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心要]原則:從觀入門~照破身心皆迷妄 聖嚴法師

作者: poohkoala ( \^0^/)   2015-09-22 09:57:43
人生雜誌 385期
修行從身入手,進而參究心,人們往往會執著「身體是我」,
心也因身體的影響而產生煩惱,憨山大師提點我們,
修行首先要從觀入門,觀身心無常、觀心無相。
文/聖嚴法師 中譯/法鼓山國際編譯組
憨山德清生於1546年,歿於1623年,為明末佛教四大師之一。
他在七歲時,心中便興起了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的疑惑。九歲時入寺廟學習經論,直
到十九歲才出家、受戒。他最初立志學禪,因沒有成果而轉修念佛法門,對修行有了較深
的體會。之後,他再重新修行禪法,終於獲得了成就。
從教入禪,融合諸宗
憨山大師在聽講《華嚴玄譚》時,體會到法界圓融無盡的深意,
至微小之物能含藏整個宇宙。
然後在閱讀僧肇撰的〈物不遷論〉時開悟,並作了一首詩偈:
死生晝夜,水流花謝;今日方知,鼻孔向下。
妙峰禪師(1539~1612年)問他見到了什麼,憨山答道:
「昨天晚上,我看到兩頭泥牛在河中相鬥,結果溶化了,現在已經不見蹤影。」
夜來見河中兩泥牛相鬥,入水去,至今絕消息。
又有一天早上,憨山大師吃完早齋正在經行,忽然進入定境,見到一片光明,就好像大圓
鏡一般,山河大地、一切萬物,全都映現其中。然後他突然出定,感覺身心一片清淨明朗
,體會到無一物可得,於是又作了一首詩偈:
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大虛空,萬象森羅徒起滅。
憨山大師四處雲遊多年,在當時幾位高僧座下參學,並長時間獨自隱居在僻靜的山中。他
也積極從事多項慈善救濟活動,並弘揚佛法,講述了各種經典。此外,他也是學者和作家
者,留下許多著作,涵蓋了佛教各種不同的面相。
憨山大師就是如此,一方面以禪修與研教來開發智慧,一方面以慈悲行來廣修功德,樹立
了菩薩行的典範。大師並順應當時的風氣,對佛教各宗派不嚴加區分,而是兼容並蓄、融
合諸宗,甚至將儒家的思想元素融入了佛教。
然而,憨山大師的特色是將禪宗簡樸嚴峻的實修,與華嚴宗(以《華嚴經》為宗)無盡圓
融的廣大教理融合為一。而他的不壞肉身,直至今日還留存於中國大陸六祖惠能的廣東南
華寺裡。
憨山大師寫了許多有關修行方法的詩偈,〈觀心銘〉是其中一篇。這篇非常簡短的「銘」
,或是說偈頌,所提到的修行方法都離不開身和心;除了身和心之外,也沒有其他東西可
以當作修行的工具。其實,這首詩偈主要談的是心的作用,不過,因為一般人的心是非常
容易受到身體的影響,自然要從身體講起。
認清四大假合
觀身非身,鏡像水月。觀心無相,光明皎潔。
憨山大師這首詩是要教我們,觀身不是身,身體並非實有。「相」這個中文字,意思是「
形相」或「特色」。在佛教的解釋中,「相」是指物質世界,即五蘊的第一個色蘊,蘊集
了種種現象,包括身體在內。這些蘊或說「聚」,和合而造成了存在的假相。
色蘊是指物質的部分,其他四蘊──受、想、行、識,則是指心理部分;能夠五蘊觀得徹
底的人,可說已經開悟了。此外,根據佛教的分析,身體也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
的;當然,以現代術語來說,應該稱為「化學元素」,不過我們還是沿用原本的用詞好了

如果把這些物質成分拆解開來,我們的身體就不存在了。那麼四大為什麼會結合呢?這是
因為過去的業力。既然身體是過去業力所造成的結果或映現,那就像鏡裡的影像或水中的
月影一樣,並不是真實的。
如果心不造業,四大就不會積聚、結合而形成身體。如果我們把過去心造業所產生的身體
,當作是真實的,那就像是把水中的月亮或鏡裡的影像,看成真實的一樣。而且這個身體
不斷在變化著,並沒有一個真正固定不變的存在。
如果我們能體證到身體虛幻的本質,心就會安定下來,煩惱也會消除。為什麼呢?因為我
們所有和貪、瞋、癡有關的煩惱,都是來自於這個身體,認為「身體是我」,因此想要保
護它,為它追求利益,所以產生了財、色、名、食、睡等五欲。
要消除煩惱,首先要打破對身體的執著,然後再破除「身體是真實存在」的知見。但要破
除這種經中稱之為「薩迦耶見」的知見並不容易,就好像是要剷除一座山一樣地困難。因
此憨山大師告訴我們,一旦能觀身體是虛幻不實的,就可以開始來參究我們的心了。
心如太虛空圓滿
修行要從「觀心無相」著手。一般來說,心有各種狀態或特徵,例如貪婪、怨恨、愚癡、
憍慢、懷疑、嫉妒、自私等,全是因為身體的緣故才產生。也許有人認為:「死了就沒有
煩惱,因為不再有身體了。」可是你死後還會有身體,所以還是會有煩惱。因為當這個身
體消失時,另一個新的身體又會開始;有身體就會有煩惱。
如果心有定相,就無法改變,那好人永遠是好人,壞人永遠是壞人,修行就沒有意義了。
但心不是這樣,總是不斷在變化。凡夫心和聖人心並沒有不同,只是凡夫表現出來的是煩
惱,而聖人表現出來的是智慧。
一念不生,虛靈寂照。圓同太虛,具含眾妙。
心中一個念頭都沒有時,是極為明朗清淨的,但並不是一片空白。空白虛無的心不是真正
的無相,因為空白本身就是一種相。無念的意思就是無相。在這種狀況下,心是不動的,
但又清清楚楚地覺知一切。
雖然智慧如虛空,但是有作用。有什麼作用呢?雖然智慧本身不動,卻能反映、照亮一切
。就像月亮一樣,能反映在任何有水的地方。雖然反映出的月影都不一樣,但月亮本身是
相同的,持續不斷在照耀。它不會說「我在照耀」,而只是照耀著。
「圓同太虛」,我們的心像太虛空般圓滿,因為所謂「太虛空」是無限的,我們的任何一
個現象沒有不在太虛空裡;在太虛空裡,因為是無限,所以自己沒有感覺到動或不動,可
是太虛空裡所有一切的現象產生或不動,並沒有因為太虛空不動而也不動了,那些現象的
東西照樣在動。
因此,我們的心如果像太虛空的話,雖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接觸到的任何現象,可是
這些現象並不會影響到心的清淨或普照的功能,這就是「具含眾妙,圓同太虛」,也就是
智慧心,是佛菩薩的心,也是救度眾生的能力。
修行總歸一心
不出不入,無狀無貌。
修行就是修心。如果觀心能夠得力,內心的一切功德妙用便可任運自如。不過,只要有一
個念頭生起,一切就會晦暗下來。
如果在修行中,你覺得自己的心無限地擴展,這種感覺剛好就顯露出你目前的境界。如果
你突然覺得:「呀,我已經見到廣大無邊的虛空,我解脫了!」實際上你還在有限的境界
當中。只有「不出不入」才是真的廣大無邊。既然廣大無邊,就沒有邊界,所以也無法找
到「入口」;想要出去,就表示心中還想像著有一個更高的境界,所以也不能有「出去」
。這就是極大等同於極小的意思。
譬如太虛大師,在他第一次的悟境中,見到了光音無限,感覺自己處在一個非常深遠的境
界裡。但這依然不是「太虛」,因為還是有形有相。可是在第二次的經驗中,就感覺沒有
什麼可以說明或描述的了。如果還有什麼可以描述的,那就不是無相了。
百千方便,總歸一竅。
「方便」,是種種幫助自己和別人解脫的方法,是修行帶來的豐碩產物;而解脫就是從愚
癡轉成智慧的意思。「竅」的字面意思是洞或穴,在這裡是解釋為「心」,但並非指一個
心或一個念頭,而是一個無限的本身,也就是智慧。
在中國的神話裡,宇宙最初只是一片混沌,後來出現一位神祇,用鎚子把它敲破了一個洞
,因此分出了天和地、日和月等。「竅」也有智慧的意思;如果要說它是「心」,就必須
說「清淨心」。
不隨妄想起舞
不依形氣,形氣窒礙。莫認妄想,妄想生怪。
和「竅」一樣,這篇詩偈有好幾個字是源自儒、道思想,其中兩個便是「形」和「氣」。
形和氣,是形質與能量的意思,在這裡解釋為「物質的存在」。
有句話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器/理氣)。」最接近「氣」的解釋
,就是生命能量,它驅動整個宇宙;有氣的地方就有形質。
雖然氣是無形的,但我們卻可以看到它的效能;就像看到樹枝在搖動就知道有風一樣。
「形氣」包括所有的形質與能量,可見與不可見的東西;只要是有形質與能量,就有障礙
。所以,請大家不要依賴任何「物質的存在(形氣)」來降伏妄想
作者: smallkelp (小海帶)   2015-10-07 21:32:00
隨喜讚嘆
作者: omahong (無所住)   2015-10-31 22:54:00
隨喜讚嘆
作者: aquaslove   2015-12-08 11:20:00
隨喜讚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