰上。這消息令數十年來著迷於南海
島礁戰略價值的「迷你島控」十分振奮,既然美國對海上島礁如此鄭重其事,可見劉華清
佔領南沙6礁,習近平在上面吹砂建基地,以及台灣迄今擁有太平、東沙並擴建設施果然
都是英明之舉。
然而這想像恐怕有問題。根據美海軍學院的說法,進行「跳島作戰」的「瀕海作戰團」作
戰時由50~100人組成的作戰小隊,駕駛登陸艇趕往散布在太平洋上的小島,控制小島及
附近海域後,將以被控制的小島為「跳板」,在48或72小時內向下一個關鍵島嶼躍進。
2020《泰晤士報》報導美軍在沖繩舉行演習時,超過100名陸戰隊員乘坐傾轉旋翼機模擬
攻佔沖繩伊江島上機場,先以海馬斯火箭炮,向敵人艦艇發動打擊,隨後就發射車「打包
」回到運輸機上撤離,並轉移陣地。打完就跑,在多個島礁之間「跳躍」。
這樣,「現代版跳島戰術」是既是防衛性的,又形同打游擊戰,目的是收復從日本九州、
西南群島一直到包括台澎,和二次大戰太平洋戰爭原始版的跳島戰術是當做進攻日本本土
的過程有根本不同。他和中國在南海構築砂堡長城的作戰策略原則更完全相剋。
事實上海上長城的概念並不新鮮。太平洋戰爭,首先1942中途島海戰日軍海空大敗重創,
再歷經幾次大規模海戰,尤其瓜達那瓦爾海戰後,日本空中和海上優勢喪失,1943年日本
戰略攻勢調為戰略守勢,而且海洋國家日本,把海洋戰爭重點放在島嶼防衛,劃定包含千
島、小笠原、西紐幾利亞、巽他、緬甸,面積廣闊的「絕對國防圈」戰略,把大批島嶼全
面「要塞化」,佈署兵力防守,串連起來,就如同海上長城。
美國跳島戰術因應了這個「海上長城」的布署:美國認為要登陸日本本島,根本沒有必要
逐一攻佔所有海上長城的堡壘,反而應該選擇戰略價值大的島嶼,集中軍力奪取,但繞過
戰略價值較低或日軍防守較為堅固的島嶼,只用海空封鎖癱瘓其作戰能量,跳島前進。這
很有趣,日軍形同陸權國家在海上佈署長城,兵力分散置於堡壘死守,陷入被動局面;美
軍則依馬漢海權集中原則主動選擇戰場集中攻擊,結果兩岸美稱的「不沉的航空母艦」就
變成了「逃不掉的航空母艦」。而且眾多日軍島嶼一旦被跳過,補給被封鎖,長城防禦鏈
更被切割得支離破碎,島上軍力不只毫無作用,還淪於自生自滅,悲慘無比。
兩種戰術兩兩相剋,最後美國勝出
無論如何,被美日選為演習場所的伊江島,有面積 23 平方公里,有山海拔172公尺,又
位於島鍊上重要位置,在這樣條件的島嶼將來一但被佔,跳島戰術就會運將用於上;至於
太平、東沙以及中國的南海諸堡壘島,將來戰爭爆發,美台、或美台日聯軍採取的肯定是
複製烏克蘭戰爭,將島上敵軍轟跑,但是自己卻不登島成為活靶的經驗。換句話說,就是
依大英海權帝國在1950年代為南海諸島下的結論而行就可以了,用不上跳島戰術。
被譽為中國馬漢的劉華清讀錯了130年前馬漢的海權理論,又渾不知太平洋戰爭美國「跳
島戰術」VS.日本海上長城的「絕對國防」策略的對決。反而啟動戰爭奪取海權帝國英在
1950年代就認定毫無戰略價值的南海島礁,又在上面建造砂堡長城的第一座堡壘,然後由
習近平進一步完善了「小島堡壘化」,「大島陣地化」的砂堡長城建制。
中國角力於南海,在海沙上建長城,夢想借此踏出由陸權國,兼為海上強權的第一步,然
而依蛇島之戰和跳島之戰的經驗檢查,令人莞爾於砂堡長城的形容:Great Wall of
Sand -砂堡長城,真是神來之筆,靈感應是來自Castle on the beach,一個童話故事。
然而為了滿足中國這一個童話想像,和環南海諸國持續緊張了30多年。本來,冷戰結束初
期,東亞各國民族主義抬頭,如韓、日、菲都掀起美國人離開東亞的風潮,但是由於中國
由北到南緣海島嶼持續升高的緊張,各國又回過頭來要求美國一定要留在東亞,是屬中國
影響及於幾十年的大戰略失誤。
毫無疑問,構築海上長城,是一個陸權國家突然由厲行海禁之國,突然投身海權競逐時,
在對海上游戲種種規則陌生之下,不知不覺地依自己陸權經驗想像出來的海上戰略。於是
乎,如今了維護西方幾百年經驗型塑出來的海上秩序,參與南海自由航行的並不只有美國
而已,連這在太平洋對南北兩岸的澳洲、加拿大,甚地球另一面的法、英、荷、德都派艦
到南海呼應,並譴責中國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由此可見,我們觸及了一個更深
刻的問題:東西方在南海的矛盾其實是文明衝突的一個面象。
今天,中國「以陸套海」的套用並不只是海上築長城而巳。像南海爭議的根源「九段線」
和所圈起來的「中國傳統歷史水域」主張就是另一個套用。
評論
南海小島戰略來看應該是個點,要能串成線與面
中國現在搞起來其實很像舊日本軍在太平洋戰爭把島嶼當死守點
而被美國串起島當路的跳島戰術打破
重蹈覆轍
作者: sangupafiber (末列百夫長)   2022-11-03 16:46:00
寫的很好
作者: fantasyhorse (水多多)   2022-11-03 16:54:00
沒 人工島不存在經濟海域
作者: Hohenzollern   2022-11-03 17:10:00
填海造島要定期補土 而且易攻難守
作者: totenkopf001 (骷髏)   2022-11-03 17:11:00
陸權國爭海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