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印度東進東南亞:新進展、動因及影響

作者: laptic (無明)   2019-08-11 23:35:44
標題: 【南亞研究】駱永昆:印度東進東南亞:新進展、動因及影響
文章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www.sohu.com/a/332649190_618422
國關國政外交學人
2019-08-09 12:22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
內容摘要
冷戰結束後,印度提出「向東看」政策,拉開東進東南亞的序幕。2014 年,印度進一步
提出「東向行動」,深化與東南亞國家的政治、經濟和安全合作,取得顯著進展。印度深
化與東南亞國家合作是在美國、日本等國推進「印太戰略」和東南亞國家開展大國平衡外
交的背景下展開的,主要是為了對衝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在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產生
的影響。印度與東南亞合作對地區的潛在影響較大,印度有可能成為東南亞地區又一重要
戰略力量,東亞地區秩序也可能隨著相關國家「印太戰略」的推進面臨嚴峻挑戰。中國應
積極擴大與印度在東南亞的合作,拓展雙方的共同利益。
一、印度推動「東向」政策取得的新進展
印度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源遠流長。歷史上,印度的宗教文化廣泛影響東南亞地區幾個世
紀,中南半島國家曾建立大批「印度化」國家。1947年獨立建國後,印度重視發展與東南
亞國家關係,緬甸、印尼、越南等國成為印度在東南亞的重要伙伴。冷戰結束後,印度拉
開了東進東南亞的序幕,先後提出「向東看」政策(Look East)和「東向行動」(Act
East)政策。其中,「向東看」政策是印度東進東南亞的初步嘗試,而「東向行動」政策
則是在莫迪擔任總理後提出的加強與東南亞國家關係的新舉措。此政策出台時間不長,但
印度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已取得了顯著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區域層面,全面提升與東盟的關係
一是政治互信增強,戰略依賴深化。2014 年 11 月,印度總理莫迪在緬甸出席東亞領導
人系列會議期間,提出「東向行動」政策,強調印度非常重視與東亞國家的關係。未來
5 年印度將建立專門的財政渠道和信息高速路,邀請東盟國家參與印度經濟轉型。與此同
時,印度提出「印太構想」,將東盟納入印太合作框架。2015 年,印度在《確保安全海
洋:印度海洋安全戰略》報告中指出,印度觀察全球和地區戰略環境的視野已從歐洲 -
大西洋轉向印度洋 - 太平洋。此後,印度的戰略視野逐漸轉向印太地區。2018 年 1 月
,印度邀請東盟 10 國領導人赴新德裡參加印度 - 東盟峰會、出席印度 69 周年國慶典
禮,紀念印度與東盟建立對話伙伴關係 25 周年。印度總理莫迪表示 :「在當前動蕩和
不確定的時代,印度和東盟面臨巨大的機遇和責任,雙方要共同規劃穩定的征程,維護地
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東亞和印太地區與印度的未來和印度 - 東盟的共同命運緊
密相連。在印太地區,東盟與印度的伙伴關係將發揮決定性作用」。會後,雙方發表《德
裡宣言》,同意深化戰略伙伴關係,維持區域和平穩定,加強反恐、網絡安全合作及互聯
互通建設,包括電子領域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2019 年 6 月底,東盟發表《印度 - 太
平洋展望》,推進印太合作。印度對此積極回應,公開承認東南亞在印太地區的中心地位
,表示歡迎東盟發布其印太戰略觀,印度正在密切研究其「印太展望」,並發現東盟的印
太合作設想與印度的「印太戰略」有重要的契合之處,期待與東盟就印太合作進行深入探
討和交流。
二是貿易和投資關係加強。2015 年 1 月,印度 - 東盟服務和投資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生
效,有效促進了人員和資本自由流動,彌補了印度與東盟之間僅有貨物貿易協定的短板。
2017 年,印度 - 東盟互聯互通峰會成功舉辦,印度成為繼中國、日本後第三個與東盟互
聯互通協調委員開展對話的國家。依據東盟統計,2015 年印度與東盟的貿易額為 602 億
美元,2016 年減少至 586 億美元,2017 年飆升至 736 億美元,其中新加坡、越南、馬
來西亞是印度在東盟的主要貿易伙伴。印度與東盟設定 2022 年雙方的貿易額將達到 2,
000 億美元。投資領域,2015 年印度對東盟投資 14.76 億美元,2017 年增至 17.31 億
美元。
(二)在次區域層面,深化與中南半島國家的合作
一是加強互聯互通。印度與緬甸、泰國是近鄰。長期以來,印度積極推動與緬、泰等國的
互聯互通,如提出修建印—緬—泰高速路、卡拉丹綜合運輸項目、印度—湄公河區域經濟
走廊等多項倡議。2014 年 12 月,印度總理莫迪與緬甸總理吳登盛會晤,就建設印度英
帕爾到緬甸曼德勒的公路及印度投資興建緬甸實兌港等問題舉行磋商。印度還准備提供
10 億美元的信貸,促進與東盟的海陸空連通,並設立 7,700 萬美元基金在柬埔寨、老
撾、緬甸和越南開發制造業中心。2015 年,印度宣布投入 47 億美元,推動印—緬—泰
高速路建設,並定於 2016 年完工,但由於人力資源缺乏和融資困難,公路建設進展緩慢
,預計在 2019 年底連通,但竣工日期可能會延後。與此同時,2017 年 7 月,莫迪政府
斥資 2.56 億美元升級邊境公路,並提議將正在建設的高速公路延伸,與柬埔寨、老撾和
越南連接,並通過水上交通縮短湄公河流域國家貨物通往印度的時間。
二是推動「環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倡議」(BIMSTEC,簡稱「環孟合作倡議」)
合作更趨務實,該項目已成為印度與中南半島國家次區域合作的重要平台。依據相關規劃
,2014—2020 年,在環孟加拉灣地區將重點建設 65 項互聯互通工程,總價值為 150 億
美元,其中 16 項在孟加拉國、4項在不丹、17 項在印度、9 項在緬甸、6 項在尼泊爾、
5 項在斯裡蘭卡、8項在泰國。2020 年後將推進 116 項互聯互通工程,價值 450—500
億美元。 據統計,2017 年,「環孟合作倡議」7 個成員國的區域內貿易額高達 839 億
美元,較 2016 年的 720 億美元增長 16.5%。 2017 年 3 月,「環孟合作倡議」舉行首
屆國家安全部門首腦會議 ;2018 年 4 月舉行第四屆峰會,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
等 7 國的領導人出席會議。會議討論建立該項目的發展基金等議題,並簽署有關建立「
環孟合作倡議」電網諒解備忘錄,深化成員國間的能源合作。尼泊爾總理奧利表示,「環
孟合作倡議」將南亞與東南亞地區、山區與海洋連接起來,此區域將成為一個有凝聚力的
區域。
(三)在雙邊層面,重點加強與越南、印尼、新加坡的伙伴關係
其一,加強印越合作。2014 年,印度總統慕克吉訪問越南,兩國簽署了 1 億美元信貸的
軍備購買諒解備忘錄,確保印度可向越南出售新的艦船及戰略武器 ;同年,越南總理阮
晉勇訪問印度。印度同意向越南出售 4 艘海軍巡邏船,並幫助越南訓練駕駛蘇 -30 型戰
鬥機的飛行員。莫迪總理稱「越南是印度在亞太地區的優先合作伙伴」;印度將全面深化
對越南的關係,「加強對亞太地區的投入」。 2015 年 5 月,印越簽署《2015—2020 年
國防合作共同願景聲明》,同意加強兩國的海上安全合作和聯合軍事訓練。2016 年 9月
,莫迪訪問越南,宣布向越南提供 5 億美元貸款,加強兩國的防務合作,並向越南出口
「黑鯊」反潛魚雷和「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等裝備。此外,印度還推動在越南設立
情報監測站、兩國聯合發射衛星、加強在導彈領域合作。此後,印越高層互訪和戰略溝通
持續升溫。2016 年 12 月,越南阮氏金銀訪問印度。2017 年,印越建立「全面戰略合作
伙伴關係」。2018 年 1、3 月,阮春福、陳大光分別訪問印度。8 月,兩國舉行第 11
次防務政策對話,同意加強戰略和國防政策磋商,深化培訓合作,推動維和、海上安全和
防務技術合作。11 月,印度總統科溫德訪越,兩國發表聯合聲明,同意舉行首次海事安
全對話,鼓勵海軍和海岸警衛隊艦艇停靠對方港口。2018 年 5 月,印越進行了首次海軍
聯合演習。
其二,提升與印尼關係。一是深化安全合作。2014 年以來,印度與印尼的海上與安全合
作提升。印度海軍、海岸警衛隊和印尼海軍互訪,兩國繼續推進防務對話、作戰訓練和能
力建設合作。2017 年 12 月,印尼總統佐科訪問印度,提出制訂海上安全合作指針,建
議開展海上聯巡、定期交流、聯合演習、情報共享及聯合生產防務裝備。同月,印度國防
秘書莫漢·庫馬爾(Mohan Kumar)訪問印尼,提議為印尼提供潛艇技術訓練,期待深化
雙方的海上防務合作。 2018 年 5 月,兩國簽署合作協議,同意擴大聯合生產、開展技
術轉讓與援助、優先軍品采購合作,加強軍事對話、聯合演習、海上安全及非傳統安全合
作。同時,印尼同意由印度投資建設其沙璜(Sabang) 深水港,發展自由貿易區。6 月
,印度「卡莫爾塔」號及「沙克蒂」號護衛艦訪問印尼。11 月,印度與印尼海軍舉行首
次聯合演習。印度派出「拉那」號導彈驅逐艦參演。二是加強印太合作。兩國發表「印太
海洋合作共同願景」文件,指出印度占據印太中心,印尼是連接印太的支點。兩國致力於
加強海洋合作,推動印太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經濟增長,重申建立「自由、開放、透明、包
容的印太」。同時,印度與印尼關係提升至「全面戰略伙伴」。兩國同意探討印度的「東
向行動」政策、「薩迦計劃」(SAGAR)與印尼「全球海洋支點戰略」的融合和互補,重
申東盟中心地位。三是提升雙邊經濟關係。據印尼貿易部數據,2017 年印度與印尼的雙
邊貿易額達181.3 億美元,較 2016 年增長 22.34% ;2017 年,印度對印尼投資
2.866 億美元,是印尼第 16 大外國投資者 ;兩國的目標是到 2025 年雙邊貿易與雙向
投資增長到 500 億美元。
其三,深化與新加坡關係。2016 年 6 月,印度與新加坡舉行首次防長對話。印度防長帕
裡卡爾高度評價與新加坡的關係,稱兩國「將持續深化並超越戰略伙伴關係」,表示印度
視新加坡為「東向行動」的重要支點。兩國發表聯合聲明,繼續推動落實 2017—2018 年
的印新陸軍、空軍訓練協定。2017 年 5 月,兩國在南海舉行聯合軍演。兩國還達成了為
期 5 年的空軍培訓協議。印度同意向新加坡提供西孟加拉邦空軍基地作為戰機駐訓場地
、提供巴比納和德奧拉利基地訓練新加坡陸軍機械化部隊和炮兵部隊。 2017 年 11 月,
兩國舉行第二次防長對話,簽署海軍合作協議,強調加強海上安全與聯合演習,允許「臨
時使用海軍設施」及提供後勤支持,重申「尊重國際水域航行和貿易自由」。依據協議,
印度將為新加坡提供海軍演習和後勤設施。新加坡成為唯一的海陸空三軍與印度簽署有雙
邊協議並共同訓練軍隊的國家。新加坡防長黃永宏稱,印度在印度洋發揮「領導作用」,
新加坡鼓勵更多印度軍艦來訪,願意協助維護安達曼海和馬六甲海峽的航道安全,擴大與
東盟伙伴的海上演習並使其制度化。 2018 年 6 月,印度總理莫迪在香格裡拉對話會上
指出,新加坡是印度發展與東盟關係的跳板、東進東南亞的門戶。
二、印度與東南亞關係取得實質進展的動因
2014 年後,在「東向行動」政策指導下,印度與東南亞國家關係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主
要是四個方面因素所致。
從印度方面看,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周邊國家順利推進,使印度感到其在南亞與印度
洋地區的經濟、安全利益受到挑戰,因而積極深化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安全和海洋合作
,以牽制中國,對衝「一帶一路」倡議。長期以來,印度對「一帶一路」倡議持謹慎戒備
的態度,密切關注中方在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漢班托塔港、吉布提保障基
地的建設,以及中國與馬爾代夫的經貿合作等。印度認為,中國的上述「走廊」和基地建
設計劃將打通南亞、東南亞,滲透印度洋,逐漸增強中國在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地區的戰
略存在和影響,對印度的地區大國地位構成挑戰。作為南亞次大陸的唯一地區大國,印度
難以接受其在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地區的大國地位受到挑戰,因而不惜一切代價,采取多
重手段抵御「一帶一路」倡議,如炒作中國在印度洋搞所謂的「珍珠鏈戰略」、啟動「季
風計劃」加強自身在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力,並與馬爾代夫建立國防合作對話,與斯裡蘭卡
舉行年度國防對話,抵制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反對中巴經濟走廊,積極推動「東向行動」
政策參與美日印澳四邊對話,推進「印太戰略」,將東盟國家納入其戰略軌道,深化與主
要東南亞國家的海洋與安全合作,支持東南亞南海聲索國在南海維權,其目的主要是對中
國進行反制,這是印度加強與東南亞合作的重要動因。
從東南亞方面看,東南亞國家為平衡中國日益增強的影響力,大力推進大國的外交關係,
加強與域外大國的政治、經濟、安全合作。印度作為東南亞周邊的重要大國,自然是東盟
國家積極拉攏的合作對像。2013 年以來,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和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
擴張,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疑慮日益增加。一些國家開始調整外交戰略,力推大國平衡外
交,有針對性地加強與美、日、印等大國的合作,對中國加以制衡。其中,最為典型的就
是阿基諾三世領導下的菲律賓。2013 年 1 月,菲律賓單方面提起對中國的南海仲裁案,
引發南海緊張局勢。同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不少東盟國家對其心存疑慮,印
尼、越南等國表達了消極,甚至是反對的立場。此後三年,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係急劇降
溫,一些東南亞國家開始尋求加強與美、日、印、澳等國的經濟、戰略、海洋與安全合作
,對衝「一帶一路」倡議,增加與中國在海洋安全問題上博弈的砝碼。2019 年 6 月,東
盟峰會發布了《東盟的印太展望》,對加強印太合作提出了自己的設想。東盟認為,海洋
合作、互聯互通、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開展經濟合作是印太合作的主要內容,
並將以東盟為中心的機制作為其合作平台,如東亞峰會、東盟防長擴大會、東盟地區論壇
等。在以上合作框架內,印度自然是東盟拉攏的合作伙伴。在印太合作理念的推動下,東
盟對包括印度在內的域外大國的合作需求不斷增強,這是印度與東盟關係得以加強的又一
重要原因。
從雙邊關係看,自 1991 年「向東看」政策提出以來,印度與東南亞的關係取得了階段性
成果,這為 2014 年以來雙方進一步深化合作打下堅實基礎。首先,政治上,印度與東盟
的戰略互信不斷增強。1995 年,印度成為東盟的全面對話伙伴。2002 年,印度與東盟舉
行首次領導人會議,雙方關係進一步深化。2003 年,印度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
(TAC),與東盟建立「面向和平、進步與共同繁榮的伙伴關係」。2012 年 12 月,印度
與東盟升級為「戰略伙伴關係」。雙方明確將加強政治、安全、經濟、社會及文化合作,
定期舉行高級安全對話,以共享信息方式,深化海洋安全、航行自由、資源獲取、海上交
通要道安全等方面合作。 2013 年,印度宣布在雅加達設立專門事務辦公室,並向東盟派
駐全職大使。其次,次區域與區域經濟合作全面深化,雙方加強合作的經濟基礎基本築牢
。1997 年 6 月,印度推動沿線國家建立「環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組織」(
BIMSTEC),開啟與東南亞國家的次區域合作。2000 年,「湄公河 - 恆河合作組織」成
立,次區域合作得到拓展。2010 年,印度 - 東盟貨物貿易啟動,雙方合作加強。2011
年,印度與東盟的貿易額達到 749 億美元,同比增長 43%。印度成為東盟的第六大貿易
伙伴。雙方舉行印度 - 東盟投資峰會,啟動印度 - 東盟農業合作中期行動計劃(2011—
2015)。2012 年,雙方同意盡早完成服務和投資協定談判。2013年,東盟互聯互通協調
委員會與印度舉行首次會議。此外,印度與東南亞國家人文交流密切,印度宗教、文化在
東南亞有著深遠的影響,東南亞國家對印度的認知較為積極,這是雙方開展深入合作的社
會基礎。
從外部環境看,2013 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在中亞、東南亞、南亞
等周邊地區的政治、經濟影響力全面擴展,受到域內外國家的密切關注。美、日等大國對
「一帶一路」倡議頗為警惕,紛紛通過經濟與外交手段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以便對
中國加以制衡。如特朗普政府提出了「印太戰略」,謀求加強與南亞、東南亞等國家的經
濟、安全與海洋合作 ;日本則對東南亞提出了高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的合作倡議 ;澳大利
亞與東盟的戰略溝通全面加強,務實合作進一步深化。在此背景下,東盟的地緣戰略地位
顯著提升,東南亞國家成為各大國競相拉攏的合作對像,與此同時,東南亞國家的戰略主
動能力得到加強,相關國家積極謀劃加強與周邊大國的經濟與安全合作,極力提升東盟在
地區的影響力,鞏固東盟的中心地位。正是在此背景下,印度與東盟國家關係得以加強。
三、印度加強與東南亞合作的地區影響
2014 年後,印度東進東南亞取得顯著進展,其與東盟及主要地區國家的雙邊關係全面提
升。尤其是印度與印尼、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的戰略互信增強,防務與海洋合作深
化,這對地區秩序及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係帶來較大負面影響。但同時,印度參與到以東
盟為中心的地區合作機制之中,這也為中印在東南亞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
其一,印度與東南亞國家關係全面增強,客觀上提升了東盟的戰略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
配合了美國「印太戰略」在東南亞的推進,既有的東亞地區秩序或將面臨較大挑戰。如前
所述,印度深化與東南亞國家關係是在美、日、澳等國紛紛推出「印太戰略」構想,並不
斷加大對東南亞戰略投入的背景下開始的。域外大國加大對東盟的拉攏,客觀上提升了東
盟在本地區的戰略影響力,使東盟的地緣戰略地位更加凸顯。東盟因此推出了自己的「印
太展望」,主動加強與大國的互動,積極推進印太合作。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印度洋地區
的大國印度和東亞合作的地區中心東盟都是美國推進「印太戰略」的關鍵抓手。印度與東
盟的合作深入推進,尤其是與印尼、新加坡、越南、緬甸、馬來西亞等國的經濟、安全和
海洋合作深化,客觀上有助於美國進一步做實「印太戰略」。隨著美、印、日、澳對東南
亞政策的深化,未來印太地區的海洋合作、安全合作、經濟合作有可能增強,印度與美國
、日本、澳大利亞、東盟的互動與合作也將隨之增加。可以肯定的是,印度與東南亞國家
通過海上安全合作制衡中國的意圖,在一定程度上與美國通過「印太戰略」圍堵中國的目
的相契合,這是「印太戰略」在更大範圍內推廣的一種助力。美、印、日、澳可能因此在
印太海上合作中取得先發優勢,印太地區可能逐漸取代亞太地區成為全球地緣政治的中心
,既有的東亞地區秩序將面臨嚴峻挑戰。盡管當前印度自身實力有限,其與東盟的合作並
未對中國與東盟關係及東亞地區帶來根本衝擊,但中國不應低估印度與東盟合作對地區的
潛在戰略影響。
其二,印度「東向行動」政策深化了與東南亞國家關係,隨著其「印太戰略」構想的推進
,以及與相關國家的合作不斷擴大,東南亞地區的權力格局勢必醞釀新的變化,中國在東
亞地區將面臨更大戰略壓力,印度可能成為中國在東南亞的又一個重要戰略對手。冷戰結
束至今,東南亞地區形成了以東盟為中心,中、美、日三大國競爭博弈的權力格局。印度
此前並非影響東南亞的主要大國,但自 2005 年參與東亞峰會後,印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
了東亞一體化勢頭,對中國在本地區的影響形成制約,成為攪動東亞權力格局的一大重要
變量。如今,在「東向行動」政策指導下,印度與東盟國家的戰略互信增強,與印尼、越
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國家的雙邊關係更加務實且戰略意義凸顯,未來印度對東
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安全事務的影響將日益增強,並可能成為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繼美
、日之後的又一重要戰略競爭對手。東南亞地區中、美、日、印四國博弈格局也悄然顯現
,中國對此應高度重視。
其三,印度加強與越南、印尼、新加坡等國的海上合作,並且深化與美、日等國在南海問
題上的互動,將危及中國在南海的利益,不僅掣肘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還可能加劇
大國圍繞南海問題的博弈。如印度與越南聯合開采的 127 號和 128 號油田區塊位於爭議
南海海域,對中國在南海的利益形成挑戰。印度油氣公司高管坦言,「因為中國,所以越
南希望印度在南沙群島采油。勘探 128 號區塊主要出於戰略利益而非商業利益,因為在
那裡采油風險較高、潛力不大。」再如,印度積極深化與美、日等域外國家在南海問題上
的互動與合作,使中國面臨較強的輿論國際壓力和戰略壓力。2016 年 11 月,印度總理
莫迪與日本首相安倍會晤,敦促南海相關方保持克制,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不使用或
威脅使用武力,避免采取單邊行動惡化局勢,重申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維護在南
海的航行與飛越自由及無阻礙的合法貿易。 2017 年 6 月,莫迪總理訪美,兩國發表聯
合聲明,重申保障在南海的航行及飛越自由,強調以和平方式依據國際法解決領土爭端,
並擴大美印海上安全合作。美國批准向印度出售 22 架無人偵察機,增強印度在印度洋及
周邊海域的軍事行動能力。 2018 年 4 月,印度與美國、日本舉行三邊會議,討論南海
局勢,強調維護南海航行自由,加強印太海洋合作,要與東南亞國家加強合作,維護印太
地區的安全與穩定。 2019 年 5 月,印度與美、日、菲等國在南海舉行聯合軍事演習,
印度「加爾各答」號驅逐艦和「沙克蒂」號補給艦參演,針對中國的意圖明顯。
但也應該看到,印度參與「東盟 +8」機制等東亞合作,這為中國與印度在東南亞的合作
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目前,中印兩國在東盟地區論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RCEP)、
東盟防長擴大會議、東亞峰會以及東盟海事論壇擴大會議等幾個機制下的合作已經展開。
如 2015 年 5 月,東盟地區論壇舉行第四次聯合救災演習,中國和印度均派人員參加。
2016 年 5 月,相關國家在新加坡舉行了東盟防長擴大會議海上安全與反恐聯合演習。再
如2017 年 5 月,東盟防長擴大會議舉行人道主義援助和緊急響應專家小組第十次會議,
批准成員國的 2017—2019 年人道主義援助和緊急響應合作計劃,決定於 2019 年在馬來
西亞舉行國際演習。中印在多邊框架下的合作對促進雙邊關係、增強戰略互信有重要意義
,這是對中印關係的重要補充。此外,中印兩國在東南亞的第三方合作也是雙方合作的新
亮點,類似中緬油氣管道這樣的「第三方合作」未來可能成為中印在東南亞合作的重要增
長點。
總體看,當前印度東進東南亞對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的衝擊較為有限,但潛在影響不容低估
。因為與其他大國相比印度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聯系相對較弱,難以對東南亞形成較強的
經濟輻射影響力。在貿易方面,東盟統計顯示 ,2017 年東盟與中、美、日、印四國的貨
物貿易額分別為 4,410億美元、2,343 億美元2,193 億美元、736 億美元,印度僅是
東盟的第五大貿易伙伴。投資方面2017 年中、美、日、印對東盟的投資流量是 114億美
元、43 億美元、134 億美元、17 億美元。印度是主要大國中對東盟投資較少的國家。
2017 年印度對東盟的投資僅占其吸引外資總額的 1.3%,低於 2008 年的 2.9%。更為重
要的是,印度和東盟人口眾多,在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外貿產品結構等方面存在競
爭關係,互補性不強,並且雙方的貿易非關稅壁壘問題嚴重。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東
盟共有 6,000 多種非關稅壁壘,菲律賓進口貨物的 69%、印尼進口貨物的 58% 在進關
過程中遭遇非關稅壁壘。目前,幾乎所有出口到印度的貨物都會遭遇非關稅壁壘,每種產
品平均要面臨 4.2 種非關稅壁壘。非關稅壁壘的大量存在使印度與東盟簽署的多項自貿
協議效果大打折扣,嚴重阻礙雙邊貿易發展。
鑒於以上分析,筆者以為,中國與印度在東南亞仍有較大合作空間。雙方要高度重視和充
分利用東盟平台,進一步加強戰略溝通,積極探討在多邊框架下,如 RCEP、東亞峰會、
東盟地區論壇、東盟防長擴大會等平台的合作,通過多邊機制加強交流互動,增進政治互
信,促進務實合作。與此同時,中印可以與東南亞國家積極探討開展非傳統安全合作,開
展海洋安全對話,重點探索在基礎設施建設、聯合對外投資、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擴
大在第三國的合作交流,拓展雙方在東南亞的共同利益。
作者: sdhpipt   2019-08-12 09:01:00
印度在一千年前就東進東南亞了 當地一堆印度文化殘跡比如說"拉惹"就是印度風的爵位稱號
作者: laptic (無明)   2019-08-12 10:22:00
沒錯,當時多數都是文化上的交流,後來才有政治外交的部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