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經]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集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5-14 09:32:25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集)  2010/4/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
02-039-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這個「會集本」三個字不要,就是《清淨平等覺經解》就可以了。我們用的這個本子
,會集是山東鄆城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這個註解是黃念祖居士的,黃老也是密宗的金剛
上師。註解一共有四卷,現在我們精裝成一冊。剛才諸位看到這個本子,我手上這個本子
,是去年修訂的。這個本子流通得很多,在海內外,十年前,第一次我們印了一萬本,以
後幾乎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流通。我們請看第一卷,這一次我們學習,完全學習黃老的註
解,我們報答這個老人晚年一番苦心,繼承老師的弘願,希望把淨宗永遠傳承下去。這在
昨天,我們把這個因緣給諸位做了報告。
  今天我們看第一卷,「從前言、概要至正釋經文第一品至第三品」,這是說第一卷的
內容到第三品。總共四十八品,全經。我們先看「壹、前言」。「夫淨土法門者,乃一乘
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
妙法門也」。開頭這一段,這一小段是讚歎淨土,把淨土讚歎到極處了。真的是這樣嗎?
釋迦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說了很多經,哪一部經是最重要的,就是第一經?我
們有這個想法,殊不知古人早就有這個說法了。在隋唐時代,東西方的大德,東方是我們
中國的一些高僧、祖師大德,西方是從印度到東方來傳道的、譯經的這些大師們。其中還
包括日本、韓國到中國來留學的這些大德,以後他們回國,都成了本國的宗師,像日本十
三個宗派,都從中國傳過去的;往南去還包括越南,所以越南的佛教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當時就有祖師大德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經,哪一部經可以代表世尊
一生的經教?這些大德們幾乎都公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家公認的,不管哪一宗、
哪一個派別都承認。所以《華嚴》變成佛法的根本法輪,就像一棵大樹一樣,這是根,這
是本,所有的支派都從這個根本衍生出來的。《華嚴》最後再追究,《華嚴》是根本,《
華嚴》最後的歸宿,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什麼樣一種氣象?
  華藏世界的本師是毘盧遮那如來,文殊、普賢是幫助毘盧遮那佛的,教化眾生,是弟
子當中的首領,這兩大弟子。文殊主解門,代表智慧;普賢主行門,代表修證,這是一個
行門、一個解門,普賢菩薩到最後,《華嚴經》以善財童子為代表,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在經裡面我們看到這兩位菩薩。文殊是七尊佛的老師,學生都成佛了,許許多多都成佛了
,他老人家還是菩薩身分,還是協助毘盧遮那佛,教導法身大士,慈悲到極處。這叫倒駕
慈航,他成佛了,他退到菩薩位置上來,這個裡頭都有表法很深的意思。佛教眾生不好教
,為什麼?佛是代表本體,就是代表法性。法性沒有相,法性是什麼?法性是常寂光,我
們淨土四土最高的叫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是法性,常寂光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這兩方面
都談不上,所以沒辦法才叫個常寂光。「常」是永恆不變,這是常的意思。「寂」是清淨
寂滅,你看六祖惠能大師見性了,頭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寂就是這個意
思。滅是什麼?滅是滅一切煩惱,《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就是大乘教裡面
所說的無明煩惱,叫根本無明,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大乘經上說的,執著叫見思煩惱,名
稱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華嚴經》上講的我們容易體會,但是那個真實義很難懂,體
會得囫圇吞棗。所以大乘經上講的根本無明、塵沙、見思是不太好懂,但是講解起來更容
易理解。所以我們曉得,這是經教上的名詞術語,它是不定的,佛無有定法可說。所以叫
我們依義不依語,你要懂得它的意思,別執著它的語言、文字、名相,都不必執著,懂得
它代表的意思就對了。
  所以我們學佛,要知道釋迦牟尼佛這一代時教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就是淨土。在華嚴
會上看到,文殊、普賢帶領著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初住菩薩到十地菩薩,還到
等覺,叫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就四十個,加上一個等覺,四十一位法身
大士,到哪裡去?到極樂世界去,拜阿彌陀佛去。你們想想這個境界,再想想毘盧遮那佛
的度量多大!如果我們現在說,一個老師,我們跟著這個老師,我們居然發現一個好的老
師,把我們的同學統統帶到那個老師那裡去了,這老師心裡怎麼想法?那不是很難過嗎?
那是背師叛道。不但毘盧遮那佛沒有反對,而且毘盧遮那佛歡喜,好,你們到那邊去太好
了,去看阿彌陀佛。為什麼?阿彌陀佛跟毘盧遮那佛不二,是一不是二。為什麼到極樂世
界去?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善巧方便,幫助你修行證果,在時間上大幅度的縮短了。你在
華藏世界,我們講圓教初住菩薩,他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要多長的時間?三大阿僧祇劫。
三大阿僧祇劫是這麼說法的,不是說從我們現在,不是的,你明心見性那一天算起,沒有
明心見性不算,明心見性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從那天開始算起,要那麼長
的時間。到西方極樂世界呢?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天就圓滿了,這叫什麼?念劫圓融,不可
思議!所以你說極樂世界多殊勝。所以古大德說,再追究的時候,佛法的頂尖、尖端,從
《華嚴》我們就追到了《無量壽》,《華嚴》最後歸《無量壽》,《無量壽》是專講極樂
世界的。
  《無量壽經》有九種本子,可以說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本子是最好的一個本子,這五種
本子裡面算是第一本善本書,是集五種原譯本的大成,集大成的工作。這個事情,從宋朝
時候就一直有人想做這個事情,王龍舒首先完成,這個後頭我們有詳細報告,做得是不錯
,但是還是有瑕疵,不是盡善盡美。到以後清代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第二次會集,當然
比王龍舒的本子好,王龍舒只看到四種原本,魏默深是五種原本都看到了,會集得不錯,
可是還不是盡善盡美,裡面有問題。一直到最後,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第三次會集。很
奇怪,三次會集都是在家居士、在家菩薩,說明這個淨土跟在家的緣非常非常殊勝,所以
三次會集都是在家的。它裡頭表法的義趣深,成就無比的殊勝,這個在這後面我們統統都
能夠看到。
  他一開頭就給我們介紹,他說這個法門是「一乘了義」。什麼叫一乘經?通常我們看
到是二乘,二乘是大乘、小乘,這叫二乘。三乘,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就是
把小乘開成聲聞、緣覺,聲聞是阿羅漢,緣覺是辟支佛,把它分開成兩個,辟支佛比阿羅
漢要高一些,叫三乘。世尊在《法華經》上說過,說明諸佛如來應化到這個世間來教化眾
生,《法華經.方便品》上有一句話,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
方便說」。這首偈非常重要,換句話說,佛講三乘、講二乘是方便說,真實說呢?真實說
就是一乘法。「一乘」就是佛乘,換句話說,這個法門是教人成佛的,而且是就在這一生
成佛,這叫一乘法。大乘,大乘是成菩薩,你在這一生修到最高的果位是菩薩,這大乘。
如果你在這一生修成阿羅漢、修成辟支佛,這是小乘。就跟我們讀書一樣,一乘是什麼?
一乘是研究所的博士班,你這一生拿到最高學位,大乘是碩士班,小乘是學士,大學畢業
學士,這是佛門三個學位的名稱,這個要知道。什麼法門一生能夠證得究竟的佛果,這就
叫一乘,那這個法門也是一乘法門,這個經是一乘經。
  我們先講「一乘」在佛經裡一般的解釋,乘是比喻像車,古人用車來做比喻,大乘是
大車,古時候的大車是馬車,馬車大,人可以坐得多。我記得我小時候在南京念書,上學
坐馬車,一個馬車坐多少個學生?十四個,坐馬車上學,這是抗戰勝利之後還有。我是抗
戰勝利之後,三十四年、三十五年的時候,三十五年在南京讀書,那個時候馬車很多,公
共汽車不多。小乘,就是羊車、鹿車,鹿、羊它的車就比較小,坐一個人、二個人。佛在
《法華經》上用這個做比喻,乘是運載的意思,「佛說一乘之法,為令眾生,依此修行,
出離生死苦海,運至涅槃彼岸」,這個涅槃是究竟涅槃。小乘也叫涅槃,叫偏真涅槃,小
乘出生死是出六道輪迴的生死,所以他證得偏真涅槃。大乘,大乘是離兩種生死,第一種
叫分段生死,我們現在一段一段的,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第二種是變易生死,變易生死
不好懂,就像我們念書,就比喻來說,我們念一年級,這一年念完了,明年升二年級,一
年級就死了,二年級就生了,是這個意思。這是說什麼?我們在菩提道上,無論是大乘、
小乘,小乘有八個位次,大乘《華嚴經》上四十一個位次,你一步一步往上升,下面就離
開,升到上面,這叫變易。變易不是真的生死,為什麼用生死?生死苦!你升上一級你也
很辛苦,你去做你的功課,不是那麼容易就升上去,所以你也得要吃一些苦頭,你才能向
上提升。你看一個人從小學、中學、大學念到研究所,也得念上二十幾年,你吃了很多苦
頭才能把學位拿到,這叫變易生死。從阿羅漢以上,就是離開六道,六道裡是兩種都有,
變易也有,分段也有;六道之外,就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裡有變易,沒有分段生死。六道
裡面這種生死之苦,六道之外是沒有的,它有變易。就是修行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也要
真正努力精進,還得要放下分別,放下分別的習氣,再放下妄想。放下妄想,十法界就沒
有了,那就到一真法界,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
  世尊既然他的目標,真正的目標是希望這一切眾生快快成佛,跟他一樣。可是眾生的
根性不相同,迷惑有淺深,習氣不一樣,迷得深,習氣重,大乘法他不能接受,所以就用
方便法。譬如我們的老師、父母都希望我們得到博士學位,博士學位不是很容易就拿到的
,怎麼辦?辦學校,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慢慢把你提升。這些中學、小學、大學都
是權巧方便,博士班才是真正目標,佛教學亦如此。你看世尊在菩提樹下覺悟之後,這是
大徹大悟,他把他悟入的境界圓圓滿滿的說出來,說了十四天。這十四天是在定中說的,
我們看到釋迦佛在菩提樹下入定,不知道他在那裡講經,講什麼經?《大方廣佛華嚴經》
,就是他證得的境界。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中國,唐朝時候惠能大師,他也明心見性了。在
五祖忍和尚方丈室裡,五祖給他講《金剛經》,惠能大師不認識字,當然不會有經本,講
《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大徹大悟。他也說出他的境界,說了
五句話,那五句話跟釋迦牟尼佛講的《華嚴經》沒有兩樣,《華嚴經》濃縮起來就這五句
,這五句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能大師說的五句話,第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沒想到,見性了,沒想到性
本來就清淨,從來沒有染污過。我們的自性有沒有染污?沒有,染污就不是真的,那就變
成假東西。我們講染污是什麼東西?阿賴耶染污,阿賴耶是妄心,自性是真心,真心從來
沒有染污過的。所以染是妄心,我們現在迷了,真的不認識了,把假的當作真的,虧就吃
在這裡。第二句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不生滅就是大般涅槃,這是古印度所有宗
教夢寐以求的不生不滅。現在每一個宗教都講,講永生,就這個意思。有沒有永生?有。
真的自己就是永生,假我有生死,這個我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你多
舒服、多舒暢,你的恐懼沒有了。這是假的東西,隨它怎麼生滅,真的我永恆不滅,你把
這個真的找回來,佛教導我們就是把真的找回來,這是大事。
  第三句他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世尊在《華嚴經》上講的一
句話,明白交代出來了,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本自具足的。如來
是講自性,大乘教裡面你看講佛、講如來,十大願王裡「禮敬諸佛、稱讚如來」,講佛是
從相上講的,講如來是從性上講的,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相是假的,性是真的,這是這
兩個名詞不同的地方。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就是你自性,你自性裡有智慧,圓滿的
智慧。這是什麼?這是自性裡本具的,這不是學來的。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這是一般宗教讚歎上帝的話,讚歎神的話,上帝跟神未必有,自性是真有。為什麼我們
曉得?上帝跟神也是六道眾生,天道,他也沒出六道,也沒有出三界,他還是迷而不覺,
福報比咱們大,智慧比我們多一點,也不是究竟圓滿的,自性本具的智慧才是圓滿的。這
是什麼?這在隱的時候,佛家叫隱現,隱是什麼?譬如我們現在這螢光幕,我們把這個按
鈕把它關起來,畫面上什麼都沒有了,這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不能說它沒有,
你打開頻道它就現前。打開頻道是什麼?「能生萬法」,它就現前。不現前的時候不能說
它是無,現前的時候不能說它是有,這個《妄盡還源觀》上講得很清楚,你不能說它有。
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得搞清楚。
  他第四句講的是「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如如不動,這個是修行裡面最重要的一個
樞紐。你修什麼?佛家常講八萬四千法門,修什麼?告訴諸位,統統修的禪定,叫三昧。
三昧是梵語,三翻作正,昧翻作定,正定。所以正定,你的心本來是定的,為什麼現在心
這麼亂?這個亂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本定,從來沒有動搖過。這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
候說了五句。這五句話說出來之後,五祖就說「行了」,衣缽就傳給他。傳給他怎麼?叫
他趕快走,找個地方去避難。避什麼難?要知道,古今中外這個嫉妒障礙在所不免。你說
忍和尚的道場,神秀大師在那裡住多少年,是他徒弟當中大家最敬仰的一個,每一個人都
認為五祖傳法肯定傳給神秀,怎麼會無緣無故傳給別人,這個人素來又不認識,又不認識
字?你看到黃梅八個月幹什麼?柴房裡面去破柴舂米。他在黃梅八個月,禪堂沒去過,講
堂也沒去過,一天經沒聽過,怎麼五祖就把衣缽傳給他,誰服?沒人服,肯定要找他麻煩
,把衣缽搶回來,這是小事,大事可能還把他命害了。所以叫他趕快走,衣缽拿了趕快就
走。躲在獵人隊裡十五年,十五年大家把這個事情慢慢淡忘,他出來了。出來碰到印宗法
師,印宗了不起!印宗那是嶺南,這我們今天講的廣東這一帶,那個時候稱為嶺南,第一
個高僧,講經說法。他講經的道場就是現在廣州的,廣州叫什麼廟?風動幡動,本煥老和
尚做過住持,廣東,我一下怎麼想不起來。光孝寺,對,光孝寺,就那個地方,在那個地
方講《涅槃經》。
  六祖離開獵人隊到廣東,就是遇到這麼個道場,在這裡聽經,坐在後面。聽到兩個出
家人在辯論,一個人說外面掛的幡動,你看幡在動;一個說不是幡動,風動,兩個人爭論
不休,他在當中插一句,他說仁者,非常謙虛、非常客氣,仁者是菩薩的稱呼,最尊敬的
稱呼,他稱仁者,「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他說「仁者心動」。這一聽的時候大家都
佩服得五體投地。印宗講完經下了台,跟他見面,一問他,那個對答我們現在講全是禪機
。所以印宗法師就講,聽說黃梅傳法之後給這個行者,這是稱能大師,他說:莫非就是你
?惠能大師就承認了。那就請求把衣缽拿出來展開我們看看,那衣缽是證明,這就認定了
。印宗法師在經教裡還有一些問題向他請教,都給他解釋了。以後印宗給他剃度出家,所
以印宗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剃度師。可是剃度之後,印宗法師拜他做老師,這不是普通人,
這是佛菩薩示現,哪有這麼大的度量?嶺南一代高僧馬上拜他做老師,能大師水漲船高,
一下就被他抬舉起來了。否則的話,惠能大師要提到這麼深的位次上,至少得十年、二十
年,這一下就提起來了。所以印宗我覺得是菩薩示現,這兩個人在唱雙簧,唱給我們看的
,哪裡是凡人!
  他這五句話展開來就是《華嚴經》,《華嚴經》字字句句都離不開這五句。所以能大
師所證得的,跟釋迦牟尼佛所證得的,同樣的境界。一個是以佛身,佛的身分出現,《普
門品》上講的,「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能大師在中國,應以比丘身出
現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沒有兩樣,這個我們要知道,佛法平等,這叫一乘法。所以
中國禪宗是一乘,大乘那就不一定了,大乘不一定。一乘經裡面,古大德為我們講的,一
乘經只有三部,《華嚴》、《法華》、《梵網經》。《梵網》非常可惜沒有傳到中國來,
那是一部大經,分量跟《華嚴》應當是差不多的。只有一品,傳到中國只有一品,就是「
菩薩心地戒品」,菩薩戒,就傳這一品,兩卷,其他的沒有看到。完整的那就是《華嚴》
跟《法華》這兩部。《法華經》上,怎麼能肯定它是一乘經?一乘經一生成佛了。《法華
經.提婆品》裡面講龍女八歲成佛,龍是畜生道,八歲的龍女,在龍宮裡面聽文殊菩薩講
經,她聽懂了,覺悟了、明白了。諸位要知道,聞法開解,斷疑生信,她立刻就把行門成
就了。行門是什麼?放下。你看大乘經上佛常講的,只要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這三種煩
惱放下,你就成佛了。所以我們相信,龍女聽明白之後,她就放下了,放下之後到靈鷲山
見釋迦牟尼佛,拜完佛之後她就現佛身,在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法華經》。
  《華嚴經》裡面我們看末後,善財一生圓證無上菩提,他在文殊會上得根本智。根本
智是什麼?用我們現在好懂的話來說,清淨心。你心怎麼會清淨?那不就跟惠能大師一樣
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就是根本智。他把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這叫什麼?
頓斷,一下就斷掉,他就證得。我們現在是懂得這個,放不下,問題在這個地方。人家真
放下了,不但是執著放下了、分別放下了,連起心動念都放下了,妄想放下就是不起心、
不動念,這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這叫一乘經。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十法界就沒有了,所以十法界是個夢境,六道是夢中之夢。我們放下一切執著,於世出世
間一切法再不執著了,你就醒過來,六道就沒有了,好像作夢醒了。作夢醒了,醒過之後
那個境界是四聖法界,那還是一場夢,那個夢是煩惱比我們輕,是妄想分別。妄想分別放
下,那個夢境也沒有了,四聖法界也沒有了。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一點
都不假。十法界沒有了,什麼境界出現?華藏世界出現了,極樂世界出現了,這是諸佛的
實報莊嚴土。它是不是真的?比我們來講是真的,我們這個世界千變萬化。所以我當時想
這個問題想不通,它怎麼變?怎麼變都無有窮盡?我就想起小時候玩的萬花筒,他們找了
很多萬花筒給我,就幾片,幾片彩色的這些紙片,放在三片玻璃當中,你這麼轉,你一轉
它裡面這個圖案從來不會有個重複的。所以我學《還源觀》,《還源觀》裡面講「出生無
盡」,用這個東西可以能代表,真出生無盡,它不是假的。我們這個宇宙之間千變萬化是
什麼?念頭在主宰,意念在主宰,隨你這個念頭它起變化,是這麼一樁事情。所以要把這
個事實真相搞清楚。
  佛這個經典裡面教我們什麼?就是教我們認清宇宙人生真相。這個命題,科學家是追
求這個,哲學也是追求這個,宗教家也是追求這個,但都沒講清楚。他為什麼講不清楚?
現在我們明白了,他永遠講不清楚,為什麼?他妄想分別執著沒斷,他沒放下;他放下,
放下就是。有這個東西,你怎麼研究都是隔一層障礙,你沒有辦法解釋清楚,只有放下,
回歸自性。為什麼?這東西不是真的,虛幻的。你要不相信,你有沒有作夢的經驗?有,
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夢是真的是假的?我們這個世間跟作夢沒兩樣,所以佛在經上用夢
做比喻用得最多。「夢幻泡影」,這個比喻最主要的比喻是夢境,那個「幻泡影」都是陪
襯的,主要就這個比喻。所以佛在《金剛經》上,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偈子教導我們,「一
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佛對宇宙人生真相的看法。
如露亦如電,這個電是閃電,露是露水,這就是兩個比喻,如電那是講一個一個念頭,就
像閃電一樣;露水,它有一段時間,太陽出來之後就乾了、就沒有了,蒸發掉,那是講相
續相。像我們在電影,看電影銀幕上這個畫面一樣,那個畫面是相續相,是幻燈片組合的
相續相,不是真的。這個是我們從近代這些科學裡頭很清楚能體會得到,哪有一樣是真的
?一樣真都找不到。如果真的找到真的,能夠說是永恆不變的,那就至少是實報土。
  極樂世界的東西是永恆的,沒有變化的,但是它也不是究竟真實。為什麼?經上講了
,這個諸佛實報土怎麼出來的?他無明斷盡了,無明斷盡,無明習氣在,習氣沒斷盡。所
以實報莊嚴土是無明習氣現的,不是無明,無明真斷盡了,就是他不起心、不動念。不起
心、不動念的習氣太微細了,不但我們不知道,阿羅漢不知道,辟支佛也不知道,佛在經
上講了,七地以前的菩薩都不知道,八地以上才發現,才知道有這個東西存在。所以三大
阿僧祇劫不是講我們一般修行的這個功夫,是講斷無明習氣。無明習氣沒有方法斷,只有
隨它去,時間久了自然就沒有了。古人講這個無明習氣,用比喻給我們說;那講不清楚,
我們也體會不到。他用酒瓶,酒瓶盛酒的,把酒瓶酒倒掉,裡面擦乾淨,確實一滴都沒有
了,但是聞聞有味道,那個味道叫習氣。有什麼方法去掉?沒方法,只有把瓶蓋打開放那
裡,放個一年、半年,再聞聞沒有了。我們的無明習氣要多久才沒有?三個阿僧祇劫。你
別去管它,這叫無功用道,決定不能有念頭去斷它,有念頭斷它,你的無明增長了,起現
行,不理它就完了,沒事。
  所以在實報土,你跟究竟果佛沒有兩樣,十方世界有緣的眾生,他有感你就有應,感
應道交不可思議。所以成佛之後是不是沒事?不是的,事很多。可是事再多,你不會感到
勞累,你有能力應付得了。為什麼?智慧、神通、道力全現前了,你能夠現無量無邊身,
多自在!千百億化身,哪裡有感,哪裡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
沒有意思,自己有意思那就變成凡夫,自己沒有意思,自性起用。所以性德裡面,現在我
們在大經裡面讀了這麼多年,明白了,就是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
裡頭第一個就是智慧,智慧是什麼?見聞覺知,這是自性,是性德,遍一切處。迷了之後
自性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是在迷的狀態,見聞覺知變成什麼?變成受想行識,我們有感受
,我們有思想。從八識來講就很容易說,見是眼根起的作用,聞是耳根起的作用,其餘的
,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覺、意能知,就起了這種作用。這個作用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裡
面的性德,見聞覺知,這是本有的。
  身體有生滅,受想行識沒有生滅。所以人死了、斷氣了,他的神識沒有離開,神識有
受想行識,我們一般人稱為靈魂,靈魂有受想行識,這個事情麻煩。如果你還有怨恨,你
還有嫉妒、還有什麼報復,以後生生世世冤冤相報就沒完沒了。我們看《文昌帝君陰騭文
》,前面文昌帝君自己說十七世為士大夫,你看他十七世的因果報應,多淒慘,後來遇到
佛法這才覺悟、才化解。那多痛苦!報復,雙方都痛苦,何必?所以這些現象,雖然在佛
眼睛裡面都是虛幻的,就像夢境,夢境裡頭真受苦,真有苦樂憂喜捨,醒過來之後曉得是
空的。我們現在在作夢,沒醒過來,什麼時候能夠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捨掉,不再執
著了,你的心恢復到清淨,清淨還不到平等,恢復到清淨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是染污,四
聖法界裡面沒有這個染污,但是它不平等,因為它有分別,它沒有執著,它有分別,所以
它不平等。你再把分別放下、妄想放下,平等覺就現前。放下分別就平等,不分別,平等
了,放下起心動念,覺了。《無量壽經》經題上給我們講的,這是行門三個階段,清淨、
平等、覺。修什麼?就修這個東西,這三樣東西都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我們現在迷失自性
才產生障礙,叫業障,不知道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不
是一家,一體,無二,生佛不二。生是眾生,佛是諸佛,生佛不二。佛很謙虛,把眾生放
在前面,先說眾生後說佛,生佛不二。這個都是性德的流露。
  在《華嚴經》,你看善財一生圓滿菩提,他在文殊菩薩這裡得根本智,我們要懂得,
他得清淨心、得平等性,覺了。也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他統統得到
了,也就是他把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清淨平等覺得到了。得到之後,落實在日常生活,
落實在工作,為什麼?肉身還在這個世間,這個身體還沒有丟掉;換句話說,你還得生活
、還得穿衣吃飯、還得工作,所以他能把清淨平等覺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
事待人接物,那是什麼?那就是五十三參。我們從早到晚,你看你接觸這個社會就是五十
三參。他把這個社會形形色色分為五十三類,你這一接觸,智慧它就起作用,那叫後得智
。後得智是什麼?後得智是根本智的起作用。起作用是靈活極了,它不是呆板的,活活潑
潑,面面圓融,中國人講八面玲瓏,得大自在,《華嚴》上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這個境界現前了。到最後,最後歸到哪裡?最後到極樂世界去了。你看他參學的時候
,第一個,先入為主,德雲比丘。德雲比丘修什麼?修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這就是說明善財童子修哪個法門?修念佛法門。頭一個老師!第五十三位是普賢菩薩,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看一個開頭、一個結束,你就曉得善財修什麼法門,清楚了。善
財是老師的好學生,文殊菩薩發願求生淨土,普賢菩薩也是發願求生淨土,學生跟著老師
一起修淨土,好學生!
  所以淨土就是《無量壽經》。《華嚴》、《法華》到最後歸哪裡?歸《無量壽經》,
所以《無量壽經》就變成第一經,真正的第一經。《無量壽經》四十八品,我們要繼續不
斷去找它,哪個第一?四十八品裡面,哪一品經文是最重要的一品?當然是第六品。第六
品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是阿彌陀佛因地上發的四十八願。這四
十八願,四十八條,哪一條最重要?古大德給我們說出來了,第十八願。十八願是臨命終
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極樂世界,這還得了!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應化到無量無邊
諸佛國土裡面的十法界、六道,用什麼來教化眾生、接引眾生,幫助眾生一生成佛?都是
這個法門。換句話說,淨土三經,《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是一
切諸佛菩薩在十法界、在六道度眾生一定要講的,這是他主要的度眾生的方式,其他一切
經教那是附帶的,這是最主要的,我們得有這個認識。為什麼講其他的?他不相信淨土,
他不能接受,他喜歡別的。喜歡什麼我就給你講什麼,講到最後統統歸到這裡,這妙不可
言!無論是宗門教下,你看禪宗一些大德,到晚年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的,《往生
傳》裡頭很多;華嚴宗的不必說了,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天台宗智者大師,他自己修行是
依《觀無量壽經》,又稱《十六觀經》,他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我們從這些祖師大德就認
識這個法門、認識這部經典,所以它真的是一乘。
  「了義」是什麼?在佛法裡面用一句話來解釋,「究竟顯了」,顯是明顯,究竟顯了
這叫了義。譬如佛在大乘經裡面跟我們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就是究竟顯
了的意思。迷的時候叫煩惱,覺悟的時候叫菩提;迷的時候有生死,覺悟的時候叫涅槃,
只有迷悟,除了迷悟之外,的確一切法都不二。我們過去曾經學過天台裡面十種不二法門
,那是究竟顯了。了義,最簡單的一個說法,我們學了之後得真實受用就是了義,如果得
不到真實受用,那就不是了義。我們問,我們學這個法門,我們希望能了生死出三界,能
證得無上菩提果位,這法門行不行?行,那這法門是了義,這法門真的可以幫助我們、成
就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沒有成佛,等於成佛了,他真的等於成佛,這阿彌陀佛
自己說的,四十八願裡講的,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無量壽經》是這麼
講的,《彌陀經》也是這麼講的,《觀經》也是這麼講的,這句話三經都有。阿惟越致是
什麼菩薩?阿惟越致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不退轉。三種不退轉,第一個是位不退,第
二個是行不退,第三個是念不退,這還得了嗎?在一般講,三不退的菩薩什麼人證得?這
是我們從廣義上說,明心見性才證得,也就是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像惠能大師那個境
界他能證得,在《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超越十法界了。十法界裡頭決定不可能的,十法
界裡面阿羅漢是位不退,其他的那個行不退、念不退沒達到,只有一個位不退。可是法身
菩薩才真正具足這三種不退,法身菩薩。嚴格的來說,圓教七地以上才真的不退,這還得
了嗎?往生,經上沒說,沒有講:同居土下下品例外,不在這裡,他沒有說這個話;他沒
有說這個話,意思就是說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難信
之法,這誰能相信?
  經上也有這個比喻,有個比喻,我們從比喻當中能夠明瞭一些信息。好比我們有個人
到這個世間來,一出生就享到像帝王一樣的尊貴,那麼大的福報,能行嗎?不行,哪有這
種能力?如果你要是生在國王家,做了王太子,那不就得到了嗎?不是沒有,太少了。可
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國王,那全都是王子,你享的是誰的福?是父王之福,
享他的福。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都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的加
持,這是修其他法門得不到的,其他任何一個法門沒有這個說法,只有淨土三經是這個說
法。所以說我們得佛的加持,佛力加持。佛的智慧加持我們,讓我們的智慧跟佛一樣;佛
的功德加持給我們,我們的功德跟佛一樣;佛的福報加持給我們,我們的福報跟佛一樣,
統統是從他這裡來的,不是自己的,是這麼回事情。什麼時候你自己有這個能力,不需要
加持?你在極樂世界證得七地以上菩薩,那就不是佛加持的,是自己的,七地之前全是得
佛力加持的。這是無比殊勝、無比的稀有,你說你能不選這個法門嗎?不學這個法門的人
不少,那些是什麼人?很自負的,很自以為了不起的,不甘心、不情願去做阿彌陀佛的乾
兒子。這些人他要靠自力,好,你就慢慢學吧,你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這是真的。如果
你要是跟阿彌陀佛跟定了,那你很幸運,你很快就成就。這是一乘了義,這句話了不起!
  「萬善同歸」,這個萬不是數字,這個萬是圓滿的意思,世出世間一切善法歸哪裡?
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麼?阿彌陀佛是性德,阿彌陀佛是自性的名號。從字面上來翻
,這句話是梵文音譯的,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是什麼意思?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
經》上用兩個字來解釋佛的意思,一個用光,一個用壽。光代表什麼?光代表空間,壽代
表時間,我們今天講時空,時空裡面所包含的一切善法都離不開阿彌陀佛。阿彌陀翻作無
量,光中的無量,壽中的無量,全是自性,就是萬善同歸。你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
是念一乘了義、萬善同歸。像我們剛才跟諸位做的這個簡單的報告,十方三世無量劫來所
宣揚的無量的佛法,這一句阿彌陀佛全包括了。一句阿彌陀佛展開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
展開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展開那就是
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阿彌陀佛是總綱領,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法那是頂尖,
這個認識清楚不容易!我學佛差不多三十年才明白這樁事情,感到無比幸運、無比的欣慰
,再也不會動搖了,再也不會懷疑了。所以這兩句八個字就把它說盡了。
  下面講「三根普被,凡聖齊收」,這是講他所應的機,他所教化的對象。三根是上中
下三根,上根是大乘根性,中根是緣覺的根性,下根是聲聞的根性,就是小乘根性。三種
根性全都有分。甚至於連不認識字,世出世間的學術都沒有接觸過的,我們國內人所講的
沒有文化的人,他要能信,深信不疑,他要是真正發心求生淨土,決定得生。這個例子很
多,《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面,這樣的人至少佔三分之一以上。這是什麼原因?
為什麼這些老阿公、老阿婆,一說他就相信,知識分子不相信?我學佛是很不容易進來的
,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我要不是跟他學哲學,他要不是給我講佛經哲學,講這門課,我
永遠不會進入佛門,從這裡認識。進佛門之後,李炳南老居士,他是印光大師的學生,淨
土宗的傳人,我跟他學經教、學講經。我對於淨宗法門最初是懷疑,認為這是釋迦牟尼佛
的方便法,接引老太婆的,這個觀念很深,成見很深。跟李老師那麼多年,跟他十年,苦
口婆心的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我讀了不懷疑,不敢輕視,不敢輕慢這個法門,對它也很
尊重,但是沒有意思學,興趣都在《華嚴經》上,這是方老師當年對我介紹《華嚴》給我
影響很大。
  我什麼時候才相信淨土?應該學佛二十年的時候,我開始講《華嚴經》。那個時候一
個星期講三天,一天是一個半小時,沒有這些錄像設備,連錄音設備都沒有。我第一次講
,好像也講了不少年,講到一半,那個時候是《八十》跟《四十》同時講,兩天講《八十
華嚴》,一天講《四十華嚴》,同步的講。講了差不多一半,有一天忽然想起來,文殊菩
薩、普賢菩薩他們修什麼法門?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因為後面經還沒講到,就翻到後面
去翻,翻到後面去一看,這就呆了,怎麼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再仔細一看善
財童子,這看清楚了。你看講一半,這囫圇吞棗都沒發現,這一下發現了。善財是繼承老
師的法脈,這是一個入室弟子,文殊菩薩傳法的弟子,這不是普通人,老師既然發願求生
淨土,學生哪有例外的?所以然後我再回頭看,那都是以前講過的,這都講過的,回頭再
看,我那時候用《四十華嚴》的本子,叫吉祥雲比丘,這我也講過,經上明明說他是一個
修般舟三昧的,我也講得很清楚,就是沒有把善財連到這個念佛法門,這個沒連上。這再
一看的時候連上了,才知道一點都不錯,善財是專修念佛法門,我們講一句彌陀念到底。
  五十三參是怎麼回事情?五十三參是廣學多聞,不妨礙,真的是事事無礙,人家什麼
法門都接觸。接觸是明瞭,明瞭是長智慧,就是後得智,你沒有一樣不知道的。你怎麼知
道的?都接觸過,都明瞭,樣樣都明瞭,法法都通達,八萬四千法門哪一門都通。但是怎
麼樣?如如不動,一句彌陀念到底,對他自己的行門一絲毫影響沒有,那是什麼樣的定功
?成就自己圓滿的定慧!沒有這個經歷,怎麼知道定慧的成就?什麼法門都接觸,什麼法
門都不影響,都沒有影響。我們這兩天聽劉素雲居士的報告,你看她對哪個法門都讚歎、
都好,就是這樣,善財童子就是這樣,不但對我們佛門裡面每個法門都好,對其他宗教都
好。我這麼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做宗教團結的工作,每個宗教都好、都讚歎、都禮敬,他們
的經典我也讀誦,可是沒有妨礙念佛。愈接觸愈清楚,愈接觸愈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不可
思議,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我們是凡人,文殊、普賢是聖人,都到極樂世界去了。
  「橫超三界」,八萬四千法門叫豎出,它是一步一步向上提升,像菩薩這個階級,我
們從《華嚴經》上看,五十一個階級,從十信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位
次,上面是等覺,再上面叫妙覺位,那叫佛位,豎出;淨土這個法門不必,這個太麻煩,
時間太長了,橫超。我們現在在人道,不必從人道到天道,天還有二十八層,一層一層往
上去提升,那多費事,就在人道裡橫超就出去了,就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叫橫出,不要經
歷這麼麻煩。真行!這不是假的。我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了幾個人,他們念佛往生給我們做
表演、做示現,沒有生病,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大概是在四十年前,佛光山
辦了一個東方佛教學院,星雲法師請我去做教務主任,我在山上住了十個月。在那個期間
當中,聽到一個長工,佛光山工程很多,一年到頭都沒有休息的,不斷在建築,所以工人
在那邊也是長年為佛光山服務。晚上我帶著幾個學生在討論佛法,這個工人坐到我們圈子
裡頭來,告訴我們,他說:去年,一年前,他的一個鄰居,老太太,念佛站著往生的,一
年前。他說真的,一點不假。我們那天就聽他講故事,非常有受用。
  這個老太太心地非常好、非常慈悲,對佛法也不懂,反正是見到神都當作菩薩拜,土
地公也是菩薩,城隍也是菩薩,民間拜的這些什麼王爺公,她統統都是菩薩。三年前她娶
了個媳婦,媳婦學佛,懂得佛法,就勸她老人家專念阿彌陀佛,專拜西方三聖,其他那些
神統統都請走,菩薩都請走。這個婆婆很難得,接受媳婦的勸告,就真幹了,哪個地方也
不去了,她平常廟會都參加,她不去了,就在家裡念佛,家裡設了個佛堂,三年。走的這
一天是晚上,吃晚飯的時候,她吩咐兒子、媳婦,兒媳婦非常孝順,她說:你們先吃飯,
我去洗個澡。其實家裡的人都等她,等了很久都沒出來,就去浴室看看,真的洗過澡了,
叫也沒人答應。走到佛堂,她老人家穿著海青,整整齊齊,手上拿著念珠,站在佛面前,
叫她也不答應,仔細一看,走了,她往生了。這鄰居都來看,站著走的!大概我們想,不
告訴家人,告訴家人恐怕家人要障礙她,她就沒有那麼自在了。真的是自在瀟灑走了,親
眼看見的,不是假的。那長工給我們上了一課,這親眼看到的。
  我們聽說,我到香港來講經的時候,聽到倓虛法師佛七開示的錄音帶,我聽到了,他
老人家講的很多。以後我們在他的《影塵回憶錄》,就是他老人家的傳記,他口述的,他
的學生大光法師記錄的。大光我們也非常熟悉,往生大概有十年了,三十年前,我們在香
港常常在一起,文筆非常好,《影塵回憶錄》是他寫的。這是真實的事情。最近,大概三
年前,深圳有個黃忠昌居士,三十幾歲,聽我講經,聽說自古以來真正念佛大概三年工夫
就成就,就往生了。過去曾經有些法師問我,他們看到這些東西,他說是不是他們剛剛好
這三年他的壽命就到了?我想這個講不通,偶爾一、二個可以,那麼多的人,這在邏輯上
講不出來的,不合邏輯。為什麼往生?他功夫成片了。只要功夫成片,你隨時都可以走,
你想走就走;想留也可以,留在這個世間,那是有任務的、有使命的,做給別人看,如果
對這個世間沒這個緣分,他就走了。黃忠昌居士在深圳的時候閉關,他三年,他想試試看
,古人三年能成就,看看我三年是不是真的成就?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他預知時至
,真走了,沒有生病。火化的時候留的有舍利,舍利現在還供在那裡,做了個小塔放在那
裡。給我們做出樣子,真的不是假的。
  真信、切願,沒有一個不成就,機會不能錯過。無量劫來在六道裡搞生死輪迴,苦不
堪言!你這一生遇到的苦處不是大苦,你過去曾經在地獄待過、餓鬼道待過、畜生道待過
,天上你也待過,如果你想到三途之苦,你還願意在這裡幹嗎?如果不出六道輪迴,換句
話說,任何一個人,肯定在三途的時間長,在人天的時間短。為什麼?我們學了法相唯識
就知道,阿賴耶識裡頭相應的心所,善心所只有十一個,惡心所有二十六個,這就說明你
習氣裡頭善少惡多。現在外面的誘惑,古聖先賢教育的誘惑沒有了,現在全都是殺盜淫妄
,全都是暴力色情,這還得了嗎?今天世界為什麼亂?災難為什麼多?原因就是這樣的。
你還能不走嗎?真正覺悟,發大慈悲心,在這裡多住幾年,多受一點罪,希望多帶一些人
走,這就是使命。有人能接受,有人聽得進去,有人能相信,那我們就得幹,一個也不捨
,到功德圓滿的時候自然就走了。走了,也跟大家做很好的示現,像黃忠昌、像我們台南
那個念佛的老太太,她雖然是一生也不會講經,也不會弘法,她那一表現,度了多少人!
讓多少人生起信心,讓多少人對淨土的懷疑化解了。這就是三轉法輪裡作證轉,現在人都
講求要證據,做證據來給你看。
  「逕登四土」,這個逕是快速,四土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
光淨土。西方極樂世界非常特殊,在其他諸佛世界裡頭,四土是有界限的,不在一起的,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報土,四土不在一起。我們只是六道裡的人道,人道是
凡聖同居土,有沒有佛菩薩在我們地球上?有,我們凡夫見不到他們,有特別緣分的人偶
爾見到,他也不給你常見。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兜率有內院、外院,外院是凡夫,凡夫
見不到內院裡面的菩薩,真的有障礙。可是在極樂世界,這個障礙沒有了,四土沒有界限
,都在一起。所以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能夠見到實報土的觀
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你統統都能見到。不但見到,天天在一起上課,在一
起聽阿彌陀佛講經,天天在一起學習,這個緣到哪裡去找!不是同一個階層的,通常不能
在一塊的。像《華嚴經》上講的初住菩薩,就好像我們學校念書一樣,你是一年級,你那
個教室全是一班的,你沒有辦法到二年級教室去,這麼個情形。《華嚴經》初住菩薩見不
到二住,二住能見到初住,初住見不到二住。可是在極樂世界平等的,好像是五十一個年
級的學生在一個課堂上課,我用這個比喻大家比較能體會,在同一個教室上課,你全都見
到了。
  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四土都生了,它在一起,它當中沒有障礙,我們現在講的空
間維次,它沒有空間維次,統統見到。不但有這個好處,而且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每天
有能力去拜萬佛。這個萬不是數字,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你可以去親近這些佛陀,去供養
他。供養是什麼?修福,聽佛說法,開智慧。我們這裡是一個好老師找不到,到極樂世界
就無量無邊諸佛天天給你說法。你怎麼去?化身去,你的身在阿彌陀佛面前沒動,分身去
了,你能夠分無量無邊身。你看《彌陀經》上釋迦牟尼佛講得很清楚,每天供養十萬億佛
。那個十萬億它是表法的,因為我們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的距離是十萬億佛國土,意思是
什麼?你到極樂世界天天都可以回來看看,就這麼個意思。你不是對這個世界有情執嗎?
這裡面一些生生世世的父母、老師、家親眷屬,不願意離開,你天天都可以來看,用意在
此地。實際上不止,哪止十萬億!說明有那麼大的神通。《西遊記》孫悟空才七十二變,
差遠了,他渾身那個毛,一根毛可以變一個小孫悟空,那也是有數量的,到極樂世界分身
沒有數量的。所以生到極樂世界就生到一切諸佛剎土,這是其他法門沒有的,你說多殊勝

  「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這一點都不假!你說這一生遇到這個,得人身
,遇到佛法,遇到《華嚴》,遇到《無量壽》,你這個福報都已經圓滿了,哪有這麼大的
福報!哪有這麼好的運氣!這是全得到了。你要是不曉得珍惜,就是當面錯過。人生不是
一世,生生世世,什麼遺憾最大?這個遺憾最大,沒有比這個遺憾更大的了。這樣好的機
會,百千萬劫難遭遇,乾隆時候彭際清居士說,這個居士也是個很了不起的居士,他說這
個淨宗法門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你遇到了。彭際清,要用現在的話說,是高
幹子弟,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就是國防部長,所以他家世好。人聰明,不到
二十歲就考取進士,應該在十九歲的時候,不到二十,二十歲是行冠禮了。一生沒做官,
學佛,家庭環境好,學佛真學到家,宗教顯密圓融,那是那時代的大居士、大德。到這個
地方是一段。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而其中之《無量壽經》者,乃淨土群經之首要,淨宗大德常
稱為淨土第一經也」。不但是淨土群經之首要,我們可以這樣說法,它是一大藏群經之首
要,所以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特別是隋唐的大德,稱為淨土第一經。從翻譯時間來講,淨
土宗傳到中國,第一部翻的就是《無量壽經》,《彌陀經》跟《觀經》還是以後翻的,最
早翻的是在漢朝時候,剛剛傳來,安世高的那個時候。所以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今天
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