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廣島之旅:歐巴馬能救贖「被爆星人」嗎?

作者: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6-05-30 06:03:38
廣島之旅:歐巴馬能救贖「被爆星人」嗎?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1723051
歐巴馬的日本行引起熱議,再次觸動東亞各國敏感的戰爭責任問題。做為戰後首次踏上廣
島的美國總統,此行有其歷史象徵意義,然而在政治計算與國際角力拉扯之下,參訪之旅
實又暗潮洶湧,歐巴馬到廣島會帶給美國更多阻礙、還是穩固美日同盟,都還有待討論。
看似無甚關聯,下文先從一段日本特攝電視劇的故事談起。
▎《超人七號》與「被爆星人」
距離地球非常遙遠的「史貝爾行星」上,因為測試新型武器失敗的關係,導致整個行星籠
罩在輻射線的污染之下,導致星球上的住民們身體發生異變,全身慘白、轟炸後殘破不堪
的軀體,以及難以辨識表情的異樣面容。史貝爾星人為了淨化被汙染的血液,以吸取年輕
女子與孩童的純血來做為解藥。於是他盯上地球,擬態成地球人的樣子,潛伏在人類社會
之中伺機下手——他的別名,又叫做「被爆星人」(ひばくせい人)。
這段故事源自日本著名特攝電視劇系列《超人七號》(ウルトラセブン,其系列在台灣廣
為人知的俗稱是「鹹蛋超人」,現已多用正式翻譯「超人力霸王」),是當初在1967年12
月17日於電視播出的第12集,但現已被永久性「從缺」,不會公開播映、也無法找到發行
的影像,簡言之就是神隱成了黑歷史。
爭議點就是這個角色的別名「被爆星人」。該角色最初播映時仍然只以史貝爾星人(スペ
ル星人)稱呼,在後來許多配合《超人七號》劇集的實體宣傳活動裡也曾出現過;但是在
1970年10月發行的雜誌《小學二年生》11月號附錄的贈品「怪獸決戰卡」中,史貝爾星人
被標註了別名「被爆星人」。一位中學生碰巧看到這張卡片後,向其身為新聞工作者的父
親中島竜美轉告;中島竜美是何許人?他的本名是中島龍興,為「原爆受害者團體協議會
」的專門委員,1950年代開始長期投入原爆研究調查與受害者援助等工作。
中島竜美向《小學二年生》雜誌編輯部去文抗議,這個「被爆星人」的名稱、造型很顯然
是影射原爆的受害者,在擁有廣大兒童觀眾的《超人七號》之中,原爆受害者不僅未獲同
情的理解,還以殘害人類、外星怪物的樣貌出現,情何以堪。在官方「圓谷製作」(円谷
プロダクション)正式答覆以前,朝日新聞也隨即做了相關報導,連帶引起廣島、長崎、
乃至日本國內其他地區的原爆相關團體強烈抗議。最後圓谷製作公司於同年10月21日公開
道歉,並允諾不再於相關出版品上使用「被爆星人」的名稱,該集內容也自此永久性封印
從缺。
這一集的片源難以取得,被稱為「夢幻的第12話」。不過,劇組設計本意真的是要羞辱原
爆受害者嗎?曾經看過該集內容的前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館長高橋昭博(同時也是原爆受
害者),認為內容「不覺得有過分歧視的地方,反而傳達了祈願和平的想法」。本集故事
的結局,被爆星人在夕陽之下,讓超人七號給一刀兩斷終結性命,但故事並非正義超人消
滅惡魔的樣板旋律,尾聲處反而提出對被爆星人同情的理解,相信著有朝一日人們能夠體
諒互信、避免悲劇再度發生。
現今看來,被爆星人的隱喻在某種程度上有其正面、積極的意義。但對日本社會來說,畢
竟事涉敏感,原爆受害者及相關團體未必能夠接受;而故事中被爆星人並未獲得救贖,原
爆帶來的物質與精神破壞,仍在日本的現實社會裡隱隱作痛。
▎「投彈者」與「被爆者」的歷史認知歧異
歐巴馬前去廣島,形成了「首次使用核武」與「首次被使用核武」兩國的歷史象徵,然而
對「投彈者」與「被爆者」雙方而言,對於此段歷史的認知仍存在著差異。例如歐巴馬此
行被諷刺為「道歉之旅」(apology tour),認為美國總統踏上廣島隱約就有致歉的含意
,特別是對參訪廣島不以為然的美國退役軍人角度來說,當年投彈有其正當性,根本沒有
道歉的必要。
此種歷史解釋,認為對廣島、長崎的投彈攻擊雖然造成大量傷亡以及後續效應,但是卻成
功遏止了戰爭、拯救更多無辜性命、減少戰爭持續下去將可能造成的傷亡。而盟軍的勝利
,同時也昭示了民主主義的勝利,用廣島、長崎換來世界和平。這一點在日本專門研究原
爆議題的記者繁沢敦子著作《原爆與審查:美國記者所見的廣島長崎》中,也討論過美國
透過軍方、媒體的刻意操作,此種「原爆觀」所形成的認知差異。
當然也並非全部如此,史丹佛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的學者史奈德(Daniel C. Sneider
)指出,美國的大眾之間不乏對「投彈正確論」抱持懷疑態度者,中學的教科書中,也有
針對「投彈是否正確」做正反兩方的思辨,更別說學界對此議題有相當的研究成果與論述

另一方面,做為「被爆地」的日本,聚焦於原爆受害者的論述似也無可厚非,只是若僅僅
強調受害者角色的歷史論述,對於戰爭責任避而不談,尤其容易引發東亞各國的歷史糾結
。此處我們先只談日本「原爆觀」中與美國的難解心結之一,是關於美國佔領日本時期針
對原爆議題的處理。
原爆以後,美國透過「駐日盟軍總司令部」(在日本通稱GHQ)嚴密的媒體控制,一邊壓
制不利於美國使用核武的訊息、一邊塑造民主勝利的論述(關於新聞封鎖,可參見筆者文
章〈封鎖太平洋:美國的戰時新聞檢查〉),故而在愛國心、美國國家主義的驅使之下,
對於原爆的殘酷真相隱而不宣、甚至予以抹除。從此立場出發,倘若要認真面對這段歷史
,真相的還原是必須的、或是至少要對當年鋪天蓋地的審查有所表示,才為「投彈」與「
被爆」雙方提供共識的基礎。
▎被爆者的救贖?
日本共同通信社的調查,日本國內有高達78.3%的民眾認為沒有道歉的必要。可能出於諸
多原因的考量,例如擔心導致美國取消行程、影響美日關係、引起中韓兩國的紛爭、或是
比起原爆,更渴望美國先針對近日的沖繩案件進行道歉。
若美國為原爆道歉,或許會是受害者的救贖之一。但在此之前,日本政府方面也有相應的
責任,除了可能面對的戰爭責任歷史問題,對待身為國民的原爆受害者是否有積極的付出
,也是一個問題。前文提到的那位抗議被爆星人的中島竜美,其所屬組織「原爆受害者團
體協議會」就是在1950年代以來,積極地向對原爆受害者毫無作為的政府施壓、尋求各方
面資源與協助(例如1957年通過的全國醫療補償法)。
在此議題上,政治的盤算恐怕遠多於面對歷史。美國總統的現身、或致歉,能否救贖「被
爆星人」?引用廣島縣原爆受害者團體協議會理事坪井直的話:「不需要謝罪。希望在廣
島告訴人們什麼才是有益於人類幸福的。希望能跨越仇恨,通過理性的力量共同攜手。」
回到開頭提到的故事。史貝爾星人之所以變成「被爆星人」,是因為實驗新型武器失敗所
導致。什麼樣的武器讓全星球輻射汙染?又是為什麼需要實驗這種武器?在尚存的劇情設
定中沒有交代,但已可推知,史貝爾星人可能同樣也是一名戰爭受害者。他在化身地球人
期間,亦真亦假地與人類女性談了一場戀愛,這被消失、從缺的第12集,標題名為「來自
行星的愛」(遊星より愛をこめて),被灌注愛情、想獲得救贖的是「被爆星人」,該集
在結局片段的對話中期許人類有一天能夠共同理解:
「我絕對不會忘記。地球人也好、其他行星的人也好,都相信著這一天將會到來。」
「是的,總有一天。」
人類的悲劇與責任,豈是一、兩個凡夫的道歉所能代勞。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