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德國啟動「核融合行動計畫」,打造全球首座核融合發電廠的能源新藍圖
新聞來源:iknow科技產業資訊室
原文網址:https://pse.is/88ejfx
原文:
德國聯邦內閣近日正式通過《核融合行動計畫》(Fusion Action Plan),宣示要讓德國
成為全球首個建成核融合發電廠的國家。該計畫是德國「高科技議程」(High-Tech
Agenda Germany, HTAD)中的旗艦措施,預計在2029年前投入超過20億歐元,用於核融合
能源的研究、技術示範與產業化推進。面對能源安全、氣候變遷與產業競爭力的多重挑戰
,德國此舉不僅象徵科技創新的決心,更標誌著歐洲能源戰略正邁入新階段。
核融合是太陽能量的來源,其過程是在極高溫高壓條件下,將氫原子融合成氦原子並釋放
龐大能量。與傳統核裂變不同,融合不會產生長期放射性廢棄物,被視為安全、環保、且
能長期供應基載電力的理想能源。雖然目前技術距離商轉仍有一段距離,但德國政府明確
指出,這項投資是「面向未來能源供應的長期承諾」,有潛力成為能源體系中不可或缺的
支柱。
核融合行動計畫涵蓋八項關鍵行動領域,包括強化研究資金、建構核融合產業生態系、設
立研究基礎設施與技術示範平台、培育專業人才、促進公眾參與、修訂《輻射防護法》、
推動智慧財產保護與國際標準化,以及建立戰略性國際合作夥伴網絡。這些措施的核心目
標,是要打造一個從科研到產業皆具備自主能力的完整核融合生態圈。
德國政府強調,未來的核融合發電廠應由德國企業主導建造,並結合科研機構的成果形成
產業聯盟。目前已有多家新創與研究機構投入相關研發,如Proxima Fusion與Marvel
Fusion等公司,專注於磁約束與雷射融合兩大技術方向。同時,Fraunhofer協會也呼籲設
立「技術樞紐」(Technology Hubs),以強化研究與產業間的轉譯與規模化應用。
根據計畫,2029年前德國將投資超過20億歐元於核融合能源研究,其中包括7.55億歐元專
用於基礎建設與技術展示平台。此外,政府明確規定核融合將繼續歸屬《輻射防護法》而
非《原子能法》管制,以降低企業進入門檻並保障投資穩定性。此舉獲得業界一致支持,
視為推動融合技術商業化的關鍵法律基礎。
雖然美國國家點火設施(NIF)在2022年達成「點火」里程碑,但要讓核融合反應穩定、
可控並轉化為持續電力仍極具挑戰。核融合反應需要超過一億度高溫、極高磁場穩定控制
,且反應爐內的材料需承受強烈中子轟擊。德國目前在「仿星器」(Stellarator)技術
上具領先優勢,計畫以此為基礎建構示範反應器,並於2031年前完成運轉測試。
全球各國正加速投入核融合競賽,美國與中國均已宣布巨額投資並啟動示範計畫。歐盟則
持續資助國際融合專案ITER與IFMIF-DONES,德國在其中扮演核心技術供應角色。透過行
動計畫,柏林意在鞏固德國作為歐洲融合技術領航者的地位,同時確保能源主權不依賴外
部供應鏈。
產業界普遍認為,政府資金應聚焦於技術轉移與示範工程建設,以促進私部門投入。業者
呼籲採「里程碑式資助」(Milestone-based Funding)機制,以提升公私協作效率並加
速市場化。面對龐大的研發與建設風險,政府的角色不僅是資金提供者,更是產業信心與
國際合作的推動者。
德國的核融合行動計畫不僅是一項能源技術政策,更是氣候中立戰略的長期承諾。雖然距
離實現穩定商轉仍需時間,但此舉已為歐洲能源轉型注入關鍵動能。
心得:
德國將其納入《高科技議程》並建立完整產業生態圈,意圖從科研、法制、產業到人才培
育全面整合,這種系統性思考正是其強項所在。更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主動降低法規門檻
、導入「里程碑式資助」機制,顯示出德國試圖以靈活治理促進創新落地的企圖心。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八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名稱與連結,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