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大家論壇》大國視角:科技研發要想超越

作者: connie1003 (connie)   2018-08-20 10:29:52
《大家論壇》大國視角:科技研發要想超越日韓 中國起碼得努力15年
https://goo.gl/9kjHLH
中國作為經濟成長最快的大國,科技進步速度也令人讚歎。著眼於中國巨大的經濟規模,
2.2%的國民收入用於科技研發當然是個不小的數字。短期內,中國要把研發密度提高至
日本、南韓、以色列等科技創新強國的水準是不真實的,這起碼需要15~20年的時間。
投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研發投入產出水準。在基礎研究、科技創新能力方面,中國跟
世界前端的距離可能比大多數西方人想像的大得多。
西方錯把中國當成科技強國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華為這樣的極少數具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公司似乎不足為
奇。但在很多西方人的眼裡,中國似乎已經在科技領域已經站上世界的前端。美國前財政
部長、經濟學家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2018年3月於北京舉行的某高端會議上曾
經說,「一個人均收入還只有美國22%的國家,可以擁有全球最尖端的技術、科技公司,
歷史上極為罕見。
薩默斯上述看法極具代表性,他們把中國已經想像成歐美主要科技強國面臨最可怕的競爭
對手。不僅如此,他們相信中國在科技領域會遵循跟西方世界大相徑庭的玩法,而且確信
中國政府有能力採用由上而下的產業政策,以確保科技創新成功。
我認為這些都是錯覺。基於這些錯覺,西方媒體神化中國的科技技術創新水準。來自網路
、數位科技的革命正在轉型中國經濟,這或許是真的。但是,應該說中國經濟的數位化進
程是移動互聯網驅動的新商業模式成功運用的結果,而非中國已擁有可與歐美比肩的尖端
科技的證明。
網路、大數據改變中國人消費模式
實際上,中國經濟這些年的最大變化並不在製造領域,而是在消費領域。網路、大數據正
在改變的是中國人消費模式、習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全球現象。中國不同之處在於
巨大的消費市場,以及金融監管的薄弱,恰巧使得行動支付和商業數位化在中國比世界其
他地區更快實現。
這種發生在B2C上的商業革命不僅跟中國硬科技領域的發展狀況不吻合,而且商業模式的
這些變化也非國家產業政策成功的證明。在很大程度上,中國網路經濟崛起是產業政策之
外的產物。阿里巴巴、騰訊不是國有企業,它們原本不在國家規劃內。
即使在製造業領域,國家的產業政策與私人企業之間的關係也相對鬆弛。如果說產業政策
存在,那也只是在幫助降低企業進入新領域的成本方面做到了。政策性質、執行效果遠遠
不是西方想像的那麼回事。
西方誤解中國產業政策、神化其成效
西方不僅誤解了中國政府產業政策的內容,而且嚴重高估了產業政策的作用。要知道,改
革開放以來,國家產業政策及其實施效果在中國一直受到質疑和批評。
中國經濟學家的研究發現,中國政府產業規劃政策──暫且認為這些政策確實在某一階段
存在──在阻止企業進入方面幾乎毫無作用,反而往往鼓勵了過度的企業進入。這是它在
中國廣受批評的原因之一,但令人驚訝的是,西方反而把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對產業發展
的規劃效果神化,尤其是針對「中國製造2025」。
以上這兩個錯覺主導了西方媒體,也在西方的知識界和政府中形成認知。這是不幸的。雖
然中國在網路經濟、分享經濟方面的發展成就可喜可賀,但中國要全面擁有硬科技方面的
強大競爭力並不容易。
硬科技水準的提升需要在基礎研究、研發週期比較長的領域(如醫藥)有足夠的時間和人
力、財力的投入才行。這跟消費領域的商業模式的革新不同。中國科技目前的狀況與其經
濟發展水準,和其占已開發國家人均收入的相對比重未偏離太多。但做為一個大國,中國
肯定會進步更快。
中國是一個學習能力極強的國家。在商業領域,中國企業在過去30年借助於與跨國公司的
合作機會獲得技術模仿、技術擴散的機會。但這還遠遠不夠。商業領域的技術進步僅僅發
生在微笑曲線的底部,擁有核心技術者在產業鏈中獲取來自中國企業多數附加值。
中國需把強大學習力轉成原創力
我最近在中國的眼鏡製造之都「江蘇丹陽」的訪問加深了這個判斷。一家加工製造最先進
漸進片的眼鏡工廠,需要為其生產的每副眼鏡向美國某公司支付一個固定比例的專利費,
因為江蘇這家企業不擁有生產漸進片的演算法軟體。
儘管這家工廠的生產技術非常先進,能製造出幾乎任何國際品牌的眼鏡,但它卻依然要從
美國購買作為核心技術的製造軟體。同樣道理,30年來中國已經擁有生產汽車的先進能力
,但中國廠商的生產線卻都來自歐美已開發國家。這些案例完美地展現了中國工業技術發
展的現狀。
即使我們對其持續的經濟發展的前景充滿樂觀,中國要在技術方面取得日本的成就,也還
是有較長的路要走,而在這方面,除了擁有充滿創造性的人才、制度上確保對基礎研究的
足夠長期激勵之外,捷徑似乎並不多。在科技方面,中國的學習能力要進一步轉化為原創
能力,對於保持技術領先,這是根本。
在這方面,大學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大學不僅培養科技人才,而且從事基礎研究。在產
出的這兩方面,中國的大學目前依然處在數量擴張的階段,何時轉入品質提升的新階段,
對於中國成功進入科技強國之列非常重要。但這需要時間、耐心。基於歷史教訓,我相信
中國會避免採取大躍進的激進政策。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