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從英國脫歐看民主制度的問題

作者: kwei (光影)   2019-02-24 00:24:23
https://www.guancha.cn/GunterSchoech/2019_02_22_491018.shtml
從英國脫歐看民主制度的問題
Gunter Schoech
很多人說“民主制度是最不壞的制度”,雖然我基本上是擁護民主制度的,可英國脫歐這
個例證還是揭示了民主制度的一些問題。
歐盟內的“不平衡”
在談問題之前,我想先談談歐盟。
在我看來,雖然歐盟也有很多問題,比如官僚化、低效率、在面對國際事務時不夠團結一
致等等,不過歐盟的成立的確是歐洲人取得的一個非常巨大的成就。歐盟成立的主旨,至
少在最初,是為了和平。
二戰結束之後,老對手法國和德國聯合在一起(另外還有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等一些比
較小的國家)建立了商業性的歐洲煤鋼共同體。這種最初的試探性聯盟關係使得歐洲實現
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長期和平。1945年之後,西歐從未爆發過任何戰爭。可以說,這一寶
貴成果值得人們為之付出一切。
今天,人們通常將歐盟視為一個經濟性的聯盟組織。歐盟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建立了沒有
關稅的單一市場,21世紀初歐盟發行了歐元。這些進展把歐洲人凝聚在一起,歐洲人之間
實現了互相理解,歐洲國家之間建立了更緊密的聯繫,各國之間的敵意得以大大化解——
在1945年之前的幾個世紀裡,德、法每隔二三十年便會爆發一場戰爭;而今天,我這個德
國人已與一個法國女孩一起建立了家庭。
https://i.guancha.cn/news/internet/2019/02/22/20190222085005568.png
上面的圖表顯示的是自1500年到2000年之間歐洲各國每一年的戰爭情況。從圖中你可以看
到,英國難得有享受和平的時候,法國和德國也是如此,這些國家常年處於戰爭狀態中。
近些年情況已好了很多,衝突主要集中在巴爾幹地區(主要是前南斯拉夫的內戰)。
在歐盟內部,人們在經濟方面的心態是不平衡的。那些付出的多、獲得的少的國家(比如
德國)心裡是不太舒服的,而那些獲得了歐盟補貼的國家很排斥新成員的加入,他們對享
受補貼額度有可能增加的國家也十分不滿(因此東歐國家很排斥難民的湧入)。
在整個歐洲,我發現富裕的國家都不希望與貧窮的國家分享自己的財富。在歐盟內部各國
之間如此,在一個國家內部各個地區之間也是如此。
在英國,人們認為自己為歐盟付出了很多,得到的卻很少。
加泰羅尼亞地區正在試圖從西班牙分裂出來。加泰羅尼亞人舉出歷史淵源、民族差異等很
多獨立依據,他們其實掩藏了自己的真實想法,他們之所以希望獨立,完全是從經濟角度
考慮的:加泰羅尼亞向西班牙中央政府上繳的賦稅太多,而從中央政府得到的好處則太少
。當然,他們絕不會說“我們不希望與其他西班牙人分享自己的財富”,不過這其實正是
如今加泰羅尼亞問題的核心。
在意大利北部,那裡的情況與加泰羅尼亞十分相似。
在這些獨立分子的內心,他們忽視了兩點:
第一,即便從經濟角度來看,國家的統一也會使一個國家內部各個地區都得到好處。
即便一個富裕的省份不得不幫助貧窮的省份,那個富裕的省份還是會受益。如果巴伐利亞
州因為自己比圖林根州更發達就決定脫離德國的話,我不認為這對巴伐利亞州自身會有什
麼好處。
日益深入的全球化進程將逐漸弱化國家之間的壁壘,而不是相反。如果我們生活在農耕時
代,我們會把土地分成小塊以便各自耕種。而今天,很多要素都是跨國界流動的:信息在
互聯網上傳播、貨物在公路上運輸、人口在各國間遷徙、資本以光速在不同賬戶之間周轉

第二,經濟生活只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當今很多問題都不可能在一國範圍內得到解決。氣候變化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世界和平也
是如此,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有組織犯罪、規範金融市場等等。
英國脫歐折射出的民主弊端
那麼英國脫歐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正如上面所說的道理,脫歐公投實際上是一場從經濟角
度考慮進行的公投。
請注意,英國並不是歐元區的一部分。一些保守的英國政客(執政的保守黨的部分人士)
一直以來都對英國的歐盟成員國身份十分排斥。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比如鮑裡斯·約翰遜
Boris Johnson)以及其他小黨派的政客(最有名的比如英國獨立黨的領袖奈傑爾·法拉
奇Nigel Farage)根本不相信脫歐提議有任何機會獲得通過。他們不過是想通過炒作這個
話題發聲、獲得支持和影響力,他們並不想有任何實際的動作。他們從未想過要真正面對
脫歐的境況,他們覺得這是不可能發生的。
為了平息社會上的脫歐聲音,當時的英國首相、保守黨的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
)決定就脫歐問題舉行一場公投。卡梅倫首相當時十分確定,公投的結果一定是“英國繼
續留在歐盟”。屆時,他就可以借助這一公投結果擺脫保守黨內的一些掣肘並進一步鞏固
自己的地位。另外,卡梅倫還希望通過舉行脫歐公投對布魯塞爾(也就是歐盟)施加壓力
,當他覺得時機合適時,他宣佈了具體的公投日期。
在公投之前,那些真正支持脫歐的人做出了很多錯誤的承諾。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一項承諾
是,脫歐將每週為英國省下3.5億英鎊,這筆錢將會花在“全民醫療服務”(NHS)上。對
於參與公投的英國老百姓來說,這個說法太有誘惑力了。
這項事關每週3.5億英鎊的承諾是脫歐運動的核心招牌,鮑裡斯·約翰遜和邁克爾·戈夫
(Michael Gove)經常乘坐塗有該承諾廣告的大巴在全國各地旅行。支持脫歐的人都四處
宣傳從歐盟手裡省下的這筆錢可以用在英國人自己的醫療福利上。
然而,當受到英國獨立電視台(ITV)《早安不列顛》節目主持人質問是否可以承諾這筆
3.5億英鎊巨款每週都會進入全民醫療服務的資金賬戶時,奈傑爾·法拉奇說:“不,我
無法做出這樣的承諾,我也從未做出過這樣的承諾。那不過是參與脫歐運動的一些人的一
種錯誤說法”。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民主制度的一個問題:選舉謊言(election lies)——那些候選
人或所屬的黨派會做出不實的承諾。
在通常情況下,人們所面對的經濟現實與政客們所承諾的經濟願景之間是嚴重不符的。比
如說,當政府在很多領域增加開支的時候,政客卻承諾減稅和減少政府負債。這是不可能
的,除非經濟增長率像他們所承諾的那樣急劇攀升。
選民們聽到政客如此承諾當然都是很開心的,因為老百姓內心裡真的希望看到這樣的願景
成真。誰會喜歡聽政客描述令人不悅的殘酷現實呢?選民們在投票前並不是在進行理性的
思考,他們不過是出於對未來非理性的期待在投票賭一把罷了。
下面我談一下民主制度的另一個問題:投票率(voter turnout)。
我們西方人有一種心理傾向,我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接受西方民主制度。可是與此
同時,很多西方人在自己的國家裡卻放棄了投票的權利。當我聽到德國總理大選的投票率
低於85%、一些州選舉的投票率只有50%時,我是極為震驚的。在歐盟的選舉中,投票率甚
至還不到50%。
在我看來,對於一個英國公民來說,參與脫歐公投應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投票了,
這次投票的經歷甚至會令他銘記一生。在這一意義上,如果由我來設計脫歐公投規則,我
會提出很嚴格的要求:
首先,獲得三分之二多數選票的支持,脫歐才能通過。因為對於修憲來說,這個比例是很
正常的,而脫歐公投與修憲公投的重要性是不相上下的;
第二,投票率必須高於75%,公投結果才能有效。如果投票率很低,而且脫歐獲得微弱多
數支持公投結果便有效的話,那麼這就意味著很小比例的英國選民就可以決定整個國家的
命運。對於通常的首相選舉來說,這還是可以接受的,人們如果對首相不滿意,四年後把
他選下來即可,而脫歐與選首相是完全不同的。
我認為,那些設計脫歐公投規則的保守黨人太過自信了,他們認為脫歐肯定是通不過的。
可是猜猜投票率如何?有近乎三成的英國選民認為沒必要從家裡柔軟的沙發上坐起來去參
與投票(投票率僅有72%)。最後公投的結果是支持與反對的雙方差距不大,當時如果能
有更多選民去參與公投的話,相信結果會完全不同。
多年來,令我感到害怕的是,在大選開始前好幾天,還有很多人並不瞭解各位候選人。這
個比例通常有三分之一左右。這個比例之高已經足以扭轉一場選舉的結果了。如果這些人
不瞭解要投什麼,他們會根據什麼做出投票決定呢?你會願意由一個被相當一部分選民拍
拍腦袋隨便選出來的政治人物來管理自己的國家嗎?
脫歐公投那天究竟誰沒有參加投票呢?
有三分之二18到24週歲的年輕英國選民並沒有出現在投票地點,而公投的結果恰恰對這些
人的影響最為長久。他們與歐盟一同長大,看到了英國加入歐盟給自己帶來的紅利。那些
參與公投的年輕人中,有三分之二都支持英國繼續留在歐盟。
而那些老年人,那些難以忘記大英帝國昔日榮光的英國老人卻是大多對歐盟持否定態度的
,這些人的投票參與率非常高。據我推測,這些英國老人也是對那每週轉入全民醫療服務
賬戶的3.5億英鎊最感興趣的人,因為他們有健康問題的可能性比其他年齡段更高。
我看到,已經有英國人在接受採訪時說:“如果我早知道脫歐會通過,我就投反對票了”

下面我再談談民主制度的第三個問題:並非每一位選民都會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感去投票,
有的人會進行策略性投票(vote tactically)。
很多人參與脫歐公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他們自己在歐盟內部的權利,他們之所以投支持票
是希望借此向政府發出一個“強烈信號”,而他們內心其實是不希望英國脫離歐盟的。這
個情況與民意調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關。
在選舉前進行的民意調查會預示選舉結果如何。可是在近些年進行的民意調查都非常不準
確。在特朗普與希拉里競選期間進行的民調就是其中一例,此次脫歐公投也是如此。那些
投票支持脫歐的人本以為“脫歐肯定不會通過”,所以他們才毫無掛慮地投了支持票以表
達自己的態度。
瞭解了上述情況,讀者應該就不會意外,當卡梅倫在脫歐問題上豪賭失敗後,新任首相特
蕾莎·梅實際上是反對脫歐的。如今,這位新首相不得不為了自己並不支持的脫歐而與歐
盟展開協商。然而,為了鞏固自己手中的權力,特蕾莎·梅還是願意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
的事情的(很遺憾,這就是我們很多政客的另一面,雖然這個例子有點極端)。
可是,英國選民的態度已經變了。英國已經與歐盟協商了兩年,情況已經很清楚,歐盟不
可能讓英國佔盡好處(英國人希望保留所有有利於自己的權利,卻要擺脫所有對歐盟的義
務,這是英國政客們曾經向選民們承諾過的)。所以如果今天再次進行脫歐公投的話,英
國人很可能會決定“留下來”。
不過,大多數英國政客都認為,他們必須尊重“選民的投票結果”,無論選民是否曾受到
誤導,無論選民是否已經更改了主意,投票結果是實實在在的。他們認為,“舉行多次公
投直到看到希望看到的結果”是對民主制度的褻瀆。
因此,最有可能的是,歐盟和英國將接受這一不完美的結果:“硬脫歐”的可能性非常大
,不簽署協議,在貿易問題上一切按照WTO規則處理,英歐雙方今後將不再有什麼瓜葛。
特蕾莎·梅首相先是花兩年時間與歐盟協商出了一個能夠把英國和歐盟捆綁在一起的方案
,可是這一妥協方案最後還是被反對者以壓倒性多數否決了。2018年年底,特蕾莎·梅首
相曾推遲了脫歐協議投票,怕的就是遭到否決。
我們再一次看到了民主制度的尷尬之處:反對黨工黨黨首科爾賓本人是支持脫歐的,而他
所領導的工黨成員則大部分願意英國繼續留在歐盟。
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科爾賓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自己的權力。拒絕接受脫歐方案或者提議進
行新的公投,這樣他就可以要求舉行大選,這樣他就有望成為英國首相。
然而,屆時他將如何與歐盟協商出一個比已經花了兩年時間才搞出來的方案A更好的方案B
呢?這將永遠是他的秘密。
特蕾莎·梅首相的脫歐協議被否決不久,科爾賓就提議對特蕾莎·梅首相舉行不信任投票
。雖然此次投票並沒有達成目的,不過科爾賓已經宣稱:這絕不會是最後一次。而科爾賓
也曾說過,在脫歐問題上,“舉行多次公投直到看到希望看到的結果”是不可接受的。
如今,特蕾莎·梅首相不得不在三天之內拿出替代方案,可是由於任何一種方案都不會獲
得多數支持,“硬脫歐”將難以避免,3月30日“硬脫歐”的日子正不斷逼近。
這一結果對歐盟和英國都是沒有好處的,不過歐盟還是比英國損失小一些,因為歐盟堅持
了原則,沒有讓英國“佔盡好處”,那樣的話其他國家也會受到誘惑去學習英國的做法。
英國將會如何面對這一局面呢?我估計結果不會很好看。的確,他們不會再受到歐盟官僚
主義等等問題的困擾,可是從整體上來說,這個結果對於英國是非常糟糕的。其他歐盟國
家會注意觀察英國人將怎麼收場。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一結果也許體現了脫歐事件的正面意義:它提醒我們,歐盟存
在的意義可不只是規定售賣時雞蛋的大小和香蕉的彎曲度。
在前不久出版的法國《解放報》上,有文章分析了其中的一項細節:歐盟英國事務部長丹
尼斯·麥克夏恩表示,英國有80%的衛生紙需要從歐盟進口,而英國的衛生紙儲備僅能滿
足英國人一天所需。
如果你認為這很可笑的話,這裡還有一例:英國政府曾租用卡車模擬多佛港到港貨物由於
海關程序卸貨受到拖延所造成的情景。結果是,在卸貨時間從2分鐘延長至4分鐘的情況下
,由貨車所組成的長龍將超過25公里。這是不可接受的。
除了衛生紙,還有一些重要的藥品,英國都需要從歐盟進口。因此,英國決定再開放兩個
常年廢棄不用的港口。可是這樣的話,英國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貨船。英國政府花1.2億歐
元從三家船務公司訂購了三艘貨船,可最後人們發現,其中一家公司從未擁有或運營過哪
怕一艘貨船。
在這出脫歐戲碼中,上述事件不會是最後的黑色幽默。很顯然,英國政府並未就脫歐所引
發的很多具體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那些在街頭支持脫歐的普通英國人對於脫歐給他
們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更是知之甚少。
即便政客們個個真實坦誠,即便選民們很努力地搞清楚擺在自己面前的選項,可是在他們
去投票時,他們還必須是天才才能明白哪個選項最符合自己的利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