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歐美達成跨大西洋貿易新框架:15%關稅上限奠定穩定合作基礎
新聞來源:iknow科技產業資訊室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OmmkLv
原文:
歐盟與美國於2025年8月共同發布《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聯合聲明》,標誌著雙方在高關
稅與貿易摩擦的陰霾下,成功重建一個「公平、平衡、互惠」的新框架。此舉不僅回應企
業與市場對穩定性的迫切需求,也為跨大西洋經濟關係注入新的可預測性。整體協議確立
了歐美在戰略產業合作的基礎,特別針對汽車、半導體、藥品與鋼鋁供應鏈,設定新的運
行規則。
根據協議,美國同意對歐盟出口商品設立「全包式」最高15%關稅上限,涵蓋大部分戰略
性產品。此舉意味著先前高達27.5%的汽車與零件關稅將降至15%,半導體與製藥產品則獲
得額外保護。此外,部分品項如飛機及零組件、泛用學名藥、部分化學原料將僅適用最惠
國關稅,等同於零關稅。這一系列措施大幅降低了不確定性,保障了歐洲企業在美市場的
競爭力。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強調,這份協議不僅是避免貿易衝突的「止血措施」,更是一個
深化合作的起點。她指出,歐盟將持續推動更多關稅減免,並尋找新的合作領域,以促進
經濟增長與就業。同時,歐盟也在分散國際貿易夥伴,以減輕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除了傳統工業,歐美雙方更著眼於戰略供應鏈的安全。鋼鐵與鋁材被列為關鍵領域,雙方
將透過「關稅配額(TRQ)制度」維護供應穩定,避免全球產能過剩衝擊本土產業。這反映
出歐美共同應對中國等國過剩產能問題的戰略考量。
數位與科技領域亦是本次協議的重要亮點。雙方重申不對跨境電子傳輸徵收關稅,並將加
強在標準制定與網路安全認證上的合作。未來,歐美有望推動資安、人工智慧與數位監管
等領域的互認,這對跨國科技企業而言,將減少合規成本並提高市場效率。
能源與先進科技產品的供應鏈保障更是協議核心。歐盟承諾在三年內自美採購約7000億歐
元的能源產品,以替代俄羅斯供應;同時規劃投入約400億歐元購買美國AI晶片,作為其
「AI工廠」戰略的基礎。此舉不僅顯示出歐盟對數位轉型的決心,也凸顯美國在高端晶片
製造的戰略地位。
農產品市場的開放則展現雙方各自的取捨。歐盟同意擴大美國農產品如堅果、漁產、大豆
油與加工食品的進口,但依舊排除牛肉、家禽與稻米等敏感領域。這樣的安排既保障了歐
洲農民利益,又讓食品加工業能以更低成本取得原料。
美方在投資方面亦獲得顯著承諾。歐洲企業預計在2029年前,對美投資將達5500億歐元,
涵蓋能源、製造與高科技領域。這不僅鞏固了歐洲作為美國最大投資來源地的地位,也顯
示出企業界對跨大西洋經濟環境穩定的信心。
另一方面,協議也觸及永續與監管議題。歐盟雖未對《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或《森林
砍伐法》做出讓步,但同意與美國建立對話機制,確保新規不會形成不必要的貿易障礙。
此舉在維護歐盟法規自主性的同時,也避免引發額外摩擦。
關稅制度的實際應用,將直接影響市場價格。例如,一台原本需承擔21%關稅的歐洲自行
車,未來僅需支付15%;而對於最惠國關稅(MFN)已達25%的重型卡車,則維持現行水準,
無需額外加徵。這些細節調整顯著改善出口商的預測性,並提升跨境貿易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協議具有高度政治意涵,但其本質並非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而是
一份政治聲明。後續的實施仍需經過歐盟內部立法程序與成員國支持,美方也需確保落實
承諾。因此,未來仍存在執行細節與政治風險,值得各界持續關注。
最終。歐美貿易協議在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加劇之際,為跨大西洋經濟體注入穩
定力量。透過15%關稅上限、能源與AI晶片合作,以及數位與標準協調,雙方不僅鞏固了
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關係,也為未來科技產業與供應鏈布局奠定基礎。雖然挑戰仍存,但
這份協議顯示出歐美有能力在競爭與合作間找到平衡,並共同塑造全球經貿新秩序。
心得:
市場正處在一個「從夢想到實踐」的關鍵點。從豐田、三星到寧德時代等巨頭,都把固態
電池視為下一代電動車與儲能的核心,而像 QuantumScape、Solid Power、ILIKA 這類新
創則憑藉獨特技術切入,試圖在產業巨浪中找到定位。雖然大家都喊著2027、2028左右量
產的時間表,但從研發到實際大規模商業化,仍有製程良率、成本控制、材料穩定性等問
題待克服。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八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名稱與連結,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