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拜登威脅制裁緬軍政變 板斧有限 專家預警施壓反效果「逼緬投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1-02-03 07:25:32
標題: 拜登威脅制裁緬軍政變 板斧有限 專家預警施壓反效果「逼緬投華」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bit.ly/39HA5Z7
https://i.imgur.com/1FMafBY.jpg
後有不滿軍方政變奪權的民眾響應社交網絡號召,敲打鍋具、鐵罐等物件「發聲」抗議。
(法新社)
【明報專訊】
美國總統拜登周一(1日)發表聲明,呼籲緬甸軍方立即放棄周一政變所奪取的權力,並
釋放被捕的官員和政治活躍人士,美國也將對破壞緬甸民主過渡者問責,並研究是否恢復
制裁。不過,多名專家質疑美國目前對付緬甸軍方的板斧和招數不多,加強施壓甚至有可
能令緬甸加強投靠中國,而今次政變亦被視為美國新政府上場後的第一場重要外交考驗,
考驗拜登提倡民主的決心。
華府展內部討論 將全方位回應
繼白宮發言人普薩基和國務卿布林肯在美東時間周日晚先後發聲明譴責緬甸軍方政變後,
拜登周一再度發出聲明,顯示美方對緬甸局勢的關切。他在聲明中表示,緬甸軍方奪權、
拘留國務資政昂山素姬和多名官員,並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是對緬甸民主與法治過渡的直
接攻擊。他表示,在民主國家,武力絕不應用於企圖推翻人民意願,或是企圖抹去可信的
選舉結果。他呼籲國際社會團結一致,敦促緬甸軍方立即放棄所奪取的權力、釋放被拘留
者和解除所有通訊限制,並避免對人民暴力相向。
拜登聲言,將考慮對緬甸恢復制裁。路透社引述一名美國官員報道,當局已展開高級別內
部討論,以祭出「整個政府全方位」回應,並計劃與國會緊密磋商。因應當年緬甸軍方開
始放權和有意舉行民主選舉,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於2011年開始放寬美國對緬甸的制裁,
到2015年大選後翌年,大部分制裁已撤銷。到了2019年,特朗普政府以軍方對付羅興亞人
和其他少數族裔為由,對4名軍方領袖實施制裁,包括政變後掌大權的國防軍總司令敏昂
萊。
美緬軍事聯繫貿易往來少
不過,有分析質疑美國現時有多少實際有用的制措施可用。泰國2014年政變時,美國曾退
出軍事演習、訓練和武器銷售等作反制,但美國與緬甸現時幾乎沒有任何軍事聯繫,軍事
制裁並無意義。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專家波林(Greg Poling )和于
代斯(Simon Hudes)亦指出,雖然美國必會對發動政變者推出新制裁措施如封鎖戶口或
禁止入境,但對緬甸軍方高層不會有很大影響,因為他們根本沒打算前往美國或與美國做
生意,而部分人本身已被制裁中。此外,緬甸的大部分投資來自亞洲,世界銀行數據顯示
,新加坡是緬甸最大海外投資者來源(34%),其次是26%的香港,美緬貿易往來甚少,就
算美國經濟制裁緬甸,對緬甸的衝擊亦不大。美國自2001年以來向緬甸提供了2.16億美元
(約16.8億港元)援助,主要用作糧食、選舉和成立推動民主的機構,如果全面經濟制裁
緬甸,專家稱受害的只會是民眾。
緬甸大部分投資來自亞洲
法新社稱,美國在區內關係密切的國家日本和印度,與緬甸關係良好,美國可借兩國採取
措施。紐約智庫外交關係理事會資深研究員庫蘭齊克(Josh Kurlantzick)亦認為,目前
關乎緬甸的最重要外部角色包括中國、日本和印度。
不過,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迪馬喬(Suzanne DiMaggio)說,緬甸政變意外
成為拜登新政府上台後的首個重大外交考驗,但她認為美國不應該倉卒推出制裁措施,現
時較理想的做法是派遣高級代表團前往內比都溝通斡旋。CSIS東南亞專家希伯特(Murray
Hiebert)稱,中國近年與緬甸文人政府關係友好甚於以前軍政府,但如果西方逼得太緊
,軍政府或別無選擇地進一步靠攏北京。
(路透社、法新社、日經亞洲、華爾街日報、中央社)
消息:素姬軟禁首都官邸 部分議員獲釋
緬甸軍方周一(1日)發動軍事政變後,國務資政昂山素姬一直未有露面,有消息指她正
被軟禁在首都內比都的官邸。路透社形容,緬甸街頭周二凌晨大致平靜,內比都和最大城
市仰光有軍人和防暴警察駐守,電話和網絡服務在上午恢復,仰光的銀行亦陸續重開,但
仰光機場仍關閉。新華社昨引述一名高級軍官稱,在政變中遭拘留的省邦地方領袖和議員
周二陸續獲釋,但素姬和總統溫敏等將繼續被扣押。
昂山素姬周一在內比都被拘留,但確實行蹤一直未公開。她所屬的政黨全國民主聯盟(
NLD)發言人齊托(Kyi Toe)在facebook稱,得知素姬身體狀態良好,暫未有計劃將她從
拘留地轉移到其他地方,又稱在政變間被拘留的全民盟議員已獲准離開住宿。法新社引述
齊托稱,有鄰居周二上午見到素姬在院子內散步,另一名全民盟議員同樣稱她被軟禁在內
比都的官邸。法新社較早前報道,內比都國會議員宿舍外周二有軍人駐守,該議員形容是
「開放的拘留中心」,又稱獲告知不用擔心被軟禁的素姬和總統溫敏。
緬青年組織籲公民抗命
緬甸最大青年組織之一的「仰光青年網絡」周二呼籲發起公民抗命行動。人權觀察組織亞
洲區副主任羅伯遜(Phil Robertson)憂慮,未來幾天或會有更多人被拘留。聯合國安理
會周二就緬甸政變召開緊急會議。
(衛報、法新社、路透社、新華社)
緬政府3招封網 服務供應商乏力抗命
緬甸軍方周一發動軍事政變的同時,採取多方面信息封閉手段,導致國內多地電話、互聯
網通訊受嚴重影響,到周二已接近恢復正常。英國廣播公司(BBC)周二披露了當地封網
的情况。根據緬甸通訊法第77條,政府可在國家緊急情况時截斷通訊服務。報道稱,政府
可以以3種方式封網,一是下令服務供應商限制民眾連接,包括封殺部分網站如社交平台
;二是限制某網頁頻寬,令網民因連線速度低而降低瀏覽意欲;三是直接要服務供應商中
斷所有上網服務。理論上電訊公司可以挑戰政府命令,但政府可用吊銷牌照作威脅。
封殺網站限速斷服務
報道指出,互聯網服務在當地時間周一凌晨3時開始受限制,到當地早上8時,互聯網連接
度(Internet connectivity)只有正常水平一半。互聯網監察服務公司Netblocks顯示,
國營互聯網服務供應商MPT與外資的Telenor同樣出現連接度突然下跌情况,Netblocks稱
這顯示有「中央下令持續實行擾亂機制,而服務供應商遵從」。到周一中午,互聯網連接
度恢復到正常75%水平。
監測全球互聯網連接度的澳洲「IP天文台」(IP Observatory)發現,部分地區的連線問
題特別嚴重,其中馬圭市(Magway)所在地區完全無法上網,全國最大城市仰光所在的地
區連接度只有正常一半。報道指出,要在大城市「封網」似乎比較困難,原因是民眾有較
多互聯網供應商可以選擇,它們可能會在不同時段採取不同程度的封網。
(BBC)
───────────────────────────────────────
【緬甸政變】30年前熟悉一幕再現 歷史重演的三個原因
https://bit.ly/3toP566
撰文:謝淳
2021年2月1日的緬甸政變引發全球關注,緬甸軍方在這場政變中角色依舊醒目。不乏有人
將此次政變與30多年前緬甸劃時代意義的「8888民主運動」和1990年大選後的動盪相對比
,認為在經歷了過去十多年內由鞏固與發展黨(USDP)和全國民主聯盟(NLD)的漸進轉
型後,此次軍方發起的政變會令緬甸民主化進程嚴重受損。
可是細究歷史和現實,人們或許未必需要這麼悲觀。
「8888民主運動」
1962年3月,緬國防軍總參謀長奈温發動政變,推翻吳努政府,成立革命委員會,從此開
始了緬甸長達49年的軍方統治。雖在奈温統治下緬社會相對平靜,但軍政府和民眾之間的
緊張關係沒有實質性的緩解,軍民矛盾始終存在。
期間自1985年11月開始,為了紀念奈温生日以及迎合他的吉祥數字「9」,緬甸軍政府在
後續兩年的時間裏無預警地先後作廢多種面額紙幣,並發行面額與9有關的新紙幣,自此
大量面值不能被9整除的鈔票全部作廢,如100緬元、75緬元、35緬元和25緬元全部廢除,
只留下45緬元和90緬元面值的鈔票流通。
此次的「貨幣改革」之後,首先被點燃怒火的是學生, 因為他們為學費而儲存的錢一夜
之間變成廢紙,仰光理工學院的學生率先在校園舉行抗議活動,罷課示威。1988年3月,
抗議隊伍不斷壯大,數以萬計學生走上街頭遊行,部分學生與警察產生衝突並遭槍擊,政
府暴行徹底激怒了廣大民眾,並爆發全國範圍內的遊行示威,持續數月之久。
7月,奈温迫於政治壓力辭職,被稱為「仰光屠夫」的盛倫在7月26日接任綱領黨主席並成
為新總統。盛倫上台後局勢並沒有好轉,反而愈演愈烈,他採取了更加強硬的姿態,實行
軍事管制。這些做法不斷激化軍民矛盾。各地遊行示威活動進入8月後進一步加強。緬甸
全國學聯決定在8月8日舉行全國大遊行,全國各地除學生、農民和工人之外,政府職員、
僧侶、教師、醫護人員、甚至部分空軍和海軍的軍人也參加遊行,無視政府禁令湧向街頭
。抗議活動達到空前高潮,也成為後來對緬甸產生深遠意義的「8888民主運動」。
緬甸軍政府鑑於抗議形勢,在1988年8月3日宣布從晚上20時至凌晨4時之間實施戒嚴,並
禁止5人以上的群體聚集在一起。待得8月12日,失控的局勢迫使盛倫辭職。為了緩和局勢
,綱領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推舉唯一的文官蘇貌出任總統,並宣布同意在緬甸實行多黨制,
同時解除軍事管制,並下令部隊撤離市中心。
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局勢,但民眾想要的民主遠不止於此,他們要求立即結束綱
領黨的獨裁統治,成立臨時政府,並再次爆發全國示威浪潮。
昂山素姬就是這場民主運動的見證者和民主先鋒。作為緬甸國父昂山將軍的女兒,她的加
入為運動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動力,而她本人很快就成為反專制、促民主的代表人物。8
月26日,她在仰光向50萬民眾發表演講,支持人民爭取民主和人權,並在此後成立全民盟
。隨着前總理吳努和退役將軍昂基等政界元老的加入,「8888民主運動」被再一次推向高
潮。
不過即便社會亢奮如此,也未能改變「槍桿子裏出政權」的歷史定律。1988年9月18日,
緬甸軍隊突然接管國家政權,宣布廢除憲法,改國名為「緬甸聯邦」。同時廢除一黨制,
實行多黨民主制。以蘇貌將軍為主席的「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實行軍事管制,強
硬鎮壓抗議者。軍隊開進全國各主要城市,乃至出現對示威者無區別射擊之情況。到9月
21日,軍政府重新控制了全國局勢。這場被稱為1948年緬甸獨立以來規模最大的示威運動
在軍政府的鎮壓維穩之下結束。各方估計死亡人數在數百乃至數千人之多。
1990年大選:軍方手中的「韁繩」
鐵腕鎮壓局面的軍隊隨即採取後續行動,一方面肅清黨政軍人馬,加強軍隊規模,另一方
面嘗試開啟政治改革。不過,對軍政府而言,改革只能是「漸進」的。
1990年5月27日,緬甸舉行首次多黨制大選,有93個政黨參加競選。其中,1988年成立的
由昂山素姬領導的全民盟以壓倒性優勢獲勝。對於這種一面倒的選舉結果,時任軍政府拒
不承認,並繼續維持軍人執政模式,民主大選結果也就此被推翻。反對黨領袖、全國民主
聯盟秘書長昂山素姬其後遭到軍政府多次長期軟禁長達數十年,直至2010年11月才獲釋。
進入21世紀,緬甸軍政權因應國際大環境的變化,乃至國內持續孕育的民意,一面繼續使
用更加專制的統治模式,為準備下一次選舉而開始審慎起草新憲法;另一方面也開始嘗試
政治改革。譬如在2010年將政權交付於親軍方的鞏發黨手中,乃至在2015年允許進一步放
開民主選舉,令昂山素姬和全民盟掌政,都可謂是「扶上馬,送一程」的嘗試。
不過,很顯然的是,緬甸軍方一直認為改革應在可控範圍之內,軍方也一直「手持韁繩」
,一旦出現「脱韁」的情況乃至迹象,便會再次收緊控制。
1990政變的延續,2021政變的必然
過去數年間,昂山素姬的情況是令人感慨的。從外部望去,她遊弋於中美印三個大國之間
,從各方得利。但從內部觀之,她一方面因為認識到軍方的權勢,是以更多採取與之共生
的合作方式,更多與緬族的利益靠近,致使全民盟逐步失去了少數族裔的支持,而這些群
體本是她和全民盟最主要的支持者,且「民族彌合」也是她和全民盟賴以立身的政治口號
;另一方面,全民盟雖然有所減速,但也在持續進行,從緬族和軍方既得利益者的角度望
去,她所推動的進程又太快了。
國際問題專家馬曉霖向《香港01》表示,緬甸的民主政治,或者說議會政治還不夠成熟,
重要的不是「勝選者說什麼」,而是看「敗選者服不服」,如果主要反對黨及其他的小黨
都不接受大選結果,那麼將大概率帶來動盪,軍方也就有必要採取行動。
在這種情況下,全民盟在2020年11月大選期間取得與1990年選舉一樣的壓倒性結果後,軍
方所做第一件事便是站在反對派和其他少數黨一邊,質疑聯邦選舉委員會的問題,讓其做
出澄清,更準確地講是做出「某種妥協」。而當全民盟認為選舉沒有問題,便迎來了軍方
「收緊韁繩」,依據憲法接管國家權力的時刻。
回望緬甸社會的歷史和現實,前後兩次政變似乎有三個不可避免的必然性。
第一,嚴重的健康和貧困危機、不完善的教育體系,以及因財富、種族和宗教等各方因素
而持續的社會分裂,都使得其議會政治將長期充滿撕裂和分歧。面對分裂的社會,軍政府
認為必須在選舉之餘,藉協商和妥協尋求共識,否則便只有高壓統治才能確保國家統一安
定。
第二,同樣類似於三十年前的情況是,縱然軍方高層展現出「扶上馬,送一程」的意願,
諸如昂山素姬和全民盟在執政過程中,也必須認識到舊有利益體系的影響力。即便軍方形
成了「必須逐步讓利」的共識,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倘若做得過激,「民主改革」過快
,也必然引起反彈。
第三,依舊和三十年前相似的是,關乎軍方僅宣布緊急狀況維持一年,且於第二天釋放各
省各邦領導人和議員等情況,以及這歷次「既掌權,又放權」的情況,都可以判斷,軍方
此次發起政變的目的並非「奪回政權」,而是「強迫昂山素姬和全民盟讓利」。緬甸的民
主化進程,也不會因此而停止。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