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aptic (無明)
2025-09-23 13:38:47標題: 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遭判刑 美國制裁審案法官及妻子
新聞來源: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09230036.aspx
中央社 綜合華盛頓外電
美國今天宣布制裁巴西最高法院法官莫瑞斯(Alexandre de Moraes)的妻子薇薇安。莫
瑞斯曾主導審理前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密謀政變案並予定罪。
莫瑞斯本人已於今年7月與其他多位巴西官員一同遭受美國制裁。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為波索納洛長期盟友,曾多次抨擊巴西當局對波索納洛的
審判,稱為「獵巫行動」。
法新社報導,美國這波施壓,對象是莫瑞斯的56歲妻子薇薇安(Viviane Barci de
Moraes),以及與家族有關、位於聖保羅的一家公司Lex。
根據美國財政部聲明,這項制裁禁止薇薇安及Lex公司與美國公民或企業進行經濟活動,
並凍結其資產及暫停簽證。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莫瑞斯主導一系列壓制性檢查、任意拘
捕及政治檢控,包括對前總統波索納洛。」
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也指控莫瑞斯「操縱法院權力,准許任意羈押,並打
壓言論自由」。
巴西最高法院於本月11日判決波索納洛密謀政變罪名成立,判處27年徒刑。
巴西現任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為左派領袖,於2022年大選中擊敗右
派波索納洛。(編譯:紀錦玲)
───────────────────────────────────────
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遭重判 政壇掀赦免攻防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09160017.aspx
中央社 記者唐雅陵 聖保羅專電
巴西最高法院11日做出歷史性判決,前總統波索納洛「政變未遂」、「組織犯罪」等罪名
成立,判刑27年3個月,震撼巴西政壇;波索納洛所屬的自由黨與中間派政黨醞釀在國會
推動赦免法案,政府則重申反對赦免立場。
巴西媒體報導,判決公布後,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所屬的自由黨(PL)與部分中
間派政黨在國會推動赦免法案,提出兩種版本,包括:全面赦免、恢復波索納洛的政治權
利,讓他能參選2026年總統;以及有限赦免,僅減輕刑罰,維持政治禁令。
眾議院議長莫塔(Hugo Motta)成為關鍵人物。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
)今天與莫塔會晤,重申政府反對赦免立場,認為此舉將削弱司法獨立,危及民主制度。
波索納洛的定罪也引發美國政府激烈回應。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指控巴西
最高法院迫害波索納洛,並表示美國將在未來幾天宣布報復措施。
波索納洛的政治盟友、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更將此案與自身司法困境相比,稱
波索納洛是「好人」,判決「可怕」。白宮發言人甚至暗示,美國可能動用軍事手段「保
護全球言論自由」。
早在7月,川普政府已宣布對巴西進口商品加徵50%關稅,理由之一即為「政治迫害波索納
洛」。美方的言論與行動引發巴西外交部強烈譴責,重申三權分立制度的穩固,並警告外
國勢力勿干預司法。
根據巴西民調機構Datafolha調查,54%民眾反對赦免波索納洛,僅39%表示支持。此結果
導致原本計劃前往巴西利亞推動赦免的聖保羅州長福瑞塔斯(Tarcisio de Freitas)臨
時取消行程。
魯拉政府則加速推動社會電費補助與稅務改革,試圖穩固民意並為2026年選舉鋪路。據估
算,超過1億人將受惠於電費折扣與免稅政策,成為政府爭取支持的重要籌碼。
這場政治與外交風暴不僅關乎波索納洛個人命運,更是對巴西民主制度的一次深刻壓力測
試。國會是否會屈服於政治壓力,以及美國是否干預他國司法,這些問題考驗巴西的制度
韌性與國家自主性。(編輯:陳慧萍)
───────────────────────────────────────
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身體不適入院 確診皮膚癌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09180041.aspx
中央社 綜合巴西利亞外電
前巴西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上週因主導未遂政變罪名遭判刑27年徒刑,如今
身體不適入院檢查,被醫師診斷罹患皮膚癌。
法新社報導,消息傳出之際,這位70歲、境況艱難的極右派領袖因劇烈打嗝、嘔吐與低血
壓,昨天在獄警押送下送醫檢查治療,今天獲准出院。
波索納洛2018年競選總統時遭刺腹部後,近年來因併發症多次出現健康問題並接受手術。
巴西利亞DF Star醫院公告指出,波索納洛送醫院時「身體脫水、心率偏高、血壓下降」
,檢查結果顯示「持續性貧血與腎功能受損」。經治療後病情好轉,已獲准出院。
主治醫師比羅利尼(Claudio Birolini)說,波索納洛近期入院切除8處皮膚病變並送檢
,其中「兩處檢測為鱗狀細胞癌,這並非最良性,也非最惡性的腫瘤,屬於中間型,但仍
屬於可能導致更嚴重後果的皮膚癌」。醫師表示,波索納洛目前不需要進一步治療。
這次病情發作,正值波索納洛上週因密謀推翻2022年總統大選擊敗他的對手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而遭定罪。
波索納洛被判處27年徒刑,他的律師團表示將提出上訴。
這場備受矚目的審判加深巴西與美國總統川普之間的裂痕。川普是波索納洛的盟友,他抨
擊這次司法程序是「獵巫行動」,接著對多種巴西進口商品加徵50%關稅,並對多名高層
官員實施制裁。
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表示,美國可能將採取進一步行動,以對波索納洛的
定罪向巴西施壓。(編譯:徐睿承)
───────────────────────────────────────
前總統波索納洛赦免爭議升溫 巴西民主韌性受考驗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09200019.aspx
中央社 記者唐雅陵 聖保羅專電
巴西政壇近日陷入激烈爭論,焦點圍繞是否應赦免前總統波索納洛及其支持者。他們被控
在2021至2023年間密謀政變,並發動針對政府機構的暴力襲擊。這場辯論不僅撼動國會,
也考驗著巴西民主制度的韌性。
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接受BBC巴西新聞網專訪時明確表態,若國
會通過赦免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的法案,他將予以否決。魯拉強調,儘管赦免屬
國會職權,但作為國家元首,他有責任捍衛民主制度。他指出,波索納洛及其盟友曾企圖
阻止他就職,甚至策劃暗殺與爆炸行動,對國家構成嚴重威脅。
目前,巴西國會正加速審議一項赦免法案,可能赦免參與2023年1月8日襲擊事件的抗議者
。聖保羅州長福瑞塔斯(Tarcisio de Freitas)已公開表示,若他在2026年當選總統,
第一項施政將是赦免波索納洛。
支持者認為,赦免有助於政治和解與社會穩定;反對者則警告,此舉可能助長未來破壞民
主的行為。根據巴西民調機構Datafolha,54%的巴西民眾反對赦免波索納洛,39%表示支
持。
波索納洛在赦免爭議持續之際因健康問題住院,診斷顯示罹患皮膚癌並伴有貧血與腎功能
受損。經切除病變後,他已出院,暫無需進一步治療。
然而,波索納洛的健康狀況引發外界關注,尤其是在他因「政變未遂」與「組織犯罪」罪
名遭判刑27年3個月。他的律師團隊已表示將提出上訴。波索納洛的政治盟友、美國總統
川普(Donald Trump)則批評此案為「獵巫行動」,並對巴西多項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加
劇兩國外交緊張。
巴西歷史上曾多次使用赦免作為政治工具,但學者指出,這些赦免往往未能真正促進和解
與正義,反而成為「遺忘與不懲罰」的象徵。魯拉在專訪中強調,波索納洛的審判是基於
具體證據,而非政治報復。他呼籲社會尊重司法程序,並警告赦免可能破壞法治與民主。
巴西正處於關鍵十字路口:是選擇赦免以求政治穩定,還是堅持司法正義以鞏固民主制度
。歷史提供了警示,而當代的選擇將決定這個南美大國的未來走向。(編輯:陳承功)
───────────────────────────────────────
巴西國會推動赦免波索納洛 數萬人上街抗議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09220066.aspx
中央社 綜合里約熱內盧外電
數以萬計巴西人今天走上街頭,抗議「無恥」國會議員推動可能讓前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受益的特赦法案。
波索納洛上週因密謀政變被判入獄27年,而僅幾天內,保守派佔多數的國會便迅速推動一
項特赦法案,該法案可能將這位極右翼領袖納入赦免對象。
在數十個巴西城市,抗議群眾高喊「不特赦!」,舉著標語,身上貼著「無恥國會」的貼
紙。
群眾同樣對本週通過的一項法案感到憤怒,該法案被抗議者戲稱為「強盜法案」(Bandi-
try Bill),規定若要起訴或逮捕國會議員,需透過不記名投票方式通過。
27歲的心理系學生艾拉烏喬(Giovana Araujo)參加在里約熱內盧柯帕加巴納海灘(Co-
pacabana Beach)舉行的「音樂抗議」,她說,「他們尋求的這種保護,是為了掩蓋腐敗
和逃避懲罰」。
巴西音樂界3位傳奇人物,包括83歲的卡耶塔諾費洛索(Caetano Veloso)、吉貝托吉爾
(Gilberto Gil)與布華奇(Chico Buarque),在椰子樹旁一輛舞台卡車上演唱獨裁時
代的抗爭歌曲。
數萬人跟著合唱,身旁還出現一個穿著黑白條紋囚服的波索納洛充氣人偶,旁邊則是美國
總統川普的充氣人像——他因盟友遭起訴而對巴西施加關稅報復。
83歲的卡耶塔諾費洛索說,音樂人「不能對我們周遭逐漸逼近的恐怖保持沉默」。(編譯
:鄭詩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