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經]《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五集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8-23 15:42:09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集)  2010/4/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
02-039-00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頁第一行,從第一行看起。
  「此一句佛號,正如《要解》所示,即是眾生本覺理性,故知此介爾能念之心即是如
來果覺」。我們前面就念到此地,這一句還要詳細說明一下,與我們念佛關係很大,這就
是介爾能念之心,這個心是真心也是妄心,妄心裡面跟真心最接近的。為什麼?起心動念
,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起心動念就是妄心,但是介爾是剛剛起心。你看看在真妄的邊
際上,這個心難得,用這種心念佛,就是這個地方所說的如來果覺,就是如來果覺,他不
迷,他沒有惑,不迷惑,這一念心一起來的時候就是阿彌陀佛,念佛要這樣念法。我們現
在是凡夫,道道地地的六道凡夫,這一念之心,如果不是佛在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我們
永遠不會發覺,它太微細,介爾就是微細的意思,極其微細,我們沒有辦法想。
  因為我們才動一個想的念頭,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一個想裡面就有「三十二億百千
念」,這是介爾能念之心,我們這一想,才動這個念頭就三十二億百千念。彌勒菩薩告訴
我們,一彈指,彈指之間,所以這是沒有辦法體會到的。佛在經上也說得好,到什麼時候
你才能覺察到,你感覺到有這個東西存在,這個微細念頭存在,八地菩薩,《華嚴經》上
的八地菩薩。七地以前都沒有辦法覺察到,八地菩薩那是什麼樣的定功,我們講清淨心,
那個清淨心到什麼樣的純度,他才能感覺到。再往上去九地、十地、十一地,上面就是妙
覺,那就是圓滿的,究竟圓滿的果佛。我們今天應當怎麼學法?要在平常訓練。平常訓練
的方法,印光大師有個祕訣,我們可以學習,這個祕訣是什麼?生死的死字,常常想到死
到臨頭。死不害怕,諸位要知道,死是身有生死,靈魂沒有生死。如果死了以後什麼都沒
有,靈魂也沒有,那我們大可不必學佛,也用不著修行,像一般人講的人死如燈滅,死了
什麼都沒有了。不是這麼回事,身死,靈魂不死,靈魂又去投胎去了,這就講到六道輪迴
,這個事情麻煩。我們真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決定不能死。我在過去講經時
候講過很多次,死了就不得了!那麻煩太大了,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往生淨土,往生淨土
是成佛去了!
  能不能做得到?人人能做到,只要你懂得印光法師這個啟示,常常想到我的壽命就今
天一天,不要想有明天,今天一天,你還有什麼放不下?只有今天一天,今天是最後的一
天,我應該辦什麼事?老實念佛,那不就成功了嗎?怎麼個念法?我這個身體每一個細胞
都是阿彌陀佛,每一根汗毛都是阿彌陀佛。我再睜開眼睛看看外面的世界,聽聽外面的聲
音,六根所接觸的沒有一個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周遍法界,這就是念佛。佛在大乘經
上講得好,一切眾生,這個眾生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做眾生,
那哪一個現象不是眾緣和合的?我們動物這個身體是眾緣和合,四大五蘊是佛學名詞,四
大是物質,五蘊是我們的精神受想行識,四大五蘊組成這個身體。花草樹木呢?花草樹木
也是,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我們看到它的身相,物質現象,它有沒有受想行識?有,沒
有動物那麼明顯,它比動物要遲鈍得多,它有。如果沒有,我們怎麼能跟它起感應道交?
  最近這個十年我移民到澳洲,在澳洲建了一個道場,澳洲土地便宜,建道場成本很低
,土地是特別便宜。我在澳洲住的環境,我住在鄉下,距離城市十二公里,開車十五分鐘
。我房子外面是院子,院子多大?合中國一百七十畝,那麼大的院子。院子外面用鐵絲網
圍住的,從鐵絲網那裡走一圈一個小時。所以我種了很多菜、很多樹木花草,樹木花草有
靈氣,菜有靈氣,植物有靈性,它有見聞覺知,我們以善心照顧它、對待它,它回報好,
花開得特別香,果結得特別甜,它的回報。我們沒有農藥、沒有化肥,農藥、化肥是傷害
它,它不願意接受。它跟我們人一樣,它有精神這一部分,佛法裡面講心,它有心法。照
顧菜園的,我們菜園一個菜頭,菜園很大,我們辦活動,我們自己菜園的菜可以供養一千
個人吃的,辦七天活動都可以不要到外面買菜,我們菜園可以供給每天一千人,那麼大菜
園,品種很多。悟謙法師告訴我,她管菜園,她有一天作夢,夢到一條黃瓜托夢給她,它
說我很老了,你們都不來採。你看看托夢給她,她管菜園。她第二天起來很奇怪,很納悶
,天天都在菜園裡頭,怎麼沒有看到?照它指定的位置去看,果然是有一條瓜,在那個藤
子的後面沒看到。她一下去看,真的太老了,沒辦法吃了,好,就留了做種吧!你看看瓜
會來托夢給你。所以它有靈性,你不能把它輕看、小看了它,你要尊重它。不但樹木花草
有靈性,山河大地有靈性,也就說礦物它有靈性。日本江本勝博士做的水實驗,這科學家
承認,他不是胡造謠言,他搞了十二年,水是礦物,它能看、它能聽、懂得人的意思。這
個信息傳出來之後,我們佛法裡面講,所有一切礦物、山河大地都有靈性,也就是說都有
受想行識。動物之體是五蘊,植物、礦物不例外,還是離不開五蘊,只是敏感程度不一樣
。動物是最敏感的、最明顯的,植物次一等,礦物就更次一等,還是有靈性。因此我們才
真正能體會到,一粒微塵是不是阿彌陀佛?是。一個毛端是不是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
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是!它是我們的自性,是我們的性德。我們這個念頭一起,
就跟性德圓滿的相應,這叫念佛,這是介爾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這一點都不假。
  「是故《觀經》云」,《觀無量壽佛經》是我們淨土三經之一,這部經跟我們講修行
的理論與方法。而《無量壽經》是淨宗的概論,介紹整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觀經
》是專講理論跟方法這兩部分。《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略本,精簡的一個版本,
便利你早晚課學習。它裡面四次勸導,不容易,苦口婆心勸我們要相信、要發願、要求生
淨土,這就對了,這是諸佛如來無盡的悲心,希望我們一生成就。其他經典,佛勸我們的
話沒有這麼多,《彌陀經》是四次。也就是說這個法門保證你一生成就,只要真正做到不
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成功了,大勢至菩薩為我們做示範。《觀無量壽佛經》上有這
樣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話都是經上的原文。是心是佛,我剛才
講了那麼多話就是這四個字,我說我們全身的細胞,細胞還是大的,細胞再分析就變成分
子,分子去分析變成原子,分到最後是基本粒子,每一個基本粒子都是阿彌陀佛,它是心
變的。它是心,是心是佛,它怎麼不是佛!我這身上所有細胞都是佛,你的身上那些細胞
是不是佛?是,連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是,從這個地方你就覺悟,哪一法不是!覺悟了
,法法如是。所以佛經一開頭用「如是我聞」,那個如是,就是什麼?如是真如,「相如
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不二」。性是佛,相怎麼不是佛!哪有這種道理?是心是佛,哪一
樁事情不是佛!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佛是什麼?佛是心,真心,不是我們這個妄心,是
什麼?能生能現的心。能變的心是識心,是阿賴耶識,把能現能生的相轉變成十法界依正
莊嚴、轉變成六道輪迴,那是識心幹的事情。識是什麼?就是分別執著,第六意識分別,
第七識執著,末那執著,第六識分別,千變萬化,《還源觀》上講的三種周遍,「出生無
盡」,就講這個意思。是心是佛,沒有一樣不是佛,用這個心來持名、來念佛。
  「是心作佛」,怎麼作佛?念佛就是作佛,念菩薩就是作菩薩,念阿羅漢就是阿羅漢
。我們現在世間人念什麼?腦子裡所想的是念錢,念財色名食睡,他念這個。念這個就變
這個,念什麼變什麼,跟萬花筒一樣念什麼變什麼,這就不是佛,財色是什麼?給諸位說
,財色是餓鬼、是地獄。為什麼?你起了貪心。貪心就是餓鬼,瞋恚就是地獄,愚痴就是
畜生,愚痴是不了解事實真相,叫愚痴。現在這個世間幾個人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要
不學大乘經教,我們就無法脫離愚痴,只有大乘佛法這些經典才幫助我們破迷開悟。我們
這個悟不是證悟,是解悟,我們明白了,為什麼沒有證得?這沒放下。真放下是什麼境界
?剛才我講的,真放下的時候念念是阿彌陀佛,不是我們粗念,是細念,念念那真覺悟了
。那個境界裡面沒六道、沒十法界,那個境界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叫它做一真
法界,一是真的,二就是假的。你看《還源觀》裡面,賢首大師這篇文章第一段,一真,
那是真的,「自性清淨圓明體」,自性清淨圓明體是心、是佛,不二,心跟佛是一不是二
。起二用呢?起二用就變了。二用是什麼?宇宙出現,萬物出現,我出現了。我是正報,
除自己之外所有一切的環境都是依報,依報裡頭有人事的依報,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的依
報,這個依正莊嚴,一動念頭依正莊嚴就起來。這個起來的時候沒變,都是自性現的,所
以能現能生沒有變化,這就叫一真法界。
  可是一起分別就變了,諸位要曉得,分別心起來,實報土就不見了,出現什麼境界?
四聖法界,就是十法界上面的四層,有分別,沒執著。稍稍有一點執著,執著是什麼?我
想控制它,我想佔有它。有這麼個念頭,四聖法界沒有了,不見了,又出現一個什麼?六
道輪迴出現。六道怎麼來的?執著來的。所以六道裡頭妄想分別執著全有,四聖法界裡面
有妄想、有分別,沒執著;諸佛的剎土一真法界裡頭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執著
害死人,你活在世間為什麼活得這麼苦?就是執著;執著沒有了,你在這個世間有樂沒有
苦,你就離苦得樂。底下這一句「是心作佛」太重要了,你為什麼不念佛?念佛念得自在
、念得相應,那愈念愈歡喜、愈念愈快樂,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法跟自己是一體,是
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話你就證得,那就是你的境界。這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四
土他生哪一土?他生實報莊嚴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就證無生法忍,那是什麼
?真的阿惟越致菩薩,一點都不假。如果沒入這個境界也能往生,叫帶業往生,這是這個
法門無比殊勝。八萬四千法門沒帶業的,只有這個法門准許你帶業,帶業往生。生到西方
極樂世界方便土、同居土,同居土就是我們這邊六道,方便土就是我們四聖法界。
  可是西方的同居跟方便,跟我們這裡不一樣,我們這裡有障礙,等次不一樣見不到,
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沒有障礙。這個好比什麼?我們在學校念書,小學、中學不是
在一個學校,小學生不能到中學去,中學生他也不會到小學來。小學裡頭還有班級不同,
同一個班級是同學,不同班級雖然是同學不常見面,不在一起上課。極樂世界很特別,小
學、中學、大學在一個教室上課,所以天天見面,真的是同學,小學一、二年級學生,跟
研究班一、二年級的大學長,這是兄弟稱呼,同學,天天見面,這是極樂世界不可思議的
地方。十方世界沒有這個狀況,沒有這種情形的,殊勝!所以極樂世界一生一切生,你生
凡聖同居土,好像同時也就生方便土、生實報土。這是為什麼釋迦、彌陀勸我們往生,十
方世界諸佛也勸我們往生,道理在此地。我們這一生要是不能往生,怎麼對得起釋迦?怎
麼對得起彌陀?怎麼對得起十方諸佛?這個話句句都是真話。所以這兩句話,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說盡了。
  下面這是黃念老的話,「本來是佛,現又作佛,是故當下即佛」。這個話不是鼓勵我
們的話,這個話是實實在在的話,問題在哪裡?問題我們自己不敢當,我們自己不敢承認
。不敢當、不敢承認是對的,怎麼是對的?本來是佛,這沒話說,這話是真的,現又作佛
,你是有名無實。念阿彌陀佛想作佛,這句佛號有很多疑問在裡頭,是真的嗎?有很多問
題在裡頭。念這一句佛號裡頭有很多夾雜,夾雜什麼東西你自己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
你愚痴,貪瞋痴。你要不愚痴,你夾雜的你知道,你愚痴你夾雜的不知道,所以你的功力
不純。念佛當下真的是佛,因為你功夫不純,你達不到它的標準,是向著這個方向沒錯,
達不到這個目標。怎樣做到不懷疑?就得看破。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我看破、放下,看
破就是明瞭,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像我們中下根性的人,只有在經教裡頭慢慢的
明白、搞清楚,明瞭之後你就很容易放下,你就自己知道不放下是錯了,大錯特錯。為什
麼要放下?因為它本來沒有,它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法皆空。到常寂光淨土
的時候,因果也空,這個諸位要知道,到常寂光,因果就沒有了。實報土裡頭還有因果,
佛門裡頭有一句話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在十法界裡頭因果不空,其實實報土還
是因果不空,到常寂光就沒有了。
  「直捷了當,方便究竟,奇特殊勝,不可思議」,這幾句話是讚歎這部經、讚歎這個
法門,無比的殊勝。我們能遇到,你說你多大的福報;真的,法界虛空界裡多少菩薩想求
,求不到。我們這個道場雖然不大,聽眾之多,我們肉眼看不見,如果你要看到的時候,
你才曉得聽眾之多,數不盡。我們這裡雖然是開放,歡迎大家,沒有任何條件,可是依然
有護法神,有不少眾生被護法神擋在門外進不來。我們給他供個牌位,就是給他設立座位
,他有他的坐席,他就能進來聽經,到這個地方來修行。一切法全是幻化,沒有大小,大
小隨著你的心量,心量愈大,道場就愈大。心量小,道場就小,大道場也變成小道場;心
量大,小道場也變成大道場,這都不可思議。「更以淨土諸經之中,唯此經備攝圓妙」,
淨土有三經,前面跟諸位報告過,魏默深居士將《華嚴經》最後一卷,放在三經後面,變
成四經;印光大師將《楞嚴經》上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四經後面,變成淨土
五經,圓滿。修淨土的,這五種經那就是圓圓滿滿的。五經裡面,哪一部經講得最圓滿,
一絲毫欠缺沒有?那是《無量壽經》,所以古大德讚歎這部經極圓極妙。
  「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這兩句話很重要。「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在這部經「三輩往生」這一品裡面講得清楚。三輩往生一共有四
段經文,上輩往生、中輩往生、下輩往生,末後一段修學大乘佛法的,無論修學哪個法門
,將所修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都能往生,你看淨土這個門多大。慈舟法師在科判裡面,把
這一段標一個題目叫「一心三輩」,標得好,那就把佛法全都包括進去。發菩提心,什麼
是菩提心?這要常講,《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菩提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
,經上說的。《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把經論合起來
看意思就很明顯。菩提心的體,也就菩提心是真心,真心的體是什麼?就真誠,真誠到極
處叫至誠,至誠心。《起信論》裡面講直心,一絲毫委曲都沒有,那就是真誠,我們依照
經論取它的意思。深心不好講,古大德的解釋,好善好德,深心這麼解釋的。深心是自受
用,對自己的;大悲心是對別人,慈悲是對別人的。所以我在二十多年之前講這個經,我
就用《無量壽經》上的經題,「清淨、平等、正覺」,這是深心,上面真誠是菩提心的體
。清淨、平等、正覺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換句話說,用什麼心對自己?「清淨平等
覺」。用什麼心對別人?大慈大悲。這叫發菩提心。
  我們修行修什麼?就是修心。我們心清不清淨?平不平等?清淨心是戒律,平等心是
禪定,正覺心是智慧,戒定慧。我們怎麼學戒定慧你就明白了,持戒如果心不清淨,你那
個戒白持了;修定沒有開智慧,那個定也白修。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持戒是手段不
是目的,是要達到禪定,就是達到平等,平等才是定。我們果然清淨心得到,給諸位說,
這個三災,水災就沒有了。平等心現前,地震就沒有了。今天有個同學拿一篇資料給我看
,最近大概不到一個月,六級以上的地震在全世界各地有十幾次,這麼頻繁,什麼原因?
六級以上的,多可怕,到八級的。覺悟之後,風災就沒有了,愚痴是感風災。這個心要是
證到平等,地球溫度就不會上升,就會恢復正常。所以佛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
瞋痴」,貪瞋痴感應的是災難、是反常,戒定慧是正常。所以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
個方向「西方」,一個目標「極樂世界」,一個願望「親近阿彌陀佛」,我們這一生就成
功了,其他的是假的。廣學多聞是不錯,這來不及了。所以我常常勸一些同學,廣學多聞
好,到極樂世界去,為什麼?到那個地方去,頭一個我們得的一個條件是無量壽,再多的
東西,行!我有的是時間。這個地方生命太短促,我們不能浪費時間,浪費不起。而且在
這個世間智慧沒有開,學東西學得不會圓滿,一知半解,當中還犯很多錯誤,那又何必?
所以要老實、要聽話。佛教給我們的一向專念,佛教的,這是《無量壽經》上經文。宗,
宗是宗旨,宗是什麼意思?最重要的,這講修學方法,最重要的修學方法,最值得尊崇的
方法,十方諸佛都讚歎,淨宗主要修學的方法就是一向專念,宗有這三個意思。
  「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這是第十八願,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四十八願這
兩願最重要。古大德說,四十八願哪一願最重要?大家都稱說第十八願,十八願是十念、
一念都能夠往生。條件是什麼?條件是具足信願。這一念、十念是指什麼時候?是指你往
生的時候,你離開世間的時候,就是最後的念頭,最後那一念是阿彌陀佛,那一念就往生
。所以臨命終時最後一念,如果還念著家裡一些財產,那完蛋了,那到鬼道去;要是一念
哪個人冤枉我,我還恨他,那到地獄去。最後一念是你從這個地方死到底下的往生,關鍵
在那一念,所以那一念太重要了。送往生最重要的,就是幫助他最後一念別忘記阿彌陀佛
,我們在他旁邊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提醒他,那個功德無量,叫他不要有其他念頭。古大
德做得更好,家親眷屬不准接近他,他在快要斷氣的時候,家親眷屬免得引起他的情執,
一引起情執馬上就墮落,就三惡道去了。家親眷屬離開,這些同參道友來幫助他,這正確
的。家親眷屬是學佛的,最好也離開,看到是他的兒子、孫子,他會動感情,那個時候一
動問題就嚴重,所以家親眷屬避開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
  「深明三輩往生之因」,這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
兩篇為我們說清楚、說明白。「廣攝九界聖凡之眾」,這個法門太大了,它有能力攝受九
法界的眾生,九法界上面三個是菩薩、緣覺、聲聞,我們稱他作聖人,菩薩是大聖,聲聞
、緣覺是小聖;六道裡面都是凡夫,凡眾。念佛往生淨土去作佛,人人都有分,鬼神也有
分,天人也有分,聲聞、緣覺、菩薩也有分,問題就是你有沒有這個福報,緣分你能遇到
,遇到了你相信,你就發願往生,那就成了。照理說應該是菩薩、阿羅漢比我們容易,為
什麼經上說十法界往生是以人間為最方便,這什麼原因?《四十二章經》裡有個比喻講「
富貴學道難」,富貴人享福,把學佛這個事情忘掉,疏忽了;貧窮學道也難,貧窮他生活
太苦,三餐飯他都落不著吃,他忙著生活,沒時間來學佛。而人道呢?不算很富足,但是
也不是清貧,就小康之家,容易覺悟、容易修行,方便在這個地方,這個我們能體會到。
天人生活比我們好,福報大;三惡道呢?太苦!
  現在情形好像有點變化,我聽了不少信息,連餓鬼、地獄念佛往生的都不少,反而人
不相信了,人念佛最後都念到鬼道去、念到地獄裡去,這怎麼回事情?這樁事情,諸位要
是看看慈雲灌頂法師的《大勢至圓通章疏鈔》,《大勢至圓通章》很短,二百四十四個字
,它那個註解這麼厚一本,我看的是線裝書,那麼厚一本。末後的一頁,我當時看的時候
就看不懂,它講念佛人一百種果報,第一句就是念佛人墮阿鼻地獄、墮餓鬼、墮畜生。我
看了非常疑惑,我拿著這個本子去問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學經教,我說「老師,念
佛是好事,念佛怎麼會墮地獄?」老師一看,「這是大問題,這問題重要,我不跟你一個
人說,講經的時候我來給大家講講這個道理。」真的,你用什麼心念佛?你念佛沒有斷貪
瞋痴,貪瞋痴慢疑叫五毒,你用這個五毒的心念佛還是墮地獄,所以不能不懂因果。那佛
有沒有白念?佛沒有白念,阿賴耶識種了佛的種子,你造作的罪業先受報,等你地獄出來
之後,那不知道到哪一世又遇到人身,再遇到佛法,遇到淨土,你繼續再修。所以只能說
阿賴耶識裡頭種一個念佛的種子,這個種子永遠不壞,後來一定會起作用。這個利益也很
殊勝,可是六道輪迴裡頭你還要吃盡苦頭。所以念佛要用菩提心去念,真誠、清淨、平等
、正覺、慈悲,你用這個心去念完全相應,真的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正顯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歸元之路,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也」。確確實實
祖師大德為我們顯示出,持名念佛的方法是直指,不走彎路的,直指就是最接近的一條道
路,這直路沒有彎曲。到哪裡?往生歸元,歸元就是回歸原始,原始是什麼?自性。我們
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自性能生能現,阿賴耶能變,這是十法界依正莊
嚴。我們遇到佛菩薩,佛菩薩也是在十法界裡面,跟我們一樣在這裡兜圈子,在受苦受難
,他覺悟,他歸元,回歸自性,我們一般講他成佛、他成菩薩,回歸自性,他清楚、他明
白,所以他來指導我們、來教化我們如何脫離苦海,六道是苦海,苦海裡的深海,四聖法
界是海邊緣,淺海,登上岸才算是脫離。那個岸叫彼岸,叫涅槃的彼岸,涅槃是不生不滅
,功德圓滿,不生不滅。這個彼岸是實報莊嚴土,佛教化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就算是圓
滿了。所以這個經是淨宗第一經,是淨宗同學不能不學的。
  再往下看「但此殊勝第一之淨宗寶典,竟在我國大藏中塵封一千餘年」。《無量壽經
》是最早傳到中國來的,東漢的時代,後漢安世高到中國來那個時候,《無量壽經》就傳
到中國,所以翻譯也是最早翻譯的。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東林念佛堂,現
在的東林寺,是專修淨土的這些同學們,它裡頭有在家、出家的,總共一百二十三個人,
一百二十三個人大家在一塊念佛求生淨土。所依靠的經典,給諸位說就是《無量壽經》,
因為那個時候《觀無量壽佛經》,跟《阿彌陀經》都還沒有傳到中國,淨宗經典就這一部
。所以第一代的祖師,慧遠大師他們那一幫人就是依《無量壽經》,不容易!對這部經能
信、能解、能發願、能真幹,談何容易?我們看看《高僧傳》裡面,慧遠大師的傳記,你
就能看到當年修行的盛況。他們是結界安居,前面有一條小溪,這條小溪是虎溪,在我們
想像當中可能那個時候山上有老虎,所以稱為虎溪。虎溪是他們的界線,修行人決定不離
開這界線。中國儒釋道是一家,所以遠公也有個故事叫虎溪三笑。來了兩個好朋友,陶淵
明是儒家的,陸道長是修道的,到東林來看遠公,談得很高興,離開的時候遠公送他們,
不知不覺就過了虎溪,虎溪一個小橋就過了,過了之後三個人哈哈大笑,那是界線,不能
越過的,居然走過頭。所以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儒釋道,三足鼎立。
  這一部經遠公依照這個修行,居然後人沒有那麼認真在這個經上下功夫,因為不久,
大概隔了不到五十年,《彌陀經》、《觀經》都翻譯出來。淨宗確實是在早期的時候,梵
文典籍就傳到中國,一般人在《彌陀經》上下的功夫最多,註疏也最多。這一千多年來就
沒有被淨宗所重視,這什麼原因?底下說「考其原因,蓋由此經五種原譯,互有詳略,出
入甚巨」,這個原因應該是這樣的。這個地方講五種原譯,是現在《大藏經》裡面所保留
的,《無量壽經》有五種譯本。在譯經目錄裡面,從漢到宋朝是有十二種譯本,太多了,
到底依哪個本子?這個譯本裡面出入很大,他這裡面舉一個例子,「例如彌陀大願」,我
們常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在魏譯、唐譯,這兩個本子是四十八;在漢朝翻譯的吳,吳
是三國的時候的東吳,支謙翻譯的,它是二十四願;在宋朝翻譯的是三十六願,這個出入
太大。如果梵文是一種原本,不管什麼人翻譯,當然文字不會是一樣的,意思一定是一樣
,像這願文條目一定是一樣,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差別。所以古人判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
世講這個經是多次宣講,才會有這個情形出現。世尊講經從來沒有哪一部經是講兩遍的,
他就一遍,沒有兩遍,唯獨《無量壽經》多次宣講,說明這經典的重要性,這法門的重要
性,這是祖師大德為我們說出。
  「遂使初心學者,專持一譯,難明深旨,遍讀五種,又感艱難」。那真難,你看看到
宋朝,王龍舒居士這是了不起的大德,這五種原譯他都沒有看到,他只看到四種,所以他
的會集本是根據四種。唐譯的《大寶積經.無量壽會》,這種翻譯王龍舒就沒有看到,這
本東西裡面有很多好的開示,其他四種裡頭沒有說,所以這個會集就不完美。你想想,像
王龍舒這樣有地位、有財富,五種本子都沒有辦法完全蒐集到,還漏掉一種,都找不到,
從前求一本經是太難太難。所以古大德教給我們,經典要很慎重的把它保存,讀的時候小
心謹慎,經本上決定不能做記號、不能寫字、不能傷害,為什麼?流傳後世,讓後人有經
可以讀。不像現在印刷術這麼發達、這麼方便,所以有人問我,我們經上可以不可以寫字
做記號?我說可以。為什麼?太多了,不會失傳;從前太少,怕失傳。宋朝以前經典都是
手寫的,印刷術是宋朝時候才發明,但是用木刻版本印刷畢竟還是有限,非常有限。印刷
發達也是最近五十年,五十年前到鉛字排版還是相當麻煩,現在是太方便,這是我們要知
道的。就是現在的本子,你覺得很重要的地方,可以做記號、可以畫紅線。像弘一大師他
讀的書,他是用各種不同顏色去做記號,就是經本多,可以這樣做法。
  「於是多捨此經而專攻《阿彌陀經》矣」。這就是自古以來,為什麼講這個經的人少
,註這個經的人也少。但是對《阿彌陀經》,註的就多,講解的就多,所以淨宗幾乎是以
《阿彌陀經》為最重要的一部經典。「清初彭紹升居士曰」,彭紹升就是彭際清,「此經
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沒有一個好的本子,諸位看看五種原
譯本就知道。「誠哉是言,是以宋王日休、清彭紹升、魏承貫等大居士,均為宏揚此經,
先後而有會本與節本之作」。這到後面會有詳細介紹。宋朝王龍舒居士,王日休就是王龍
舒,曾經著《龍舒淨土文》,龍舒是地名,也就是在我的老家安徽舒城,距離我出生的地
方很近。他的《淨土文》寫得非常之好,許多的人讀了這本書而修淨土,接引了很多人。
魏承貫就是魏默深,他是清朝咸豐年間人,都是大德居士,彭紹升是乾隆時候的人。王居
士、魏居士都有《無量壽經》會集本,他們做過會集。而彭紹升做過節本,他只取一種本
子,就是康僧鎧的本子,把康僧鎧的本子,重新做過一次整理刪訂,我們現在人講刪訂,
刪掉一部分,很難懂的、不好讀的把它刪掉一部分,做了個節本,看起來是舒服多了。所
以有節本、有兩種會本。
  下面介紹,「宋代大居士王日休,曾撰《龍舒淨土文》,四海稱譽,傳誦至今」。修
淨土的同學,好像很少沒有念過《龍舒淨土文》的。我們在初學的時候也非常喜歡這部書
,寫得好,可以把它當作國文去讀。「王氏臨終,端立往生」,王龍舒居士往生是站著往
生的,預知時至沒有生病,這在《居士傳》裡面,《大藏經》上有居士傳,《淨土聖賢錄
》裡面都有記載。「可證居士實為我國淨宗解行俱優、殊勝希有之在家大德」。我們看他
往生這一著,給我們所表的法,我們就知道那一點不假,站著走的。「王氏深慨寶典之塵
封,於是乃會集《無量壽經》漢魏吳宋四種原譯另成一本,名為《大阿彌陀經》」。這個
經《龍藏》裡頭有,《龍藏》收進去,好像日本《大正藏》有,《大正藏》也收進去。《
大藏經》能夠把它收進去,就是歷代這些高僧大德對這個本子肯定,這才能夠入藏,所以
《大藏經》那是真正的標準。我們要想學的經典,偽造的經典很多,到底哪個是真的,哪
一部經可靠?在古時候你就看《大藏》,《大藏目錄》裡頭有這就可靠,《大藏目錄》裡
頭沒有就不可靠,這是給我們後人立下一個標準。可是最好,如果你得到一個本子,要跟
《大藏經》裡面去對一對,你就更放心。你看他採取的原本漢魏吳宋,唐譯的沒有,只有
四種本子。
  「王本問世,海內稱便,叢林奉為課本」。叢林是佛門的道場,佛家講叢林,現在呢
?現在是大學。實在講叢林就是佛教大學,就正式有制度,讓它制度化。在釋迦牟尼佛當
年講經教學,就跟私人辦學一樣是私塾,沒有制度,跟孔老夫子當年在世教學一樣,沒有
一個正規學校有個體系,沒有。到中國隋唐時候才真正上軌道,所以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
。方老師當年給我介紹,叢林是中國佛教革命性的創舉,正式把它辦成學校。叢林的主席
稱主席,也稱為方丈住持,那是什麼?校長,職位是校長。首座和尚就是教務長,維那就
是訓導長,監院就是總務長,它跟現在大學的組織分工職事完全相同,就名稱不相同,實
際上維那真的是訓導長,教訓導的。殿堂是教室,叫分座講經,你喜歡學哪個科目有老師
指導,有一定的講堂,跟學校一樣。所以佛教傳到中國,諸位曉得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
,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都沒有變質,都是教育。叢林是大學,還有些小廟,那小廟,小廟
是專科學校,它只學一樣的。淨宗道場,它修的就淨土五經,它就沒有分座講經的,專科
學校專攻一門的,或者是與我這一門相關的經論也學,是這麼一種情形。
  佛教今天的衰,衰在什麼?把教學丟了,教學丟了之後,這興旺起來的是經懺佛事,
這就變成宗教,真的變成宗教,我們也不能不承認它,它確實變成宗教,忘了本,它本來
不是宗教。釋迦牟尼佛在世,你到經典查查看,他沒有做一天佛事,如果做一天佛事,那
個經上應該詳詳細細記載下來,沒有。《大藏經》上有許多經懺佛事這些資料,後人,祖
師大德後人編的,不是釋迦牟尼的。所以這不能不知道,佛教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怎麼
會衰到這個樣子,一定要清楚。方東美先生曾經多次提醒我,中國佛教要能夠復興,一定
要從恢復叢林制度做起,那就是辦大學,要辦教育。民國初年有幾個,但時間很短,都沒
有了,好像有一位法師辦過華嚴大學,太虛法師在廈門辦過佛學院,圓瑛法師在上海辦過
楞嚴專宗學院,有幾個,但時間都不長,以後都沒有了。諦閑法師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一
生講經教學,他是天台宗的,出了不少人才,我在美國還遇到幾個是他門下的。所以這是
會譯會集是有道理,王龍舒第一次做會集,叢林奉為課本。「我國龍藏」,乾隆時候編的
《大藏經》,「及日本《大正藏》亦均採入王本」,王龍舒的本子,就是王日休的本子。
  「蓮池大師曰」,蓮池大師是明朝晚年的人,他在世的時候把淨土宗復興,非常的難
得,他的道場在杭州。他說「王氏所會,較之五譯,簡易明顯,流通今世,利益甚大」。
這是我們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蓮池大師對王龍舒的讚歎。「又曰,以王本世所通行,人
習見故」,因為它流通得很廣,讀誦的人很多。「故於所著《彌陀疏鈔》中,凡引證《無
量壽經》之處,多取王文,間採原譯」。《阿彌陀經疏鈔》我好像講過二、三遍,確實非
常之好。因為在那個時代,我們看到《疏鈔》的內容就曉得,這就好像我們看到處方,就
知道那些人害什麼病。在那個時代,在中國這塊大地上,佛教禪宗非常興盛,許多人把淨
土都疏忽了,看輕了。所以蓮池大師的《疏鈔》,用什麼來註解《阿彌陀經》?用《華嚴
》,把《彌陀經》提升到跟《華嚴》一樣,大家尊重!很了不起。確實彭際清居士講的話
,它這後頭也引證的有,有道理,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換句話
說,《華嚴經》是大《無量壽經》,再換句話說,《阿彌陀經》就是小《華嚴經》。《華
嚴》、《無量壽》、《彌陀經》,一而三,三而一,這是蓮池大師引出來的,得到佛門這
些高僧大德們肯定、認同,淨土就興旺起來,這稱之為第八代的祖師。
  淨土宗的祖師跟其他宗派不一樣,其他宗派是代代相傳的,一代傳一代這樣傳下去的
,淨土宗沒有,淨土宗不是代代相傳,而是這個大德往生之後,底下一代人肯定他對淨宗
有特殊的貢獻,尊他為祖師。所以淨土宗的祖師是民選的,不是一代一代相傳,是民選的
。像近代,印光大師對淨土宗的貢獻很大,大家公認他應該是第十三代的祖師。如果祖祖
相傳的時候,應該都是六、七十代,淨土宗才十三代。如果這一代沒有這樣的人,那就沒
有得選的,真正出現對淨宗修持、弘揚有特殊貢獻的,這後人尊稱他為這一代的祖師,祖
師是這麼來的,所以民選的。淨宗稱大師這也是特別尊重,所以諸位這也是常識,大師不
能隨便稱的,佛門裡面稱大師,是專門對釋迦牟尼佛的,稱大師。你看從前皇帝的老師稱
國師,翻譯經典稱三藏法師,禪門大德稱禪師,專攻戒律的為律師,研究論典有成就的稱
論師,沒有稱大師的。只有淨土宗稱大師,為什麼?他跟佛沒有兩樣,他能教導眾生念佛
往生,往生就成佛。你看佛度眾生不是成佛嗎?這些大德度眾生用這個法門,也教他一生
成佛,那跟佛有什麼兩樣?都稱大師。所以唯有淨宗祖師稱大師,這個常識要知道。我們
現在一般人稱大師是過分,這個不可以的。
  下面說「又幽溪大師更有盛焉」,這都是跟蓮池他們同一個時代的人,也是淨宗的大
德,他有一個著作叫做《彌陀圓中鈔》。我們那個時候剛剛接觸淨宗,老師就給我三個註
解,這三個註解是《彌陀經》最權威的註解,修淨土不能不讀的。第一個是蓮池大師的《
阿彌陀經疏鈔》;第二個是蕅益大師的《要解》,在《淨土十要》裡;第三個是幽溪大師
的《圓中鈔》,這三個註解是《彌陀經》權威的註解。《圓中鈔》裡面所引的《無量壽經
》的經文,完全取王龍舒的會集本,蓮池大師《疏鈔》裡大概是一半多一點,引用的是王
龍舒的會集本經文,其他的多半還是有一些引用原本。「近代印光大師於所撰重刻圓中鈔
序中,亦讚王本文義詳悉,舉世流通」。這是近代《印光大師文鈔》裡頭有,這是他一篇
文章,就在「重刻阿彌陀經圓中鈔序文」裡頭,有這樣的讚歎,這個說明會集是正確的,
應該要有人出來做。所以在近代有人批評會集是錯誤的,這話講不通。
  有很多人來問我,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在國內、在台灣,都有我們佛門的那些大
德反對,不應該做這個,來問我。我說如果會集我們不承認,認為這是不如法的,問題就
很多,現在寺院裡面我們用的早晚課,早晚課的本子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裡面用的經文
、儀規都是會集的,那這也不能用。你們平常做的一些佛事,像《慈悲三昧水懺》、《大
悲懺》、燄口、水陸,這些本子全是會集的,那統統都不能用。寺院裡做早晚課就是讀原
文那才對,那我們許許多多寺院都成問題,都不如法。你看看佛門的會集東西有多少,古
來祖師大德的,所以這個道理要懂,不能不講理。你統統明瞭之後,你就知道會集是應該
的,尤其世尊當年教導我們,「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
識」。又常常大乘經裡面講,「佛無有定法可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說得這麼
乾淨、這麼徹底。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法從哪裡來?因人而興起的,人有什麼病他就開
什麼方子,人沒有病就沒有藥方,這是治病的。所以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這就是說明這會
集是應當做的。
  下面就說這兩種會集本裡面有問題,「王氏會經,雖大有功於淨宗,但所會之本頗多
舛誤」,裡頭有錯誤,這是真的,所以這也要認識清楚。他舉比喻說,「白圭之瑕,賢者
惜之」,白圭是玉,玉裡有瑕疵,比喻王龍舒居士會集的本子,賢者惜之。「蓮池大師謂
其:抄前著後,去取未盡」,這後頭有解釋,「彭紹升居士斥之為:凌亂乖舛,不合圓旨
」,這個批評都是有根據的,如果我們把五種原譯本對起來看,你就了解。現在有幾位居
士,我看到兩種不同的五種對譯本,做得好,看得很累。你看完之後,你才曉得夏老居士
會集這本子好,會集得太妙!比前面幾種會集本真的是好。所以現在一共有九種本子,三
種會集本,一種節錄的本子,五種原本,我把這九種本子印成一冊。這是當年我在國外講
夏老居士的會集本,怕人家來找麻煩,所以我九種本子印在一起,你們自己看,他要有問
題、有疑問的,我就把這本子送給他,你們自己去看去,不用我回答。九種本子都在,都
念真是難!這麼好的一個會集本,世尊講過,到法滅盡的時候,就是一切經都沒有了,最
後還留一部經就是《無量壽經》,這《無量壽》是什麼本子?肯定就是夏蓮居的會集本,
而不是原譯本。這是我們可以肯定的,這會集得太好,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的,我們對這
個經才不至於懷疑。批評的人很多,他們修學對於經教的深入,有沒有能達到像王龍舒、
像魏默深、像夏蓮居的造詣?如果沒有達到這個程度,怎麼能隨便批評?你個人批評你造
的業自己承當。如果你影響到別人,讓別人對這本子產生懷疑,不去學習,這個過失很大
,你斷別人法身慧命,你要不要負因果責任?肯定要!這是我們學經教不能不知道的。今
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