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11年來首訪法國總統 馬克宏抵盧安達改善關係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1-05-28 09:48:48
標題: 11年來首訪法國總統 馬克宏抵盧安達改善關係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105270356.aspx
(中央社基加利27日綜合外電報導)
法國總統馬克宏今天抵達盧安達,進行具高度象徵意義訪問,希望擺脫1994年盧安達種族
滅絕事件法國所扮演角色引發的30年來外交緊張,開啟雙邊關係新篇章。
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是2010年以來訪問盧安達的首位法國總統,盧安達長久以來
指控法國當局共謀屠殺盧安達境內約80萬名大多是圖西族。
根據法國總統府,馬克宏於當地時間上午7時過後不久抵達盧安達首都基加利(Kigali)
,展開一天忙碌訪問行程,接著將於明天前往南非
馬克宏此行最重要行程是在「基加利種族滅絕紀念館」(Kigali Genocide Memorial)發
表演說,約25萬種族屠殺受害者埋骨於此。
盧安達部分人士仍希望法國方面就未能協助遏止1994年4月到7月間發生的大屠殺事件,正
式道歉。
負責基加利種族滅絕紀念館營運的非政府組織「羊皮盾信託基金」(Aegis Trust)主任
穆坦谷哈(Freddy Mutanguha)表示:「倘若馬克宏道歉,將是好事一樁。」
盧安達總統卡加米(Paul Kagame)淡化要求法國道歉一事表示,道歉必須是自發性。
馬克宏在飛往基加利時發推文寫道,他感到「一種堅定信念:在未來幾個小時,我們將共
同寫下我們和盧安達及非洲關係的新篇章」。
法國政府發言人艾塔爾(Gabriel Attal)說:「總統願意以直接且透明化方式,檢視我
們的歷史、我們的過去,這是向前邁進的最好方式。」
馬克宏今天成為第一位在基加利種族滅絕紀念館發表演說的法國總統。這座紀念館是1994
年盧安達大屠殺約25萬名受害人的最後安息地。
1990年代末期,有人提出成立種族滅絕紀念館的構想,基加利當局提供北部一處地點供興
建。
而受害者骨骸埋葬於此的作業,則是從2001年開始。
這些受害者的遺骸被分為三排,隨著國內各地新墓塚的發現,每年仍有其他受害者遺骸埋
葬於此。
一名幸運躲過大屠殺的盧安達人在紀念館開幕影片中說道:「我認為沒人能真正理解1994
年發生了什麼事。」
這座紀念館於2004年、大屠殺10週年之際啟用,設施包括一座教育中心、花園、圖書館、
咖啡廳和紀念品商店,最近還興建了一座可容納1200人的圓形劇場,供舉辦工作坊、戲劇
表演和放映文化影片。
館長蓋特拉(Honore Gatera)告訴法新社:「這是向受害者致敬的非常重要紀念館,是
盧安達境內最大墓地。」
(譯者:劉淑琴;核稿:劉學源)
───────────────────────────────────────
盧安達大屠殺:3個月死盡80萬人的種族滅絕...法國有錯嗎?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5492593
【2021.05.29 盧安達/法國】
「法國不是種族滅絕的共犯,但我們難辭其咎。」法國總統馬克宏在27日訪問盧安達,不
僅是兩國睽違11年的元首級訪問,針對近年爭議再起的盧安達屠殺歷史問題,馬克宏代表
法國的立場態度也成為外界關注焦點。馬克宏在大屠殺紀念館前發表演說,表明「法國的
確有其責任」,應該為當年種族滅絕事件時的冷眼旁觀負責。雖然馬克宏的「進步態度」
得到不少肯定,但刻意模糊的具體責任、以及並非實質道歉的法式說法,也引發正反不同
的批評。法國應該為盧安達屠殺負責嗎?今年法國國內的專家調查報告,又有什麼樣的歷
史解釋?
盧安達屠殺發生於1994年4月7日,因為前一天突然發生盧安達總統——胡圖族的獨裁者哈
比亞利馬納(Juvenal Habyarimana)——搭飛機時遭到「不明的防空飛彈擊落爆炸」,
舉國陷入混亂,進而引爆了盧安達軍方與胡圖族激進主義者的復仇行動,針對長久以來相
處矛盾的圖西族進行種族滅絕式的無差別屠殺,在短短的百日之內就殺死超過80萬名圖西
人。最終是在流亡烏干達的圖西族武裝「盧安達愛國陣線」(FPR)強勢重返之下,同年
的7月15日回攻首都吉加里後,為這場血腥慘劇畫下休止符。
這場外界看來是盧安達種族內戰的風暴,為何又和法國扯上關係?追溯盧安達被殖民的歷
史,19世紀末被德意志帝國統治,一戰之後則淪為比利時的殖民地,殖民母國為了統治需
要的種族政策,讓圖西族人的權力地位不斷鞏固,加劇了盧安達的族群矛盾。直到1960年
代更有激進派的胡圖族人,開始針對圖西族發動攻擊,迫使許多圖西族難民流亡到鄰近國
家,而近代的盧安達自此也由胡圖族掌權。
法國為了鞏固曾經在非洲殖民的政治影響力,在與盧安達的政經往來上也特別親近胡圖族
政權,因而埋下了日後有關盧安達屠殺時期的爭議種子。
盧安達現任總統卡加梅(Paul Kagame),就是在大屠殺當年領軍FPR回歸結束內戰後成功
掌權,並以內戰後重建國家為名,在盧安達實行「開明專制」的獨裁政體。在其任內的
2004年,盧安達政府成立大屠殺的真相調查委員會,其中就包括「法國在屠殺事件中的角
色」進行研究與追查,卡加梅也曾經多次公開指控:法國就是參與盧安達種族滅絕的共犯。
法國面對相關指控全部予以否認,但是國內對於殖民歷史轉型正義的反思訴求,也迫使法
國在2006年著手解密政府檔案。而盧安達政府方面,則透過調查委員會的研究成果,指出
法國在當時「早已知情胡圖族政權的屠殺準備,還協助訓練胡圖族民兵」,換句話說是咬
定了法國政府有實際參與了種族滅絕。
然而法國的一貫立場並沒有太大的轉變,儘管承認殖民歷史「確實有問題」,但法國政府
不會為這些陳年往事提出官方正式的道歉,這也是法國近二十多年來面對像是阿爾及利亞
等非洲國家的轉型正義,最為人所批評的態度。而實際上在馬克宏這次訪問盧安達之旅前
,上一次來到訪問的法國前總統薩科齊(Nicolas Sarkozy),就有針對盧安達屠殺表示
:「當年法國確實有著嚴重的錯誤,對屠殺視而不見,導致了悲劇後果。」
只是具體的錯誤細節為何、又是否需要負起相應的責任?法國秉持迂迴的外交說法,沒有
更多深入正面的回應。時至2019年,現任總統馬克宏又重新召集了獨立調查小組,高調地
邀請歷史學家杜克雷(Vincent Duclert )在內的15位專家學者進行研究,利用法國政府
內部檔案資源,深入檢討法國在盧安達屠殺中所扮演的角色。
這個歷史委員會的研究成果,在今年2021年3月時提出了專案報告,結論同樣承認「法國
在屠殺事件時刻意袖手旁觀」,但之中更提及許多細節,包括當時的法國密特朗政府為了
在非洲拉攏盟友的需要,明知胡圖族的種族滅絕行動,但仍選擇支持胡圖族政權,並將圖
西族的武裝陣線視為潛在敵人,乃至於包庇涉嫌屠殺的胡圖族人士。
但儘管報告認為法國的確有道德責任,但並沒有相關證據顯示法國參與了種族滅絕行動,
因此無法定調「法國是盧安達屠殺的共犯」。這也是馬克宏後來在盧安達的致詞演說中,
所抱持的陳述立場。
「今天站在這裡,是帶著謙卑與尊重,我已認識到我們的責任。」馬克宏在27日於盧安達
的吉加里大屠殺紀念館前,在盧安達總統卡加梅的共同出席下,極具歷史象徵性地發表演
說。馬克宏表示,「法國對盧安達的苦難沉默太久了……法國對於屠殺難辭其咎,但並非
種族滅絕的共犯。」
馬克宏還刻意以盧安達語「Ndibuka」(意思是「我記得」)強調歷史不容遺忘的立場,
並訴諸溫情喊話,「希望穿過黑夜的圖西族人,能夠原諒我們、給我們寬恕。」不過到底
法國有什麼責任、又該如何負責,馬克宏沒有太多著墨,因此這段演說固然有進步的象徵
意義,但是在盧安達倖存者與遺族的眼中,也認為根本沒有講到重點,「相當失望...馬
克宏應該要代表法國政府道歉。」
不過一旁的卡加梅倒是相當讚譽,而且也「識趣」地注意到馬克宏根本沒道歉,卡加梅回
應:「馬克宏的這番話可比道歉更有價值,因為說的就是事實,說真話是有風險的!」諷
刺的是,作為當年結束內戰的領導人、同時也是圖西族的一份子,卡加梅主政以來便用高
壓手段試圖壓制國內的族群矛盾,儘管看似政局穩定和諧,但也相對地在大屠殺事件的歷
史真相、轉型正義等問題上沒有積極作為,欠缺遇害者的相關調查與檔案,反而讓整個滅
絕慘案凝結成模糊的微妙歷史記憶,遺留許多待解的謎題。
為屠殺倖存者爭取權益的伊布卡協會(The Ibuka association)表示,「雖然馬克宏沒
有道歉,但他已試圖解釋了大屠殺的發生、法國在其中的責任....,至少顯示了他是理解
我們的。儘管馬克宏的發言算是一個對盧安達事件的立場再確認,但相關歷史的釐清有沒
有機會更深入、法國政府會不會為此道歉,就往例來看似乎沒有太多的可能性。
而盧安達屠殺的後續爭議中,也還有《盧安達飯店》主角原型——魯塞薩巴奇納(Paul
Rusesabagina)——被盧安達當局逮捕,控罪涉入恐怖主義的訴訟糾紛,至今也都還沒有
明確的審判進度。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