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Google trend on B-School:Does MBA still worth the pri

作者: CKevin ( )   2014-08-06 10:39:09
純粹覺得這個討論串很有意思 所以手癢來回應一下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MBA的價值: 成本分析 or NPV?
你試著用其他可以取代MBA功能的成本,來推估MBA收費是否合理,這個想法還滿有趣的
不過既然是考慮投資報酬率,為何不是用NPV來推估?以未來的收入增長來衡量價值?
這邊推薦一下一位MIT的學妹的舊文章,之前也有在版上出現過http://goo.gl/bcLOz
總歸一句話,不管是用成本或是用收入來估算,不確定性都太高
也始終有個自由心證的X factor (友情、人脈、經歷、回憶...)
不過 我想點出幾個您可能忽略的點
1.網路教學取代MBA
網路教學的確是一大趨勢,也引起很多爭論,我個人認為現階段尚未能取代MBA課堂教學
商管教育跟理工科教學上很大的差異在個案跟課堂討論,這種程度的討論激盪尚無法取代
以Stern來說吧! 雖然最有名的公司理財課,Damodaran把所有的教材甚至上課錄影
全部都上傳到他的網站,但是每年都還是整班350人去上他的課
就是因為實際聽課、動手實作還是不一樣
跟老師的互動、準備考試、報告跟Project中,所學到的東西似乎也還是無法被取代
另外,學校也知道現在的教學環境不同 Stern跟Ross都很努力地在跟當地企業結合
Stern 開設了Operation in NYC (Vagas) 兩校都有跟當地企業合作的Consulting class
更別說Career club也有許多個案競賽、Consulting Projects,希望提供學生更多實戰
回到本文,感覺您有一點預設MBA會被MOOC取代,這點建議重新考慮一下
2.不只是生涯規劃,MBA可能會是您職涯(生涯)的轉捩點
回到Merquise大大的本文,MBA畢竟是以求職為出發點的學校(店)
希望你先有想法、有相關經驗最好,這事她們收人的標準
然而,討論串中忽略到的卻是MBA提供的"彈性以及可能性"
MBA提供很多人轉職的機會以及跳板,以前有強者說過,轉職有三個面向
地域、產業、功能
之前的討論串集中在同產業類似功能但是轉職到北美工作
雖然過程很辛苦,成功的人不多,但MBA的確提供所有人一個"機會"
這個機會價值多少,似乎也很難估算
另外,在找工作、轉職跟探索的過程中,所學的經驗跟自己視野的拓展又是另一回事
最後,我不建議把MBA單純看做One Stop Shopping或是Total Solution
畢竟,這個概念還是著重在CP值,MBA一點都不便宜阿(笑)
我必須老掉牙的說,MBA是個旅程,自我探索,挑戰極限的機會
近年來MBA的價值不斷地被挑戰,畢業起薪或是薪水增長跟不上學費漲價的速度
我知道這樣講很不負責任,但是MBA是一場賭注也是一種投資
問題在於
要知道自己要什麼? 投資及收穫是什麼? 最糟的情況又是如何? 機會成本有多大?
這些在每個人心中的絕對價值都不同,你不需要說服別人,說服自己即可!
Kevin
※ 引述《readygogo (哈)》之銘言:
: ※ 引述《merquise (大金至鋒)》之銘言:
: : 其實美國學校滿常漲學費的說...XD 隨通膨調整 (在台灣當學生還滿幸福)
: : 所以價格往上是可預期的, 跟 MBA 本身不見得關係有那麼大啦
: : 我覺得這還是回到個人生涯短期和長期目標
: : 有了目標才知道需要歐美mba, 需要亞洲mba, 需要本土 mba, 或不需要 mba
: : 比方說我來念 MBA 前我想要進入北美高科技業工作
: : 但是我 pre mba 在某個歐洲機電類公司的台灣分公司工作
: : 沒有不錯的北美 mba 加持當跳板
: : 我要找到我現在實習工作的可能性非常非常低
: : 這情況下來北美花個5, 6M NTD 念 mba 就是一個相對合理的選擇
: : (當然有沒找到工作的風險)
: : 有了目標去再去比較各種替代方案, 價錢, CP值, 地點, 選校等會比較有結果
: : 我個人認為您心目中的 mba 和這些 program 對自己的定位有落差
: : mba program 比較像是適時推我們一把的雙手
: : 如果我們對自己未來規劃沒到位
: : 再好的 mba 也不能保證我們什麼
: : 他們有豐富的資源和平台, 但能夠運用到多少基本上完全是靠個人努力和準備
: : 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會希望學生要有生涯目標要有國際經驗
: : 畢竟這些 program 設計是要幫助學生進入他們理想中的產業或提高收入
: : 學校拿出來PK的是就業率或是畢業後薪資
: : 所以他們選學生時也是盡量選對他們自己風險低的選擇
: : 最後有關五大核心價值:
: : 1. 基本上同意, 不過頂尖學校的 faculty 素質應該還是值得現場上一下
: : 2. career: 兩年很快就過了, 沒有早點找出自己的方向很容易浪費掉兩年
: : 對學校來說為了確保學生畢業時有高薪的理想工作才會希望你有方向
: : 3. 說實在有校友可以先找的話, 不會有人先跑去 Linkedin 到處寄 email 的
: : 就算上 linkedin 也是先從校友找起
: : 好的校友網路可以減輕很多networking的負擔
: : 4. 我自己覺得 overseas trek / volunteer experience 是 b-school 的 bonus
: : 真的要做隨時都可以做 (至少 volunteer 可以) 不用特別念 mba
: : 學校會希望有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的原因類似 2
: : 有好的國際經驗工作較好找, 如果想要在國外就業雇主會也會比較有信心
: 感謝m大的建議以及經驗
: 我本身也是在科技業
: 未來也跟m大一樣希望在歐美能找到科技業的工作
: 希望目標是G社/A社
: 依照我目前的經歷
: 實在很難搭上邊
: 所以動了申請MBA的念頭
: 同時也在多方嘗試其他管道
: 非常贊同生涯規劃的觀念來思考這個問題
: 也希望多聽聽m大以及各位前輩意見
: 我們拉回來多聊一下五大核心價值以及one stop solution
: 在我本身的產業
: 提one stop solution給客戶的作用有兩個
: 1.給客戶方便,多個願望一次滿足
: 2.總和的價錢不能比單獨買的價格差太大
: (便利性總是可以談一些premium)
: 那我們再用模組化/財務 的概念分別檢視這五大價值
: 希望看看整個Value Chain怎麼運作
: 1. Teaching/Learning
: 歐美頂尖學校兩年學雜費估計要200W~250W
: 所以當這個價值被MOOC, Harvard推HBX 取代之後
: 價錢幾乎空出來了,當然有很多無形價值 我們把他歸在第五項Intangible Value
: 2. Career management
: 美國不清楚,但完整規劃分析能力的生涯顧問公司收費大概在20~50W不等
: 3. Networking
: 每個學校主推的,也是找工作最重要的一環
: 我們用High End Social Club來做價值推估的話(功能類似)
: 是不是年費可以用50~100W/year (估計)
: life-long會員不知道怎麼估計價值XD(可能也是為什麼很多學校主打)
: LinkedIn/Meet-ups都是鎖定這個開發出來的apps
: Premium accounts也要收費(多少待釐清)
: 4. Overseas trek/volunteer experiences
: m大也說是Bonus,我們算30~50W(機票錢等等)
: 5. Intangible assets
: 包含H1B的取得,同學的間患難相處,難得的國外經驗,etc..
: 這個就是見仁見智了
: 我們用X來估計吧
: 所以取最大值250+50+200+50+X=550+X是原本MBA的價值
: 這樣看來收個500~600萬似乎很划算
: 在#1/#2/#3價值被網路部分取代的話
: 似乎決定性就是X這個值在每個人心目中值多少摳摳了
: 再加上我用Google Search看到的trend
: 走在申請的半路上
: 要做重大投資總是想很多阿
: 以上懇請指教
作者: merquise (大金至鋒)   2014-08-06 11:36:00
推推~
作者: readygogo (哈)   2014-08-06 12:23:00
感謝分享~
作者: musiclife729 (愛情是緣是命是孤獨)   2014-08-06 16:10:00
agree
作者: powen7 (when you believe)   2014-08-06 19:33:00
多謝凱文大的分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