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德國2/23大選在即 一文看懂選制、總理候選人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5-02-22 10:21:16
標題: 德國2/23大選在即 一文看懂選制、總理候選人
新聞來源: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50221004840-260408
中時 劉詠樂
歐洲處處瀰漫著緊張的政治氛圍,德國將於23日舉辦大選,民調顯示極右翼勢力佔上風。
德國約8300萬人口,其中大約6100萬人符合此次大選的投票資格。選民此次將選出聯邦議
院的630名議員,選舉也將決定下一任德國總理。
大選主要政黨、候選人
預計有29個政黨的4506名候選人參選。主要參選政黨包括中左翼「社會民主黨」(社民黨
,SPD)和綠黨,中右翼的「聯盟黨」由「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CDU)及其姊妹黨
「基督教社會聯盟」(基社盟,CSU)組成,以及極右翼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等

此次選民關注的議題,涵蓋經濟、移民、俄烏衝突等問題。
社民黨籍的現任德國總理蕭茲將尋求連任,基民盟總理候選人是梅爾茨(Friedrich Merz
),另類選擇黨則由韋德爾(Alice Weidel)出征。
為何提早選舉?
這次德國大選是在兩次地方選舉後所舉行,2場地方選舉都對德國總理蕭茲所領導的社民
黨、綠黨和自由民主黨 (自民黨,FDP)不利。
2024年11月,在計劃經濟政策和債務問題緊張的背景下,蕭茲開除自民黨財政部長林德納
(Christian Lindner)。這項決定導致他所領導的執政聯盟解體,蕭茲後在2025年1月15
日呼籲對聯邦議院進行信任投票,但最終卻以207票贊成、394票反對、116票棄權的失敗
結果告終。
此後不久,德國總統史坦麥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解散議會,宣布於2月23日舉
行選舉,比之前確定的9月28日,提前了6個月。
民調結果如何?
根據綜合民調平均值,以基民盟及基社盟為代表的右翼政黨在民調中遙遙領先,投票意向
率約為30%。自2024年夏季以來,極右翼德國另類選擇黨已從蕭茲的社民黨手中,奪走第
二位置,而社民黨則下滑至第三位。綠黨在2022年夏季的民調中一度位居第2,但最近的
民調數據已位居第4。
選舉如何進行?
德國選舉制度堅決奉行比例代表制原則。2023年通過的選舉制度改革,進一步強化了這個
理念。《德國之聲》報導,如果一個政黨獲得超過半數的選票,其代表人數將足以推動政
策議程。不過,此情況非常罕見,政黨通常需與其他政黨合作,組建執政聯盟以確保在聯
邦議院中佔據多數席次。
獲得最多選票的政黨候選人,將被提名為總理。次要聯盟夥伴候選人,則可能被任命為外
長等重要職務。按德國《基本法》,選後30天內,德國須召開聯邦議院首次會議、選出總
理。
要成為德國總理,相關候選人需獲聯邦議院過半議員支持。若首次投票失敗,2周內將辦
第二輪投票,若仍未成功,則第三輪,簡單多數者成總理。候選人一旦當選總理,總統需
在7天內完成任命,否則將在無法達成一致時解散議會,重辦選舉。
德國的聯盟是如何形成的?
由於德國各黨的政綱往往難以協調,建立共同治理的聯盟協議,或耗時幾個月時間。最新
協議是在2021年11月由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在蕭茲領導下,經過2個月的談判所達成
,協議長達177頁。
根據目前民調,到2025年,似乎可能出現幾個潛在的聯盟局面。直到最近,德國另類選擇
黨一直受到被稱為「防火牆」的排斥政策所孤立,該黨預計將被排除在未來的任何政府之
外。不過,防火牆政策近期已瓦解。
《世界報》指出,鑑於民調地位,基民盟/基社盟這個保守黨,很可能成為未來聯合政府
的領導。他們要麼與社民黨或自民黨組聯盟執政,就像他們在2005年至2021年期間所做的
那樣,要麼與綠黨、自民黨組成三方聯盟執政(德國人稱之為「牙買加」聯盟,因為這三
個政黨的顏色相同)。
───────────────────────────────────────
「沒人知道怎麼辦」 德國23日大選無論結果如何都會陷入大麻煩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3&SerialNo=224356
作者:劉孜芹(上報)
德國23日將舉行聯邦議院選舉。不過近年來,高能源成本、官僚體制、勞動力短缺還有全
球貿易戰風險,讓德國經濟衰退與產業競爭力下降,深陷低增長的困境。基民盟等主要政
黨雖提出改革方案,卻未能給出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最可能的選後結果仍是基民盟與社
民黨的妥協聯合政府,無法推動必要的結構性變革,而無助於解決德國陷入的「大麻煩」

《紐約時報》評論報導,對德國來說,這是1個艱難、嚴峻的選舉季節。在嚴冬的籠罩下
,這場因去年12月政府垮台而引發的選戰,伴隨著短暫的日照、氣溫低迷與民眾的悲觀情
緒展開。而低劣的政治辯論更無助於提升全國士氣。
起初,選戰的焦點還停留在稅收、就業與政府支出等傳統政策議題,但一切在1月底徹底
改變。1名阿富汗男子在巴伐利亞的1座小鎮襲擊1群幼兒園兒童,造成1名幼童和1名旁觀
者喪生。這件事引發政治風暴,蓋過所有其他議題。
政客們迅速介入。反對黨「基督教民主聯盟」(CDU)領袖梅爾茨(Friedrich Merz)向
國會提出了1項無約束力的提案,要求加強邊境管制並打擊非法移民。為了讓這項動議獲
得通過,他依賴極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的支持,這引發強烈反彈。社會
民主黨(SPD)與綠黨痛批此舉,試圖塑造自己為對抗極端主義的最後防線。
雙方的爭論持續發酵,直到上周,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演講
,極具煽動性,他抨擊歐洲政府的寬鬆移民政策,還指責對極右翼言論的審查。德國震驚
不已,由於美國日益敵對的態度,而陷入深切焦慮。
搖搖欲墜、停滯不前的經濟
與此同時,德國可能忽視了1個與移民問題及跨大西洋關係惡化同樣嚴峻的問題:搖搖欲
墜、停滯不前的經濟。連續第2年的經濟衰退,德國陷入「低增長與低生產力」的惡性循
環,而且沒人知道該怎麼辦。無論周日的選舉結果如何,德國的前景都不容樂觀。
有1點共識是:德國正面臨永久性衰退的風險。企業被高昂的能源價格、繁瑣的官僚體系
以及來自中國的日益激烈的競爭壓垮。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力短缺,基礎設施多年投資不
足的影響也開始出現。在即將到來的全球貿易戰中,德國這個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可能比其
他國家遭受更大損失。2024年德國經濟年度詞彙評選中,最終選出的詞語是「去工業化」
(Deindustrialisierung),這足以說明當前的危機。
德國社會不願接受變革?
無論該如何形容當前局勢,顯而易見的是,德國必須做出改變。梅爾茨自詡為改革者,承
諾大幅削減稅收,卻未能提供可信的財政來源。他談論創新與增長,但在減少政府補貼與
社會福利方面卻含糊其詞。在接受《時代周報》(Die Zeit)訪問時,他坦承改革的限制
:「德國作為長期處於和平與繁榮中的老齡化社會,不如處於變動中的社會更願意接受變
革。」
社民黨的矛盾更為明顯。該黨希望放寬憲法規定的「債務剎車」(Schuldenbremse),以
便增加對教育、住房和基礎設施的投資。然而,作為歷史上與勞工運動密切相關的政黨,
社民黨仍舊執著於傳統的製造業,將其視為高就業與社會穩定的保障。
與綠黨一樣,社民黨寄望於低碳技術能帶來新的工業復興。總理蕭茲(Olaf Scholz)甚
至表示,德國經濟將因環保措施「迎來與1950年代和1960年代相同的增長率」。
極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選舉海報被固定在燈柱上。(美聯社)
戰後「經濟奇蹟」只是歷史異數
這並非巧合。蕭茲與梅爾茨經常提及戰後的「經濟奇蹟」(Wirtschaftswunder),暗示
類似的繁榮時期可能再次到來。然而,他們內心應該明白,那25年的高速增長只是歷史上
的異數。然而,為了安撫選民,他們依舊維持幻想,讓人們相信經濟復甦並不須要艱難的
改革。
然而,現實是那個時代早已結束。自1970年代起,歷屆政府本可利用充足資源進行長遠投
資,卻選擇了拖延戰術。他們試圖透過補貼舊產業、拯救瀕臨破產的企業、維持藍領工作
崗位,並為被淘汰的勞工提供慷慨福利,以減緩去工業化的衝擊。這使得德國在很長時間
內仍保有強勁的製造業基礎。
大選結果可能只是折衷方案
如今,人們擔心,汽車與機械產業正步上鋼鐵與煤炭當年的衰退之路,這是德國經濟的支
柱。當然,轉機仍然存在。德國的工業巨頭若能加大對機器人、人工智慧及低碳技術的投
入,或許能夠重新崛起。然而,這意味著裁員、關閉不具競爭力的部門,甚至將部分產業
遷往海外。德國經濟要重回正軌並非不可能,但過程將極為艱難,甚至需要徹底的顛覆性
變革。
然而,選舉後最可能的結果並非變革,而是基民盟與社民黨再度聯手組成聯合政府。梅爾
茨已表示,他可能會考慮放鬆「債務剎車」以增加國防支出。作為潛在的小黨夥伴,社民
黨也將不得不做出妥協。最終,政策可能會是折衷方案,部分企業減稅與部分政府支出增
加的混合體,這樣的經濟政策恐怕依舊無法有效應對德國當前的困境。
失敗的藝術並不難掌握
去年10月,柏林洪堡大學社會學家雷克維茨(Andreas Reckwitz)出版1本備受關注的書
籍《喪失》(Loss)。這本書指出,西方文化長期受到「未來將越來越好」的理念影響,
因此難以接受不可逆的衰退。他認為,未來或許仍有復甦的機會,但同樣可能需要某些社
會學會接受「衰退」,並設法妥善管理這格過程。他在書中引用美國詩人畢夏普(
Elizabeth Bishop)的1句名言:「失敗的藝術並不難掌握。」(The art of losing isn
’t hard to master.)
也許,這正是德國人需要學習的1門藝術。而或許,在1個滿足基本需求的社會中,即使沒
有經濟增長,人們依然可以擁有良好的生活。但問題是,如何將詩意的精神轉化為冷冰冰
的經濟政策?
政治家們至少必須誠實,告訴選民「為您提供更多,對德國更好」(More for You.
Better for Germany.)的時代已經過去。如果現在不做出改變,那麼未來迎接德國人的
,將是「為您提供更少,對德國更糟」(Less for You. Worse for Germany.)。
───────────────────────────────────────
歐盟關注德國大選 盼重返領導角色應對多重危機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239191
新聞引據:採訪、法新社
撰稿編輯:張雅涵 (央廣)
法新社報導,德國聯邦大選將在23日登場,布魯塞爾正密切關注這場選舉。許多人期待,
在歐盟(EU)正面臨一系列危機之際,柏林能迅速重返歐盟事務的主導角色。
歐盟已面臨到經濟成長和競爭力低迷之苦,加上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威脅要對歐
洲發動貿易戰,並略過歐洲領導人,與俄羅斯針對停止烏克蘭戰爭進行談判,令歐盟進一
步受到衝擊。
一名歐洲外交官表示:「我們有時會害怕德國的領導。」 「但沒有它又很難運作。」
除了德國政局充滿不確定性,另一個歐盟大國法國也面臨政治動盪。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聲勢受挫,他在去年12月任命了一年來的第四位新總理。
法國智庫「賈克迪羅研究所」(Jacques Delors Institute)分析師維納特(Yann Wernert)
表示,德國和法國這兩個通常被認為是推動歐盟發展的引擎「未能正常運轉」,在現在這
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的時刻,未能做出「重大決定」。
另一位外交官感嘆說:「在目前的歐盟立法中,我們沒有看到德國有做出多少貢獻。」
這個真空部分已被其他國家填補。
波蘭目前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波蘭總理圖斯克(Donald Tusk)一直在敦促布魯塞爾採取
更多措施對抗俄羅斯,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則是在移民問題上扮演帶頭角
色。
但德法在歐盟事務的缺席已經可以明顯被感受到。
第三位外交官說:「歐盟可以在沒有德國和法國的情況下採取行動嗎?在緊急情況下這是
可能的,但最好與法國和德國一起採取行動。」
連鎖效應
但23日的德國大選投票不會立即解決問題,因為德國可能要到春季才會組成新政府。
民調第一、被看好成為總理的保守派領袖梅爾茨(Friedrich Merz)表示,他的目標是在4
月20日的復活節前組成政府。但德國艱難的組閣談判往往會拖延數週甚至數個月,導致長
時間的政治癱瘓。
維納特表示,對於德國未來聯合政府組成的疑問,也可能會拖慢歐洲從移民到國防資金和
氣候變遷等重要立法的進程。
德國綠黨(Green)的歐洲議會議員福倫德(Daniel Freund)表示:「整個歐洲都在關注這次
選舉」,他並對目前的「缺乏進展」感到遺憾。
他的一些同僚擔心,這次投票可能會對歐洲議會的政治平衡產生連鎖反應。
梅爾茨的保守聯盟基民盟/基社盟(CDU-CSU)在歐洲議會中隸屬於最大黨團歐洲人民黨
(European People's Party, EPP)。該黨團在德國籍主席韋柏(Manfred Weber)的領導下
,過去一年中偶爾與極右翼勢力站在一起。
基民盟/基社盟在德國國內也採取同樣的策略。上個月,該黨打破禁忌,在極右翼德國另
類選擇黨(AfD)的支持下,於國會通過一項呼籲嚴厲打擊移民的議案。
歐洲議會中間派的復興歐洲(Renew Europe)黨團主席海耶(Valerie Hayer)表示:「對我
來說,真正的問題是,在德國發生的事情將在多大程度上影響選舉結果,以及歐洲人民黨
代表將從中學到什麼。」
「他們會說…這是一個失敗的策略,還是相反,這是一個成功的策略?」
歐洲議會極右翼的「愛國者」黨團(Patriots group)議員維斯蒂森(Dane Anders
Vistisen)補充道,如果所謂的「防火牆」,也就是禁止與極右翼合作的共識在德國「崩
潰」,那麼「在這裡(歐洲議會)實施它將是非常不可行的」。
───────────────────────────────────────
俄廉價能源不再 華市場變競爭者 美造關稅壓力 舊經濟模式崩壞 德政界乏改革雄心
https://is.gd/e1tG0s
https://i.imgur.com/9hzAm2G.jpeg
https://i.imgur.com/xqYswja.jpeg
【明報專訊】
德國明日舉行大選,外界固然關注極右勢力可能再獲政治突破,惟德國選民最關心的議題
,恐怕仍是新政府如何重振陷於沉痾的經濟。去年底「交通燈」執政聯盟提前分裂的導火
線之一,便是如何應對德國經濟挑戰的爭論。德國以製造業為主、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的
三大基石:俄羅斯的廉價能源、中國的便宜生產線和新興市場、美國的成熟市場和安全保
證,在俄軍侵烏、中美角力以至特朗普回朝的國際大環境變化下岌岌可危,加上官僚主義
和人口老化等自身問題,令德國經濟去年連續第二年萎縮。這場大選本應引發一場深入的
經濟改革辯論,惟各大政黨幾乎沒有提出大膽的替代方案來解決德國經濟的病灶。
明報記者
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經歷自2003年以來首次連續兩年負經濟增長。與千禧初期不同,當前
全球環境充滿地緣政治緊張、近在咫尺的戰爭以及保護主義的興起,使德國經濟面臨更大
壓力。
作為德國經濟主引擎的工業受到最嚴重衝擊。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德國工業
產值(不包括建築業)繼續萎縮3%,其中機械設備和汽車工業產值降幅尤為明顯。相比之
下,服務業總體保持增長,引發對德國「去工業化」的擔憂。
憂「去工業化」 未有新經濟模式
這些擔憂並非偶然,不少分析指出德國經濟模式的基石已不復再,柏林卻未找到新的經濟
模式。自俄軍侵烏後,全球能源價格不斷飈升,德國還不得不尋找廉價俄國天然氣的代替
品,令製造業成本持續上漲。過往受惠於中國便宜生產線和新興市場的德國傳統製造業,
還面臨來自中國強大出口體系的全球市場競爭,尤以風光一時的汽車製造業受到中國電動
車崛起的競爭壓力,例子最為顯眼。如今就連傳統上提供成熟市場和安全保證的美國也為
德國帶來新威脅:特朗普2.0的關稅戰如箭在弦,勢為德國以至歐洲帶來比特朗普1.0更大
的挑戰。
當然,德國本身也有問題。荷蘭ING集團全球宏觀研究主管布熱斯基指出,當前德國工業
產值仍比與新冠疫情前低約10%,指近年來德國經濟受困於周期性與結構性的問題。結構
性的問題包括高昂勞動力成本、人口快速老化、繁瑣的官僚程序,以及過時的實體和數碼
基礎設施。他認為,過去10年的投資不足、競爭力下降,以及中國從德國產品的出口市場
轉變為強勁的工業競爭對手,對德國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而這種趨勢仍將持續。
各政黨僅微調 沒經濟多樣化創新戰略
經濟學家去年預測,除非新政府能夠迅速推動結構性的改革,否則2025年不太可能恢復增
長。然而,從各政黨的政綱看來,它們只尋求微調現有經濟模式,而非解決根本問題,見
不到有使經濟多樣化或投資於科技和服務業等新領域的創新戰略。
新總理熱門、基民盟(CDU)黨魁默茨(Friedrich Merz)在本月10日刊登的《經濟學人
》訪問中,坦承德國「經濟模式已崩潰」。對於許多觀察家擔心,當中、美在人工智能等
創新產業上疾馳向前,歐洲卻遠遠落後,默茨堅稱德國別無選擇,必須改變。默茨提出精
簡官僚體系、大刀闊斧改革社會福利體系等,但堅稱「德國工業仍強大」 ,續認為原有
出口導向模式「絕對」能存續。
AI產業遠遠落後 依賴出口導向模式
與默茨一樣,大多數政黨都在關注如何調整和改進現有的出口依賴型經濟模式。極右德國
另類選擇黨(AfD)議員兼經濟專家霍爾姆甚至稱:「如果你問我關於B計劃的看法,我的
意見是我們應該回到A計劃……我們的商業模式在能源成本較低時運行得非常好。」他認
為下屆政府應專注於降低能源成本,並削減對企業的環保規定。
路透社上月一篇評論專欄指,德國真正的改革可能要等到情况進一步惡化時才會到來——
在此之前,這個老化和增長疲弱的國家仍將沉溺於昔日的「黃金時代」,而非勇敢面對未
來。
汽車業受華電動車挑戰 折射德國科技創新墮後
德國汽車公司奧迪(Audi)總部所在地因戈爾施塔特(Ingolstadt)是德國經濟問題的縮
影。
奧迪曾通過母公司福士汽車,每年向因戈爾施塔特繳稅逾1億歐元。惟這筆稅收在一年多
前已停止,因戈爾施塔特市長設法開源節流,提高博物館、停車場和巴士的收費,下令減
少公共草坪的修剪頻率,還考慮提高物業稅並進一步削支。奧迪去年第三季利潤驟降91%
,在德國裁員數千人;福士也不如意,去年計劃到2030年本土裁減3.5萬個就業職位,本
土工廠減產73.4萬輛車。
朔爾茨政府撤補貼 車業轉型受挫致裁員
作為德國工業支柱以至經濟成功基石的汽車製造業,2018年起開始衰退。德國汽車製造商
難以提供具競爭力的電動車型號,在最重要出口市場中國流失市場份額,甚至反過來在國
內面對中國電動車的挑戰。
在危機逼近之際,朔爾茨政府卻未能為業界明確指路,導致企業投資決策遲疑。政府為縮
減預算開支,2023年底突決定終止電動車補貼,原擬大規模擴產電動車的汽車製造商發現
消費者需求暴跌,最終不得不大裁員。
因戈爾施塔特近半就業職位跟汽車工業相關,其餘也是服務汽車工人,儘管有轉型呼聲但
未受重視,突顯德國在這方面的落後。
專家:德跌入中等科技陷阱
有企業高層坦言,德國正在錯失那些可為新興行業奠定基礎的投資機會。德國在軟件和人
工智能等領域遠遠落後,安聯數據顯示2022年德國研發投資佔GDP的比例為3.1%,美國是
3.6%,韓國高達5.2%。
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所長福伊斯特認為,問題是德國的投資過度集中於創新性較低的產
業,歐洲有如陷入 「中等科技陷阱」(middle technology trap),即研發大多主要集
中於汽車工業、機械製造和化學工業等創新速度較慢的領域,卻在高科技領域被美國甩開
,「即使是美國一間表現普通的初創企業,例如美國國防科技新貴軟件公司Palantir,其
市值都比整個德國汽車產業還要高,這突顯德國與美國的巨大差距」。
(華爾街日報、Euractiv)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