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解深密經》云何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所緣境事?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8-13 09:19:10
.CBETA T16 No. 676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四種所緣事:一者、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二
者、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三者、事邊際所緣境事;四者、所作成辦所緣境事。於此
四中,幾是奢摩他(止)所緣境事?幾是毘缽舍那(觀)所緣境事?幾是俱(止、觀
)所緣境事?』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止)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
毘缽舍那(觀)所緣境事,謂有分別影像;二是俱(止、觀)所緣境事,謂事邊際、
所作成辦。」
───────────────────────────────────────
■ 《解深密經》中,菩薩問佛,修奢摩他(安止)時其所緣境有多少?佛回答說有一種
,即無分別影像(不論是世俗諦或勝義諦,凡是專注而不分別的,這樣的所緣境,即
是奢摩他安止的所緣)。菩薩又問佛,修毘缽舍那(勝觀)時其所緣有多少?佛回答
說有一種,即有分別影像(不論是世俗諦或勝義諦,凡是以善分別而觀察思擇的,這
樣的所緣境,即是毘缽舍那勝觀的所緣)。菩薩再問佛,修奢摩他(安止)、毘缽舍
那(勝觀)共同的所緣有多少?佛回答說有二種,即事邊際與所作成辦(事邊際是指
二諦:世俗諦盡所有性、勝義諦如所有性。所作成辦是指修奢摩他安止、毘缽舍那勝
觀,修習止觀所得輕安樂的果報,得到止觀的功德稱為所作成辦)。
1.《瑜伽師地論》:「云何無分別影像?謂修觀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已,不復觀察簡
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然即於此所緣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靜其心,即是九種
行相(九住心)令心安住,(九住心次第)謂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伏、
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彼於爾時成無分別影像所緣,即於如是所緣影像,一
向一趣,安住其念,不復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是名無分別影像。」
2.《瑜伽師地論》:「云何有分別影像?謂如有一或聽聞正法,或教授教誡為所依止,
或見或聞或分別故,於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缽舍那行,觀察簡擇、極簡
擇、遍尋思、遍伺察。所知事者,謂或不淨、或慈愍、或緣性緣起、或界差別、或阿
那波那念,或蘊善巧、或界善巧、或處善巧、或緣起善巧、或處非處善巧,或下地麤
性上地靜性、或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名所知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誡,或聽聞正
法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現前,即於彼法而起勝解,即於彼所知事而起勝解。
彼於爾時,於所知事,如現領受勝解而轉,雖彼所知事非現領受和合現前,亦非所餘
彼種類物,然由三摩呬多地勝解領受相似作意領受,彼所知事相似顯現,由此道理名
所知事同分影像。修觀行者,推求此故,於彼本性所知事中,觀察審定功德過失,是
名有分別影像。」
3.《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事邊際所緣者,謂一切法,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無著
菩薩於《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中說,所謂的事邊際,開合而宣說,是指盡所有性的世
俗諦與如所有性的勝義諦,二諦為事物的邊際即一切所知品。不論是修止或修觀,都
可緣如所有性或盡所有性,修習止、觀,皆可以世俗諦或勝義諦,二諦隨一為所緣。
4.此處破除:1)有說勝觀一定就是了悟空性,只有了悟空性才是勝觀;2)有說凡是安止
一定沒有了悟空性,與空性無關,空性不是安止的對境。這樣的說法都是錯誤的。顯
明正義,此處說明:1)勝觀本身是勝慧的一種類型,安止本身是等持的一種類型;2)
止的對境和觀的對境,皆能緣取二諦(世俗諦與勝義諦),二諦皆能作為止或觀的所
緣對境。「奢摩他(止)的對境有二諦」,「毘缽舍那(觀)的對境有二諦」。
5.「通達空性的止」與「入道智」,二者是三句關係:(一)是通達空性的止,也是入
道智,事例─大乘上品資糧道的緣空性的止;(二)是入道智,而不是通達空性的止
,事例─大悲心。(三)不是通達空性的止,也不是入道智,事例─我的瞋心。
6.「通達空性的觀」與「通達空性的慧」,二者是三句關係:(一)是通達空性的觀,
也是通達空性的慧,事例─大乘加行道通達空性的觀;(二)是通達空性的慧,而不
是通達空性的觀,事例─大乘下品資糧道證空性的心;(三)不是通達空性的觀,也
不是通達空性的慧,事例─如石頭。
7.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的四種所緣境事,又稱為「周遍所緣」。周遍所緣中:1)有分
別影像(奢摩他所緣境事)、2)無分別影像(毘缽舍那所緣境事)(有分別影像與無
分別影像,是“有境”心的兩種顯現),3)事邊際性(奢摩他和毘缽舍那的共同所緣
境事,事邊際性是“對境”所知,對境所知有世俗諦盡所有性和勝義諦如所有性的兩
種事邊際性),4) 所作成辦(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的果)。
8.就能緣心(有境)立二影像,一是奢摩他所緣,一是毘缽舍那所緣。言影像者,謂非
實所緣自相(非根識所緣),唯是內心所現彼相(內心第六意識的相分)。由緣彼相
正思擇時,有思擇分別故,名有分別影像(毘缽舍那);若心緣彼不思擇住,無思擇
分別故,名無分別影像(奢摩他)。又此影像為何所緣(有境)之影像耶?謂是:1)
五種淨行所緣(不淨、慈愍、緣起、界別、阿那波那),2)五種善巧所緣(蘊、界、
處、緣起、處非處),3)二種淨惑所緣(四禪八定粗靜相道、四諦十六行相。觀察下
地粗重過患上地靜妙殊勝的粗靜相道,能夠暫時壓伏俱生煩惱;止觀雙運觀修四聖諦
於見道位現量現證四聖諦能根斷煩惱種子,見道位斷除遍計煩惱種子)。
9.就所緣境(對境)立事邊際,此有二種:a)如云唯爾更無餘事(唯除名言安立),是
盡所有事邊際性(世俗諦);b)如云實爾非住餘性(唯除實相),是如所有事邊際性
(勝義諦)(“所知”的分類:世俗諦與勝義諦)。其盡所有性者,謂如於五蘊攝諸
有為(無常法),於十八界及十二處攝一切法(無常法與常法),四諦(苦集之染污
與滅道之清淨,所應捨與所應取)盡攝所應知事,過此無餘。如所有性者,謂彼所緣
實性真如(空性),理所成義(思惟空性的內涵所成-比量)。境與所知(法)同義
,有幾種分類:1)常與無常,2)一與異,3)自相與共相,4)世俗諦與勝義諦,5)顯現
法與隱蔽法,6)相違與相屬,7)成立法與遮遣法。
10.就果(果位)安立所作成辦(依八斷行對治五過失,九住心等而修),謂於如是所緣
影像,由奢摩他毘缽舍那,作意所緣,若修若習若多修習,遠離粗重而得轉依。
11.《深密解脫經》:「爾時聖者彌勒菩薩摩訶薩,依奢摩他毘婆舍那所攝法相,白佛言
:『世尊!世尊菩薩依止何法、住持何法,於大乘中修行奢摩他、毘婆舍那?』。佛
告彌勒菩薩言:「彌勒!依說諸法差別之相,及能住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彌勒
!如我所說四種觀法,菩薩依彼四種觀法,修行大乘奢摩他、毘婆舍那。何等為四?
一者、分別觀,二者、無分別觀,三者、事別,四者、所作成就。彌勒菩薩問佛言:
『世尊!有幾種奢摩他觀?』佛言:『彌勒!惟有一種奢摩他觀,所謂無分別觀。』
彌勒菩薩復言:『世尊!可有幾種毘婆舍那觀?』佛言:『彌勒!惟有一種,所謂差
別觀。』彌勒菩薩復言:『世尊!有幾數名向二觀?』佛言:『彌勒!有於二種,一
者、事別,二者、事成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