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aptic (無明)
2025-10-06 18:32:11標題: 諾貝爾醫學獎揭曉! 美日3學者發現「免疫系統煞車機制」獲殊榮
新聞來源: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5202301
自由時報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
https://pbs.twimg.com/media/G2kTt5WWYAACI9w.jpg
2025年諾貝爾獎季6日由生理學或醫學獎揭開序幕!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宣布,將桂冠授予美國學者布倫科(Mary E. Brunkow)、拉姆斯戴爾(
Fred Ramsdell),以及日本學者坂口志文,以表彰他們在「周邊免疫耐受」(periphe-
ral immune tolerance)領域的開創性發現。
簡單來說,他們發現了人體免疫系統中扮演「煞車」與「維安警察」角色的關鍵細胞——
「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從而解釋了免疫系統為何不會自我攻擊,為
自體免疫疾病與癌症治療開啟了全新道路。
人體強大的免疫系統,是如何區分外來敵人與自身組織的?長期以來,科學界普遍認為相
關機制主要發生在胸腺(thymus)中。然而,三位桂冠得主的研究徹底改變了這一認知。
日本免疫學家坂口志文在1995年率先逆勢而行,發現了一種前所未知的免疫細胞,證明了
在胸腺之外,人體還存在另一套更複雜的「煞車」機制。
基因解密 找到關鍵鑰匙Foxp3
2001年,當時在美國的布倫科與拉姆斯戴爾,則從基因層面找到了解開謎題的鑰匙。他們
發現一種特定品系的小鼠之所以容易罹患自體免疫疾病,是因為其體內一個名為Foxp3的
基因發生了突變。他們也證實,人類體內相對應的基因突變,會導致一種嚴重的自體免疫
疾病IPEX。
兩年後,坂口志文成功地將這些發現串連起來。他證明了Foxp3基因,正是調控他先前發
現的那群神秘細胞發展的關鍵。從此,這群細胞被正式命名為「調節性T細胞」,它們如
同體內的維安警察,負責監視其他免疫細胞,確保免疫系統能夠「容忍」自身組織,不會
自我攻擊。
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坎佩(Olle Kampe)表示:「他們的發現,對於我們理解免疫系統如何
運作,以及為何我們不是所有人都會罹患嚴重的自體免疫疾病,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3位桂冠得主的發現,開創了「週邊免疫耐受」的全新研究領域,並已催生了針對癌症與
自體免疫疾病的新療法,目前多項相關療法正在進行臨床試驗,未來也有望應用於提升器
官移植的成功率。
───────────────────────────────────────
從翹課到登上殿堂 歷年諾貝爾獎得主的非典型求學路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5201362
自由時報 編譯孫宇青/綜合報導
在今年度諾貝爾獎6日起陸續揭曉之前,《法新社》3日報導指出,歷年有些得主從小就是
資優生,但也有人談論自己翹課、被開除,以及對未來充滿疑慮的經歷,揭示通往這個最
高殿堂的不尋常道路。
報導指出,可能是史上最傑出諾貝爾獎得主的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是蘇黎
世理工學院(現為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一名平庸的學生。年輕的愛因斯坦常翹課,一心
只想專攻物理,一度在1900年獲得班上倒數第2的成績。畢業後,他也是唯一一位沒有獲
得研究助理職位的學生,但他後來在1921年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身為史上第5位摘下諾貝爾化學獎桂冠的女性,阿諾德(Frances Arnold)1960到70年代
在美國的求學生涯中也曾翹課,「我當時很會搗亂,覺得很無聊。雖然我的程度遠遠超出
班上其他孩子,但老師經常給我一些小作業,比如裝飾教室之類」。
10歲時,她被允許選修幾何學等高中課程,起初她很喜歡這個挑戰,但她之後變得不再喜
歡上學,以至於輟學並被開除。阿諾德說:「我猜我對他們教的東西不感興趣。或者說,
即使我感興趣,我也只會看書自學。所以,儘管我翹課很多次,我還是設法通過所有課程
。」
現年69歲的她承認,自己的求學模式並非值得效仿,但她認為學校應該更有彈性,「他們
沒有足夠的資源為真正應該受益的孩子做任何特別的事情」。
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德(David Card)的教育背景也非比尋常。他告訴《法新社
》:「我遇到的經濟學博士同儕裡,幾乎沒有人像我一樣,是在農村學校就學的。」
卡德出生於1950年代加拿大的農場,就讀於一所只有一間教室的小學校,那裡的一位老師
要教大約30位不同年級的學生,「老師的做法是,她會花一些時間在每一年級的課程。實
際上,在大部分學習內容中,我都會專注於比我高幾個等級的題目」。
他承認,這種學習方式對於需要更多個人化支援的學生來說不太理想。
諾貝爾基金會指出,其他獲獎者在獲得享有盛譽的諾貝爾獎之前,都曾必須克服重大的學
術挑戰。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歐斯壯(Elinor Ostrom)在申請經濟學博士學位時被
拒絕;2009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格雷德(Carol Greider)小時候患有閱讀障礙;2015年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林達爾(Tomas Lindahl)高中時化學不及格。
前述拿下化學獎的阿諾德和獲得經濟學獎的卡德,都很早就開始工作,兩人都認為這是人
生中重要的經驗。十幾歲的時候,阿諾德當過服務生、接待員和計程車司機等零工,她認
為這會讓人更珍惜大學教育能為你帶來的一切,幫助人找到一份真正想做一輩子的工作,
且大學教育還能教你如何安排時間。
無獨有偶,卡德也很早就開始兼顧學校和農場生活,「我覺得那時候學校裡沒有那麼多作
業,所以時間很充裕。我幫父親幹活,大約11歲的時候就學會開拖拉機,每天早上5點起
床,幫父親擠牛奶,然後洗澡去上學」。
此外,兩位獲獎者在發現各自的興趣愛好前,也都學習過其他科目。
阿諾德在轉向化學之前曾攻讀機械工程和航空學,「我當時並不確定自己想做什麼,選擇
機械工程是因為它的工程專業要求最低」。卡德最初學習的是物理學,後來又轉讀經濟學
。儘管兩人的人生道路不同尋常,但最終都走向了輝煌。
───────────────────────────────────────
諾貝爾獎官員示警 美國科學龍頭地位動搖後果極為嚴重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5202470
自由時報 編譯林家宇/綜合報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獎名單6日公布,由來自美國的學者布朗柯(Mary E. Brun-
kow)、藍斯德爾(Fred Ramsdell)和日本免疫學家坂口志文共享,表彰3人對人體免疫
系統研究的貢獻,也凸顯了美國與日本作為全球科學大國的研究實力。然而,川普政府上
任後大幅刪減科學計畫預算,包括美國國家衛生院(NIH)自一月起終止了2100件共約95
億美元的研究經費,引發外界對美科學研究發展前途的憂心。
法新社報導,長期對基礎科學和學術自由的投入,是美國主宰諾貝爾獎名單的重要原因。
諾貝爾生醫獎委員會秘書普爾曼(Thomas Perlmann )示警,若美國發展科學的意願開始
動搖,將對全球研究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
普爾曼表示,美國至今擁有最多諾貝爾獎得主並非巧合,但如今存在著對華盛頓是否有意
維持其科學研究領導地位的不祥預感。普爾曼強調,美國是全球科學研究的核心引擎,大
幅削減資源的情況下,不出幾年便會產生難以補救的損害。
───────────────────────────────────────
坂口志文獲日本第31枚諾貝爾獎 喜稱「榮幸」校方爆雷聲歡呼
https://www.knews.com.tw/news/30E1764625EE73A9F889238F6938D4DC
知新聞 編譯張翠蘭/綜合外電
日本免疫學家坂口志文周一(10/6)與美國2名學者共同獲得2025年諾貝爾醫學獎,成為
日本第31枚諾貝爾獎得主。坂口在大阪大學的實驗室前得知獲得殊榮時,笑稱「感到非常
榮幸」。
根據共同社報導,大阪大學名譽教授坂口志文10月6日傍晚,約40名教職員工和媒體記者
,在校園內設立的新聞記者會現場一起觀看諾貝爾獎公布名單的直播。當坂口的名字被念
出時,大廳裡響起了一片「噢!」的歡呼聲。
對於能獲獎,坂口志文第一時間笑容滿面說道:「我感到非常榮幸。」
坂口在內的3名學者以發現能抑制過剩免疫反應的「調節性T細胞」,而獲得表彰。共同社
指出,坂口志文發現推動了過敏症、自體免疫疾病以及癌症免疫療法的研究。
74歲的坂口志文是京都大學醫學部畢業的醫學博士,歷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客座研究員、
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助教授,2002年獲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身為是節T細胞的先驅,坂口志文曾獲蓋爾德納國際獎、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2017年榮
獲素有「準諾貝爾獎」之稱的克拉福德獎。他2019年還獲得日本為表彰對文化發展提昇有
顯著功績人士的文化勳章。
「京都幫」諾貝爾得主增至16人
根據《京都新聞》報導,坂口志文獲獎後,包括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湯川秀樹,以
及幹細胞科學家山中伸彌在內,總共16名日本諾貝爾獎得主為與京都有深厚淵源的「京都
幫」。
繼去年獲得和平獎的原子彈及氫彈受害者團體「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簡稱日
本被團協),連續二年有日本人獲諾貝爾獎殊榮。坂口志文也成為日本第31枚個人及組織
的諾貝爾獎得主。
這也是諾貝爾生醫獎7年來第6次授予日本個人或組織,此前,該獎項於2018年頒給京都大
學特聘教授本庶佑;現年83歲的本庶佑,當年與美國學者美國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因為對於癌症免疫療法有重大的突破而共同獲獎。
而日本上一次獲諾貝爾獎的科學者是2021年獲得物理學獎的真鍋淑郎。最著名的得主是山
中伸彌,因發現誘導性全能幹細胞(iPS細胞)於2012年獲諾貝爾獎。iPS細胞是目前三大
細胞療法之一,治療範圍及於罕見疾病、眼疾、脊髓損傷、帕金森症、癌症、糖尿病等。
然而迄今為止,諾貝爾經濟學獎尚未授予日本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